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深度瞭解北捷事件,請丟開電視遙控器,讓我們自己去找專家

想深度瞭解北捷事件,請丟開電視遙控器,讓我們自己去找專家
Photo Credit: 玄史生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Knoll在實務上同樣贊成大量、隨機殺人行為的預測與防治難之又難,但他認為我們仍保有一線希望。2012年11月,在奧羅拉事件發生不久後,美國密蘇里州波利瓦爾市的警察,逮捕了一名同樣意圖在電影院裡發動屠殺的20歲男子Blaec Lammers,這名未遂犯除了對犯罪計畫坦承不諱以外,警方並且發現他所持有的武器與奧羅拉濫射事件的兇嫌相仿,顯見他亦有效法奧羅拉案的意圖。然而,警方所接獲的明確情資,其實來自於Lammers的母親,她的通報是阻止此一案件發生的關鍵,否則,電影院內濫射無辜的慘劇勢將再度上演。

據此,Knoll於一篇較通俗性的文章當中指出:在大量殺人的犯罪防治問題上,近親好友最可能在事前掌握到犯罪者無意間洩漏的明確警訊,他們的即時通報是至為重要的關鍵,而社會必須讓這些人知道可以向那些單位求助。另一方面,鑑於Lammers所表現出的模仿傾向,傳媒之於「大量殺人事件」的報導,應建立起共同規範,勿使新聞將犯人英雄化或妖魔化,或能有效遏止模仿效應的擴散。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對於「大量殺人」的預防也持較樂觀的看法。心理學家Raj Persaud與Ramón Spaaij撰文介紹了同行Peter Langman的研究,Langman發現,在他所蒐集的十個大量殺人犯罪案例當中,有一半的犯罪者都表現出精神分裂譜系的疾患(schizophrenia-spectrum disorders,我使用的這個譯名來自於臺灣精神醫學會)。

Persaud與Spaaij認為:只要能夠對大量隨機殺人犯的心理狀態有更細緻的認識,人們或許還是有機會循著更多特定的線索,在這類犯罪的預警上變得更加敏感。該文另外介紹了Paul Mullen等人的研究,他們的論文從數個大量殺人案例的分析當中發現:這些罪行的發生,很可能受到了媒體對同類案件報導的影響。論文因此也建議:傳媒應建立起大量殺人事件的報導規範,以防止新聞本身成為下一場悲劇的催化劑。

Persaud與Spaaij的另一篇文章則談到了所謂「暴力電玩」與大量殺人犯行之間的關聯性。2011年挪威的屠殺事件發生後,兇嫌自承是知名遊戲《魔獸世界》與《決勝時刻》的重度玩家,這兩款遊戲都被認為具有程度不等的「暴力」內容,也因此掀起了電玩是否觸發暴力行為的爭論(同主題的辯論,讀者另可參見鄭國威的〈科學辯論:暴力電玩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Persaud與Spaaij的文章雖然著重於虛擬世界如何反映真實人格的研究發現,但他們也談到:一些研究曾指出電玩不僅不是助長暴力的因素,還可能吸收(absorb)了或將發生於真實世界的暴力行為。另外,線上遊戲的玩家族群,也並不如同刻板印象所描繪的那樣,都是懵懂無知的小鬼頭。他們的分布範圍從家庭主婦到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幾乎無所不在。若把電玩暴力與青少年問題劃上等號,並不是一種正確的認識。       

Photo Credit:  玄史生  CC0

Photo Credit: 玄史生 CC0

關於鄭捷案的延伸討論

面對鄭捷案,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哀嘆「社會病了」。而如果我們真的打算找到「社會的病因」,以及針對這類案件的因應之道,那麼,形成一個良性的公共討論顯然是必要的。鑑於臺灣未曾遭遇像鄭捷案這樣的大量、隨機殺人事件,我們可以參考其他國家在同類議題上曾經發展過的討論,並藉以辨識出目前有關鄭捷案的媒體資訊與各方意見,哪些是值得談論的焦點,哪些又是應當被忽略的旁支問題。

上文簡單挑揀了一些國外新聞網站的內容,它們當然只佔總體輿論的一小部分,但其中一些意見,仍可為我們對鄭捷案的認識帶來幫助。

首先,心理學者大抵認同:目前沒有一種科學方法可以準確地預測與防止大量、隨機殺人案的發生,但隨著學術研究的繼續前進,我們對於這類罪犯的心理狀態,仍可能有更深入的發現與瞭解。另外,也有實例證明:當人們掌握了嫌犯所透露的明確警訊並預做通報時,確實可以阻止類似案件的發生。

實際上,如同前面所談到的Blaec Lammers一樣,國外的一些「大量殺人」案例(例如維吉尼亞事件的兇手趙承熙),在事件發生前都曾透露出一定程度的警訊。同樣的,在鄭捷案發生以前,他的國中同窗好友曾獲得預警,鄭所就讀的東海大學也曾接獲匿名電話的通報,而校方確曾做出相應的處置,可惜所有這些一閃而逝的機會,都無法挽回後來的悲劇。

鄭捷案可能暴露了大學校園對於學生的心理輔導機制仍有改善空間,前述學者如Knoll等人亦曾建議:若欲降低「大量殺人」的發生率,發展更完善的心理衛生政策與體系,可能有助於針對特定個案做到更好的適時介入與風險評估。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鄭捷案意外加速了《學生輔導法》的立法進程,這應當是個好的轉變。然而,如同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胡博硯的觀點,我們也應當持續關注大學對於學生的實質關懷工作,是否在立法後就能擺脫目前的人力不足、素質參差等窘況,而真正得到落實。

第二,鄭捷案發生後,《民報》在第一時間所發出的媒體節制呼籲,在社群網站上獲得了高度的分享與認同。而若參照前引文章,那麼針對大量、隨機殺人案件的報導規範,確實非常重要。實際上,《民報》所言不只是基於模仿理論的一種片面推衍而已,如果既有的研究已顯示出「大量殺人」與傳媒在同類案件報導上的推波助瀾有關,那麼這些研究成果(以及身體一向很誠實的蘋果日報)就很值得注意。《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提供了有關的建議,其中一些作法或許顯得保守,但不失其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