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儘管Knoll在實務上同樣贊成大量、隨機殺人行為的預測與防治難之又難,但他認為我們仍保有一線希望。2012年11月,在奧羅拉事件發生不久後,美國密蘇里州波利瓦爾市的警察,逮捕了一名同樣意圖在電影院裡發動屠殺的20歲男子Blaec Lammers,這名未遂犯除了對犯罪計畫坦承不諱以外,警方並且發現他所持有的武器與奧羅拉濫射事件的兇嫌相仿,顯見他亦有效法奧羅拉案的意圖。然而,警方所接獲的明確情資,其實來自於Lammers的母親,她的通報是阻止此一案件發生的關鍵,否則,電影院內濫射無辜的慘劇勢將再度上演。
據此,Knoll於一篇較通俗性的文章當中指出:在大量殺人的犯罪防治問題上,近親好友最可能在事前掌握到犯罪者無意間洩漏的明確警訊,他們的即時通報是至為重要的關鍵,而社會必須讓這些人知道可以向那些單位求助。另一方面,鑑於Lammers所表現出的模仿傾向,傳媒之於「大量殺人事件」的報導,應建立起共同規範,勿使新聞將犯人英雄化或妖魔化,或能有效遏止模仿效應的擴散。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對於「大量殺人」的預防也持較樂觀的看法。心理學家Raj Persaud與Ramón Spaaij撰文介紹了同行Peter Langman的研究,Langman發現,在他所蒐集的十個大量殺人犯罪案例當中,有一半的犯罪者都表現出精神分裂譜系的疾患(schizophrenia-spectrum disorders,我使用的這個譯名來自於臺灣精神醫學會)。
Persaud與Spaaij認為:只要能夠對大量隨機殺人犯的心理狀態有更細緻的認識,人們或許還是有機會循著更多特定的線索,在這類犯罪的預警上變得更加敏感。該文另外介紹了Paul Mullen等人的研究,他們的論文從數個大量殺人案例的分析當中發現:這些罪行的發生,很可能受到了媒體對同類案件報導的影響。論文因此也建議:傳媒應建立起大量殺人事件的報導規範,以防止新聞本身成為下一場悲劇的催化劑。
Persaud與Spaaij的另一篇文章則談到了所謂「暴力電玩」與大量殺人犯行之間的關聯性。2011年挪威的屠殺事件發生後,兇嫌自承是知名遊戲《魔獸世界》與《決勝時刻》的重度玩家,這兩款遊戲都被認為具有程度不等的「暴力」內容,也因此掀起了電玩是否觸發暴力行為的爭論(同主題的辯論,讀者另可參見鄭國威的〈科學辯論:暴力電玩對未成年人的影響〉)。
Persaud與Spaaij的文章雖然著重於虛擬世界如何反映真實人格的研究發現,但他們也談到:一些研究曾指出電玩不僅不是助長暴力的因素,還可能吸收(absorb)了或將發生於真實世界的暴力行為。另外,線上遊戲的玩家族群,也並不如同刻板印象所描繪的那樣,都是懵懂無知的小鬼頭。他們的分布範圍從家庭主婦到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幾乎無所不在。若把電玩暴力與青少年問題劃上等號,並不是一種正確的認識。

Photo Credit: 玄史生 CC0
關於鄭捷案的延伸討論
面對鄭捷案,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哀嘆「社會病了」。而如果我們真的打算找到「社會的病因」,以及針對這類案件的因應之道,那麼,形成一個良性的公共討論顯然是必要的。鑑於臺灣未曾遭遇像鄭捷案這樣的大量、隨機殺人事件,我們可以參考其他國家在同類議題上曾經發展過的討論,並藉以辨識出目前有關鄭捷案的媒體資訊與各方意見,哪些是值得談論的焦點,哪些又是應當被忽略的旁支問題。
上文簡單挑揀了一些國外新聞網站的內容,它們當然只佔總體輿論的一小部分,但其中一些意見,仍可為我們對鄭捷案的認識帶來幫助。
首先,心理學者大抵認同:目前沒有一種科學方法可以準確地預測與防止大量、隨機殺人案的發生,但隨著學術研究的繼續前進,我們對於這類罪犯的心理狀態,仍可能有更深入的發現與瞭解。另外,也有實例證明:當人們掌握了嫌犯所透露的明確警訊並預做通報時,確實可以阻止類似案件的發生。
實際上,如同前面所談到的Blaec Lammers一樣,國外的一些「大量殺人」案例(例如維吉尼亞事件的兇手趙承熙),在事件發生前都曾透露出一定程度的警訊。同樣的,在鄭捷案發生以前,他的國中同窗好友曾獲得預警,鄭所就讀的東海大學也曾接獲匿名電話的通報,而校方確曾做出相應的處置,可惜所有這些一閃而逝的機會,都無法挽回後來的悲劇。
鄭捷案可能暴露了大學校園對於學生的心理輔導機制仍有改善空間,前述學者如Knoll等人亦曾建議:若欲降低「大量殺人」的發生率,發展更完善的心理衛生政策與體系,可能有助於針對特定個案做到更好的適時介入與風險評估。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鄭捷案意外加速了《學生輔導法》的立法進程,這應當是個好的轉變。然而,如同東吳大學法律系教授胡博硯的觀點,我們也應當持續關注大學對於學生的實質關懷工作,是否在立法後就能擺脫目前的人力不足、素質參差等窘況,而真正得到落實。
第二,鄭捷案發生後,《民報》在第一時間所發出的媒體節制呼籲,在社群網站上獲得了高度的分享與認同。而若參照前引文章,那麼針對大量、隨機殺人案件的報導規範,確實非常重要。實際上,《民報》所言不只是基於模仿理論的一種片面推衍而已,如果既有的研究已顯示出「大量殺人」與傳媒在同類案件報導上的推波助瀾有關,那麼這些研究成果(以及身體一向很誠實的蘋果日報)就很值得注意。《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報導提供了有關的建議,其中一些作法或許顯得保守,但不失其參考價值。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