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深度瞭解北捷事件,請丟開電視遙控器,讓我們自己去找專家

想深度瞭解北捷事件,請丟開電視遙控器,讓我們自己去找專家
Photo Credit: 玄史生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第三,如果連專業心理學者都認為「大量殺人」的成因極端複雜,那麼絕大部分有關鄭捷的片面猜測與聯想,其實很難提供確定的線索。反過來,許多這類言論除了製造無謂的標籤與對立以外,對於我們的公共討論,或許不會有任何幫助。

鄭捷案發生後,臺灣部分的傳媒仍舊展現了他們令人厭煩的一面,許多媒體迫不及待地要在鄭捷的寢室門聯、喜愛的電玩遊戲等枝節上做文章。問題是:全臺各大學男宿的寢室門口都有很多相仿的裝飾(媒體也顯然並不熟悉流行於這個世代的「為什麼要放棄治療?」玩笑),我們隨便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同樣難笑的例子。而一間多人寢室門外張貼的對聯如果可以連結到住宿者的犯行,按照這種邏輯,鄭捷的同寢室友恐怕也要受到無謂的牽連與懷疑。

再者,鄭捷聲稱喜愛的兩款電玩《英雄聯盟》與《神魔之塔》,一來其內容與「暴力殺人遊戲」實在有段距離,二來其玩家數目全世界加總起來大致在數千萬之譜,如果這兩款相對溫和的電玩作品確為製造青少年殺人兇犯的禍因,只怕這數千萬玩家的犯罪已然翻天覆地,地球也早就被更多更「暴力」的電玩遊戲給毀滅了吧。

兩年前,當臺灣的電子競技隊伍奪得《英雄聯盟》世界冠軍的時候,媒體可是用奪冠凱旋、光榮回台一類的字眼在談論這些「電玩小子」。同樣的一款遊戲,拿世界冠軍的被說成是「用手中的鍵盤站上世界舞台」,電玩產業在這種時候就需要政府的鼓勵與支持。兩年後,數千萬玩家裡面出現了一個犯下重大兇案的殺人犯,電玩又立刻被暗示為「打打殺殺造成暴力傾向」的禍因。傳媒對新聞素材的把握與捏塑,可見一斑。

電玩與暴力或其他社會問題的關聯性,當然可以、也應該被討論,但討論絕不可能藉由這樣的新聞方法被實踐。而閱聽大眾裡頭,若有父母輕信這些報導,回頭跟孩子爭吵遊戲裡的「暴力」問題,恐怕只會掀起無中生有的世代戰爭,讓倒楣的青少年族群在大翻白眼之餘,益加確信傳媒果真是臺灣的正宗亂源。

更可怪的是,在鄭捷案發生後,一些政治人物與媒體名嘴也忽然化身心理學家,大肆臆測鄭捷案是三月學運的漣漪效應所致,或者把電玩中的殺人與鄭捷行為的連結闡述為一種不證自明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看到有人把鄭捷的偏差歸因於現代社運的「公民不服從」理念(參見警察大學教授葉毓蘭的言論),這種重大發現完全應該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讓全世界的政治與心理學者長長見識(我是認真的,如果「公民不服從」真的能夠被推導到「大量殺人」,這絕對會是國際級的學術……新聞)。

我們當然可以、也應該藉由談論一個青年罪犯的「製造過程」,來集體反省一個社會可能存在的問題;而從各種立場出發的意見乃至於延伸推論,或也可以增益這一討論的質量。然而,這並不代表北捷事件可以與任何被隨意把握的概念連結在一起。如果我們只是在運用個人的浮泛想像來「創作鄭捷」,那並不能為公共討論創造出任何意義。

Photo Credit:  玄史生  CC0

Photo Credit: 玄史生 CC0

這篇文章的簡單結論是:如果我們真的想要在集體缺乏認識基礎的情況下,瞭解關於一個大量隨機殺人兇手的心理學、犯罪學乃至公共政策問題,那麼求教專家會是最有效率的途徑(根據這個想法,我推薦《臺灣醒報》的這則報導)。而如果新聞頻道與談話性節目裡頭沒法看見專家,那麼我的建議是轉到公視或其他優質的節目或頻道去碰碰運氣,或者乾脆丟開電視遙控器,讓我們自己去找專家。

「大量殺人」在國外有許多經驗與討論值得參閱,本文只能在新聞瀚海當中做部分的、片面的挑揀,而隨著鄭捷案的後續效應,可以預見還會有更多有益的資訊或著作被引介到國內,增益我們對這一議題的認識。

但在這之前,我們應當注意:任何一個類似鄭捷這樣的極端案例都非常複雜,心理學家還沒有找到一種簡單的原因可以完整解釋大量、隨機殺人者的心理結構。而實際上,我們對於鄭捷的簡單歸納,或許都只是在滿足我們自己對社會問題的片面想像。諸如「電玩造成暴力傾向」或「學運造成殺人兇手」的論調,在缺乏充足論證的情況底下,其實就只是在反映言說者自己原先對電玩與學運持有的負面觀感而已。

如同吳易澄醫師所言,將問題推諉於簡單的原因,除了不負責任以外,也限縮了真正認識問題的空間,並且深化無謂的對立。如果我們不是只想找到一個「非我族類」的標籤來滿足自我的安全感,而是真的打算要認識鄭捷與他所代表的意義,找尋問題的根源與因應之道,那麼,還會有更多來自專業領域的意見,值得我們離開亂七八糟的新聞台,進一步地去查訪、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