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緬甸人歡迎日本幫他們對付英國人:二戰期間的緬甸戰場,損失高達230.7億緬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戰後,日本人在緬甸替將士招魂、舉行慰靈活動,建立了大量的慰靈塔和紀念碑,此外,緬甸政府和民眾還積極幫助日方尋找日軍的戰爭遺骸。
文:李晨陽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週年,二戰期間,緬甸位於中國戰場與東南亞戰場交接處,也是東南亞戰場的主要作戰區;中國戰場國民革命軍抗擊日本的主戰場,除了在中國作戰外,還曾先後派遣超過20萬人遠征軍,兩度入緬對日作戰,是二戰期間中國軍隊惟一的境外作戰,也是甲午戰爭以後首次出兵境外。
為此,中國遠征軍和參加反攻緬甸的中國駐印軍隊,也付出了傷亡10多萬人的代價。

Photo Credit:Chinese army in India-Burma campaign pictorial
儘管緬甸一些民族獨立領袖幻想通過日本人來趕走英國殖民者,但日本人對緬甸的統治卻非常殘酷,他們在緬甸實行以戰養戰,把從緬甸掠奪到的大米、石油、礦石等資源運回本土或其他作戰地區。
從1941年底日本人開始進入緬甸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緬甸戰時的損失,累計高達230.7億緬幣,而緬甸1938至39年度的總產值才49.45億緬幣。
尤其是英國人1942年初撤退時,把幾乎所有可能破壞的鐵路、橋樑、船舶、碼頭、油田等毀壞殆盡,同時日軍在從南向北的進攻過程中,與英軍、中國遠征軍在緬進行極為殘酷的作戰,讓緬甸成為二戰期間東南亞國家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緬甸戰後的重建和發展。
緬甸獨立之後,日本人藉著戰爭賠償的機會,很快重返緬甸,並且一直和緬甸歷屆政府保持著較好的關係。即便是在軍人再次直接執政的1988-2011年期間,日本的對緬政策也與美國有較大差別,沒有長期對緬實施制裁,在21世紀之前,日本還是緬甸最大的援助國。
戰後,日本人在緬甸替將士招魂、舉行慰靈活動,建立了大量的慰靈塔和紀念碑,此外,緬甸政府和民眾還積極幫助日方尋找日軍的戰爭遺骸。筆者2014年4月曾到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考察,剛要進入密支那市的時候,就發現入城的十字路口有一個巨大的紀念碑,碑上寫著「慰靈塔」三個大黑字,碑的四周還有四面大鐘,很清晰地記錄著日軍入城的時間。
筆者在密支那還看到了緬甸的第二大臥佛,該佛像長達30多米,富麗堂皇,是二戰期間在密支那戰鬥中陣亡的日本人後裔捐資修建的,他們把從緬北各處蒐集到的日本陣亡將士的骨骸埋在了臥佛底座處,並在臥佛的旁邊修建了一個「招魂之碑」。非常令人痛心的是,雖然密支那有一萬多華人,但唯一的一個遠征軍紀念碑也只能豎立在華人的私人墓地裡。
日本人是打著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解放東南亞和幫助緬甸獨立的旗號來到緬甸,最初得到了以翁山將軍為首的緬甸民族主義精英的支持和配合,當時緬甸人也歡迎日本人來幫他們打英國人。即便翁山後來率領軍隊舉行了抗日起義,但由於日本人在1943年8月給予了緬甸形式上的獨立,使得二戰結束後英國人也難以在緬甸繼續實行殖民統治。
而1942年3月,當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抗擊日本人,卻無得到緬甸當地人擁護,甚至和當地的緬甸人發生過衝突。遠征軍第二次入緬時,主要是和美英盟軍及克欽族的101突擊隊合作,並沒有與翁山領導的緬甸國民軍並肩作戰,因此,緬甸民眾對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同樣沒有太多記憶。

Photo Credit:wikipedia
近年來,針對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強硬立場,中國官方和民間都極力推動在緬甸建立遠征軍紀念碑,並舉辦了多場迎接遠征軍魂歸故里的活動,還為流落在緬甸的遠征軍老兵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幫助,包括資助他們回國探親等。但是在緬甸尋找遠征軍遺骸、建立遠征軍紀念碑的活動並不是很順利,尤其是遠征軍的紀念碑,只能放在華人的墓地內,在其他公共區域卻無法建立。
通過緬甸的例子,我們看到東南亞國家對日本的認知與我們有較大的差異。而從日本人在緬甸舉辦的招魂活動也可看出,要在緬甸紀念遠征軍,在開展官方活動的同時,把相關活動與佛教發展和提供社會公益服務結合起來,也是必要的。
▲ 關鍵評論網現在有「關鍵評論網 東南亞」Facebook專頁了,帶你掌握第一手東南亞的新聞、評論,現在就Like!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