來談談「值星官」文化:為什麼臺灣的學生營隊裡存在這種軍人威權角色?

來談談「值星官」文化:為什麼臺灣的學生營隊裡存在這種軍人威權角色?
Photo Credit: 憨極 好人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的學生理所當然地覺得營隊裡頭就是要有個值星官來管控團體的秩序──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本身,才是真正的「威權遺存」。

前些日子,常在關鍵評論網上分享旅行經驗的作家張苡絃寫了一篇有趣的短文,是在談歐洲學生的露營活動。該文講到了臺灣各大學營隊裡頭通常會出現的「值星」,同時也提到在歐洲學生的露營活動當中,不會有這種負責維繫團體秩序的威權角色。很顯然的,這種專扮黑臉的值星官,是臺灣學生營隊文化底下的一種特殊產物。

(推薦閱讀:想參加國外大學生的露營活動,心臟不夠大顆請三思!

值星官通常是這個樣子的一號人物:營隊第一天集合的時候,總是會冒出一個兇巴巴的肌肉男,揹著紅、白、藍三色相間的值星帶,活像是軍隊裡的魔鬼教官,對著所有成員嚴肅地訓話。而接下來的活動期間,這位仁兄也還是要繼續板著臉孔,在各種場合裡不時地對著眾人厲聲吼叫。誰要是敢喧嘩吵鬧、不守規矩,就要吃他一頓排頭,就算是營隊幹部也照樣挨罵。總之,凶神惡煞般的值星官,代表的是營隊裡的秩序法度,凜凜不可侵犯。

營隊正式結束之前,這個討人厭的值星官,才會在一場例行性的「破功」典禮當中,脫下他不苟言笑的假面具,跟大夥打鬧在一塊。而一眾幹部通常都會抓準這個機會,迫不及待地惡整前一刻還在作威作福的值星,用盡各種手段把他給玩死玩殘。總之就是要將值星官幾天下來所樹立的無上威權,一次給摧毀殆盡。

(搞活動的人好像習慣把這個固定流程稱作「值破」或「破值星」,你在YouTube上面鍵入這兩個關鍵字,可以找到許多學生營隊惡搞值星的有趣影片)

最後面這個「破」壞性的儀式頗有意思。推究其意,大概是要把值星官所代表的軍隊式規訓給留在營隊裡頭,而不要讓這種短期權力關係的餘緒,影響到營隊成員接下來的正常生活。在我的觀點,值星的「破功」,有點像是集體催眠後的一種拯救儀式。營隊期間,你糊裡糊塗地跟著大夥兒一塊接受了值星的威權,而在離開營隊以前,人們也得從這種上對下的盲目威權當中被解放出來。

無論你怎麼看待營隊裡的值星官,在臺灣,這總之是一種頗為奇妙的營隊文化現象。既是文化,自有其脈絡可循。這篇文章打算來講點關於值星官的故事──但我想先問問你:你有沒有想過,營隊裡的值星官是怎麼冒出來的?為什麼我們的學生營隊裡面,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這種軍人角色呢?

中國青年救國團旗|Photo Credit: 中國青年救國團

救國團營隊對於早期臺灣學生的吸引力

五、六年級以前的朋友,可能很快就猜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因為過去在臺灣念書的學生,有很多人都曾參加過「救國團」所舉辦的各類「青年自強活動」,而現代學生營隊裡的值星官,正是沿襲自救國團傳統的產物。實際上,我們許多人現在在搞營隊的基本架構,有很大一部份,都源自於以前的救國團經驗。舉凡營火晚會、夜教、有的沒的大地遊戲,這些出現在各校系迎新宿營裡的標準套路,我們的老爸老媽,很可能在幾十年前都已經玩過一輪了。

現在的學生對於「救國團」大概都有點陌生。但是,這個組織在幾十年前全臺灣的大專與中學校園裡頭,可是紅透了半邊天。你知道:以前的學校生活跟現在比起來,基本上是蠻無聊的。在交通尚不發達、休閒旅遊風氣也還未盛行起來的年代裡,課餘的娛樂其實頗為有限,社團活動也不怎麼開放跟多元。那時候的宿舍,不會有一排人坐在電腦前面跟你揪團打LOL,大學生也不像現在人人一輛摩托車、夜遊把妹趴趴走。就算想要自我充實,搞些積極一點的學習活動,學校的公佈欄上也找不到太多企業實習、海外交換一類的機會。總而言之,在三、五十年前的臺灣念大學,日子真的是挺苦悶的。

在這種情況底下,救國團舉辦的各種活動,對以前的學生族群來說,就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每逢寒暑假,救國團的大小營隊,常常是爆滿到一席難求,甚至還得看在校成績高低來決定誰可以參加。救國團活動當中最負盛名的中橫健行隊,全盛時期一個暑假就可以辦到八十梯,每年都會冒出五、六千人自願被丟到中橫公路去走到腿麻抽筋腳破皮。其他像是曲冰拓荒、溪阿縱走、霧社戰鬥營等等經典營隊,也都是擠破了頭,熱鬧滾滾。換做現在的話,大概只有周杰倫開演唱會,才會出現這種一席難求的盛況吧!

參加救國團營隊,是當時候的學生到外地遠遊的絕佳機會。雖然這些營隊被定義為嚴肅的「青年自強活動」,但報名的人,主要大概還是為了能夠名正言順地逃家幾天,跑到外面去玩。由於通常都有政府或學校補助的關係,救國團活動的報名費也不會很貴。而這些營隊,除了可以帶你到遠的要命的地方去玩個幾天以外,同時也是一場超大型的校際聯誼。特別在民風保守的年代裡,有機會和女生們和在一塊兒,還可以利用營火晚會或第一支舞來偷牽人家的小手……矮油~真的是很不錯啊!總而言之,救國團的營隊活動,是好幾代學生共有的青春紀事,為一大群人創造了不少美麗的人生風景。

但是,救國團當然不是為了要幫青年學生們寫下年少時候的輕狂回憶或純情戀曲而存在的。早期,這個組織的全名,叫「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很顯然的,號召青年學生投入「反共」、「救國」,才是救國團的初始目標(但隨著時代改變,他們現在已經拿掉「反共」這兩個字了)。而在以往臺灣的黨國威權體制底下,救國團的成立,其實也是為了國家對青年學生的動員,以及政治社會化的目的。換句話說,我們也應該把過去有關救國團的事情,放在這樣的歷史脈絡底下檢視,才能見其意義。

救國團的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