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的學生理所當然地覺得營隊裡頭就是要有個值星官來管控團體的秩序──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本身,才是真正的「威權遺存」。
那麼,救國團到底是怎麼冒出來的?他們幹什麼要舉辦這些營隊活動呢?
是這樣的: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逃難、轉進…whatever來臺以後,蔣介石為了鞏固政權,重整旗鼓,便展開了國民黨內部的政黨改造工作。除了藉著這個機會清理黨內的派系問題、重新確立他老兄身為黨領袖的權威以外,改造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讓國民黨的組織深入到臺灣的社會基層,讓黨國的政治意識形態能夠在民間紮根。
在這樣的思想工作裡面,青年與學生族群,是國民黨特別注意要去控制的一個目標(這很大一部份導因於國民黨在中國的失敗經驗──他們在1920年代以後就被各地層出不窮的學生運動給搞得焦頭爛額,老蔣也因此對學生相當感冒)。而要做到這件事情,辦法也挺簡單的。在大專院校裡面,國民黨就直接進去設立「知識青年黨部」,然後再讓知青黨部在校內成立社團,吸收黨員,進行黨化教育(當然啦,當時的這種特別黨部,都帶有情治系統的滲透與監控功能)。[1] 而在校園以外,國民黨政府也成立了一個針對性的組織,來搞青年學生的教育與組訓工作。最開始的時候,這個組織的名字叫「青年反共先鋒隊」,公文到了老蔣那裡,給他大筆一揮,就改成了名稱稍微溫和一點的「青年反共救國團」。
1952年的青年節,救國團正式成立,並且隸屬於國防部總政治部。當時的總政治部主任是老蔣的政權接班人蔣經國,救國團被歸到他手底下,也被認為與老蔣的權力安排有些關係。太複雜的事情,這裡就略過不談了。咱們只需要知道:一開始的救國團,其實是小蔣在主導的、一個具有政戰色彩的組織。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早期臺灣高中、大學內的校長與訓導長,都被規定要兼任救國團的大隊幹部,邏輯上來說,這等於讓所有高中以上的學生直接成了救國團團員。[2] 而說穿了,救國團在做的事情,就是要進行密集的政治宣傳,把全臺灣的青年學生都運動起來,讓他們能夠配合國家的反共抗俄總動員,去做各種組訓與服務工作。與此同時,救國團也把軍事教育與軍事威權給帶進了校園裡頭。在臺灣,高中以上的軍訓課程規劃,一開始是由救國團在主導的。該組織同時還要負責遴選教官,把他們給擺進學校裡面。換句話說,近幾年掀起辯論的「教官退出校園」問題,若要追本溯源,其實也跟救國團有些關係。
我們可以用日本學者若林正丈的看法,來給救國團做個總結:這個組織的成立,除了是小蔣的一種權力基礎,同時也是黨國體制的輔助機構,是針對青年學生的動員與控制力量。[3] 實際上,這種看法也不只是現代學者的後見之明。1950年代,赫赫有名的大烏鴉雷震,以及他的《自由中國》雜誌,就曾對救國團猛烈開砲,說它們是浪費公帑、享有特權、違反民主教育的「黑機構」,是為了「製造一黨一派預備隊所建立的政治組織」。
《自由中國》在那段時間非常勇敢地刊出一大堆批判救國團的文章,許多文章的措辭都非常尖銳,有的甚至直指救國團的目的就是要「暗中控制學校、控制青年」[4] ──我想你應該可以從這種言論風格裡面弄明白,為什麼老蔣在幾年後會被這本雜誌給氣到冒煙,並且要把雷震給抓進大牢裡面去了。(當然啦,歷史上的事情跟現在的救國團組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兩回事,也請讀者不要因為這篇文章而把兩者混為一談。脈絡歸脈絡,現狀歸現狀,縱有承繼關係,現在的救國團在很多地方都跟幾十年前天差地遠了)
救國團與現代學生營隊的傳承關係
救國團成立之初,主要的工作,大概可以分成思想教育跟軍事訓練兩種。「思想教育」,說起來很老套,總之就是要把三民主義萬歲、反共抗俄、愛家愛國這些東西給塞到青年學生的腦子裡面。要搞洗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疲勞轟炸,不斷地在各種場合給你精神講話,或者在可見的文字出版品當中一直重複這些論述,連聽個廣播都可以聽到領袖訓示跟國父遺教,偶爾還會冒出一些超大型的愛國運動號召你去捐錢出力。而當時的救國團,基本上就是拿政府的資源去成立出版社跟電台(亦即早期的「幼獅」),把自己變成一部超大型的宣傳機器。
救國團的「軍事訓練」功能,就跟這篇文章的主題有些關係了。前面說過:救國團以前負責把軍事化教育給帶進校園當中,但學生總是要放假呀,寒暑假不在學校,鬆懈了可不行。於是乎,救國團開始辦起了冬令營與夏令營,冬天就搞一些比較靜態的農村服務或幹部培訓,夏天呢,則搞起了「青年戰鬥訓練」。這種訓練營的內容包山包海,舉凡登山、游泳、跳傘、航海、音樂、舞蹈、自行車長征……而這些訓練營,大抵就是後來救國團各種營隊活動的前身。
既然是「戰鬥訓練」,這種營隊還是相對比較嚴肅一點的,那個時候,他們的活動排程會有許多正規軍隊的操練內容。換句話說,最早期的這些救國團營隊,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要為戰爭動員做準備的。而除了電訊、救護、技擊這些跟軍事直接相關的培訓以外,其他一些純體育性質的營隊,看來雖然跟軍事不甚相關,但這些訓練的本質,其實意在鍛鍊、武裝青年學生的身體;就算是輕鬆活潑的康樂服務隊,仍然具有戰時勞軍的功能。
(國家電影資料館典藏了一支新聞影片,內容是1957年由救國團舉辦的「青年戰鬥訓練」。除了六十年前的泳裝少女以外,你還可以藉由這部影片,看看當年的救國團活動都在搞什麼鬼,我想對於那個年代的好青年們來說,參加這些營隊應該是挺酷炫的事情。)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