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緬甸人歡迎日本幫他們對付英國人:二戰期間的緬甸戰場,損失高達230.7億緬幣

當緬甸人歡迎日本幫他們對付英國人:二戰期間的緬甸戰場,損失高達230.7億緬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戰後,日本人在緬甸替將士招魂、舉行慰靈活動,建立了大量的慰靈塔和紀念碑,此外,緬甸政府和民眾還積極幫助日方尋找日軍的戰爭遺骸。

文:李晨陽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二戰期間,緬甸位於中國戰場與東南亞戰場交接處,也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區;中國戰場國民革命軍抗擊日本的主戰場,除了在中國作戰外,還曾先後派遣超過20萬人遠征軍,兩度入緬對日作戰,是二戰期間中國軍隊惟一的境外作戰,也是甲午戰爭以後首次出兵境外。

為此,中國遠征軍和參加反攻緬甸的中國駐印軍隊,也付出了傷亡10多萬人的代價。

Photo Credit:Chinese army in India-Burma campaign pictorial

Photo Credit:Chinese army in India-Burma campaign pictorial

儘管緬甸一些民族獨立領袖幻想通過日本人來趕走英國殖民者,但日本人對緬甸的統治卻非常殘酷,他們在緬甸實行以戰養戰,把從緬甸掠奪到的大米、石油、礦石等資源運回本土或其他作戰地區。

從1941年底日本人開始進入緬甸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緬甸戰時的損失,累計高達230.7億緬幣,而緬甸1938至39年度的總產值才49.45億緬幣。

尤其是英國人1942年初撤退時,把幾乎所有可能破壞的鐵路、橋樑、船舶、碼頭、油田等毀壞殆盡,同時日軍在從南向北的進攻過程中,與英軍、中國遠征軍在緬進行極為殘酷的作戰,讓緬甸成為二戰期間東南亞國家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緬甸戰後的重建和發展。

緬甸獨立之後,日本人藉著戰爭賠償的機會,很快重返緬甸,並且一直和緬甸歷屆政府保持著較好的關係。即便是在軍人再次直接執政的1988-2011年期間,日本的對緬政策也與美國有較大差別,沒有長期對緬實施制裁,在21世紀之前,日本還是緬甸最大的援助國。

戰後,日本人在緬甸替將士招魂、舉行慰靈活動,建立了大量的慰靈塔和紀念碑,此外,緬甸政府和民眾還積極幫助日方尋找日軍的戰爭遺骸。筆者2014年4月曾到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考察,剛要進入密支那市的時候,就發現入城的十字路口有一個巨大的紀念碑,碑上寫著「慰靈塔」三個大黑字,碑的四周還有四面大鐘,很清晰地記錄著日軍入城的時間。

筆者在密支那還看到了緬甸的第二大臥佛,該佛像長達30多米,富麗堂皇,是二戰期間在密支那戰鬥中陣亡的日本人​​後裔捐資修建的,他們把從緬北各處蒐集到的日本陣亡將士的骨骸埋在了臥佛底座處,並在臥佛的旁邊修建了一個「招魂之碑」。非常令人痛心的是,雖然密支那有一萬多華人,但唯一的一個遠征軍紀念碑也只能豎立在華人的私人墓地裡。

日本人是打著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解放東南亞和幫助緬甸獨立的旗號來到緬甸,最初得到了以翁山將軍為首的緬甸民族主義精英的支持和配合,當時緬甸人也歡迎日本人來幫他們打英國人。即便翁山後來率領軍隊舉行了抗日起義,但由於日本人在1943年8月給予了緬甸形式上的獨立,使得二戰結束後英國人也難以在緬甸繼續實行殖民統治。

而1942年3月,當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抗擊日本人,卻無得到緬甸當地人擁護,甚至和當地的緬甸人發生過衝突。遠征軍第二次入緬時,主要是和美英盟軍及克欽族的101突擊隊合作,並沒有與翁山領導的緬甸國民軍並肩作戰,因此,緬甸民眾對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同樣沒有太多記憶。

Photo Credit:wikipedia

Photo Credit:wikipedia

近年來,針對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中國官方和民間都極力推動在緬甸建立遠征軍紀念碑,並舉辦了多場迎接遠征軍魂歸故里的活動,還為流落在緬甸的遠征軍老兵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幫助,包括資助他們回國探親等。但是在緬甸尋找遠征軍遺骸、建立遠征軍紀念碑的活動並不是很順利,尤其是遠征軍的紀念碑,只能放在華人的墓地內,在其他公共區域卻無法建立。

通過緬甸的例子,我們看到東南亞國家對日本的認知與我們有較大的差異。而從日本人在緬甸舉辦的招魂活動也可看出,要在緬甸紀念遠征軍,在開展官方活動的同時,把相關活動與佛教發展和提供社會公益服務結合起來,也是必要的。

▲ 關鍵評論網現在有「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Facebook專頁了,帶你掌握第一手東南亞的新聞、評論,現在就Like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