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來談談「值星官」文化:為什麼臺灣的學生營隊裡存在這種軍人威權角色?

來談談「值星官」文化:為什麼臺灣的學生營隊裡存在這種軍人威權角色?
Photo Credit: 憨極 好人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的學生理所當然地覺得營隊裡頭就是要有個值星官來管控團體的秩序──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本身,才是真正的「威權遺存」。

那麼,救國團到底是怎麼冒出來的?他們幹什麼要舉辦這些營隊活動呢?

是這樣的: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逃難、轉進…whatever來臺以後,蔣介石為了鞏固政權,重整旗鼓,便展開了國民黨內部的政黨改造工作。除了藉著這個機會清理黨內的派系問題、重新確立他老兄身為黨領袖的權威以外,改造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讓國民黨的組織深入到臺灣的社會基層,讓黨國的政治意識形態能夠在民間紮根。

在這樣的思想工作裡面,青年與學生族群,是國民黨特別注意要去控制的一個目標(這很大一部份導因於國民黨在中國的失敗經驗──他們在1920年代以後就被各地層出不窮的學生運動給搞得焦頭爛額,老蔣也因此對學生相當感冒)。而要做到這件事情,辦法也挺簡單的。在大專院校裡面,國民黨就直接進去設立「知識青年黨部」,然後再讓知青黨部在校內成立社團,吸收黨員,進行黨化教育(當然啦,當時的這種特別黨部,都帶有情治系統的滲透與監控功能)。[1] 而在校園以外,國民黨政府也成立了一個針對性的組織,來搞青年學生的教育與組訓工作。最開始的時候,這個組織的名字叫「青年反共先鋒隊」,公文到了老蔣那裡,給他大筆一揮,就改成了名稱稍微溫和一點的「青年反共救國團」。

1952年的青年節,救國團正式成立,並且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當時的總政治部主任是老蔣的政權接班人蔣經國,救國團被歸到他手底下,也被認為與老蔣的權力安排有些關係。太複雜的事情,這裡就略過不談了。咱們只需要知道:一開始的救國團,其實是小蔣在主導的、一個具有政戰色彩的組織。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早期臺灣高中、大學內的校長與訓導長,都被規定要兼任救國團的大隊幹部,邏輯上來說,這等於讓所有高中以上的學生直接成了救國團團員。[2] 而說穿了,救國團在做的事情,就是要進行密集的政治宣傳,把全臺灣的青年學生都運動起來,讓他們能夠配合國家的反共抗俄總動員,去做各種組訓與服務工作。與此同時,救國團也把軍事教育與軍事威權給帶進了校園裡頭。在臺灣,高中以上的軍訓課程規劃,一開始是由救國團在主導的。該組織同時還要負責遴選教官,把他們給擺進學校裡面。換句話說,近幾年掀起辯論的「教官退出校園」問題,若要追本溯源,其實也跟救國團有些關係。

我們可以用日本學者若林正丈的看法,來給救國團做個總結:這個組織的成立,除了是小蔣的一種權力基礎,同時也是黨國體制的輔助機構,是針對青年學生的動員與控制力量。[3] 實際上,這種看法也不只是現代學者的後見之明。1950年代,赫赫有名的大烏鴉雷震,以及他的《自由中國》雜誌,就曾對救國團猛烈開砲,說它們是浪費公帑、享有特權、違反民主教育的「黑機構」,是為了「製造一黨一派預備隊所建立的政治組織」。

《自由中國》在那段時間非常勇敢地刊出一大堆批判救國團的文章,許多文章的措辭都非常尖銳,有的甚至直指救國團的目的就是要「暗中控制學校、控制青年」[4] ──我想你應該可以從這種言論風格裡面弄明白,為什麼老蔣在幾年後會被這本雜誌給氣到冒煙,並且要把雷震給抓進大牢裡面去了。(當然啦,歷史上的事情跟現在的救國團組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兩回事,也請讀者不要因為這篇文章而把兩者混為一談。脈絡歸脈絡,現狀歸現狀,縱有承繼關係,現在的救國團在很多地方都跟幾十年前天差地遠了)

救國團與現代學生營隊的傳承關係

救國團成立之初,主要的工作,大概可以分成思想教育跟軍事訓練兩種。「思想教育」,說起來很老套,總之就是要把三民主義萬歲、反共抗俄、愛家愛國這些東西給塞到青年學生的腦子裡面。要搞洗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疲勞轟炸,不斷地在各種場合給你精神講話,或者在可見的文字出版品當中一直重複這些論述,連聽個廣播都可以聽到領袖訓示跟國父遺教,偶爾還會冒出一些超大型的愛國運動號召你去捐錢出力。而當時的救國團,基本上就是拿政府的資源去成立出版社跟電台(亦即早期的「幼獅」),把自己變成一部超大型的宣傳機器。

救國團的「軍事訓練」功能,就跟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關係了。前面說過:救國團以前負責把軍事化教育給帶進校園當中,但學生總是要放假呀,寒暑假不在學校,鬆懈了可不行。於是乎,救國團開始辦起了冬令營與夏令營,冬天就搞一些比較靜態的農村服務或幹部培訓,夏天呢,則搞起了「青年戰鬥訓練」。這種訓練營的內容包山包海,舉凡登山、游泳、跳傘、航海、音樂、舞蹈、自行車長征……而這些訓練營,大抵就是後來救國團各種營隊活動的前身。

既然是「戰鬥訓練」,這種營隊還是相對比較嚴肅一點的,那個時候,他們的活動排程會有許多正規軍隊的操練內容。換句話說,最早期的這些救國團營隊,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要為戰爭動員做準備的。而除了電訊、救護、技擊這些跟軍事直接相關的培訓以外,其他一些純體育性質的營隊,看來雖然跟軍事不甚相關,但這些訓練的本質,其實意在鍛鍊、武裝青年學生的身體;就算是輕鬆活潑的康樂服務隊,仍然具有戰時勞軍的功能。

(國家電影資料館典藏了一支新聞影片,內容是1957年由救國團舉辦的「青年戰鬥訓練」。除了六十年前的泳裝少女以外,你還可以藉由這部影片,看看當年的救國團活動都在搞什麼鬼,我想對於那個年代的好青年們來說,參加這些營隊應該是挺酷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