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電影冷知識】音樂是一種外星人的語言?

【電影冷知識】音樂是一種外星人的語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卡爾薩根在自己的筆記中留下史詩級的猜想:「從原子、星球到銀河的層級上,都被觀測到各種諧振和共鳴現象。也許這種更大尺度的音樂,其實是給某些更大尺度的聽眾聆聽。」

音樂是共通的語言嗎?

音樂經常是科幻電影中令人困窘的元素,因為要以有限的想像力和音樂風格去預測未來、或是另一個世界的音樂,下場都不會太好。音樂潮流變化如此之快,根本是很難共通的。

最困窘的例子比如《星際大戰》(Star Wars)中的外星人樂隊,或者是《駭客任務:重裝上陣》(The Matrix Reload)中的電音派對。

13萬種排列組合的Hello

這就是為什麼《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 of The Third)中對音樂的想像如此具有劃時代意義:電影中假設音樂是一種外星人的語言。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從音樂視唱方法Solfege System當中得到靈感,希望用音符來創造一種語言,配合手勢和燈光,來作為外星人與地球人溝通的方式。

如今,地球上無人不知的那五個音符「Re,Me, Do,Do,So」,其實一開始作曲家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一直覺得應該要七個音符才構成旋律,但史匹柏非常堅持一定要五個音符,因為五個音符才是他心目中響亮的問候:「HELLO!」。

約翰威廉斯試了數百種旋律給導演,但沒有一個讓史匹柏滿意。一直到他們找來數學家告訴導演,12個音符根本就有13萬4千種組合,不可能無止盡地試下去。史匹柏才決定停止排列組合,重新檢視他們先前已經寫出來的那幾百種旋律,找到他心目中的「Re,Me,Do,Do,So」。

音樂是宇宙的語言

音樂有沒有可能真如史匹柏想像的是外星人的語言?

接觸未來》(Contact)原著作者、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早就1975年就提出有趣的假設:

「星際空間(Interstellar)的溝通是否可能是透過音樂,而非資訊通信?比如是一個600個聲部的音樂,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頻率之類的。」

聲音本身就是一種特定頻率的振動所導致的氣壓變化。

卡爾薩根在自己的筆記中留下史詩級的猜想:「從原子、星球到銀河的層級上,都被觀測到各種諧振和共鳴現象。也許這種更大尺度的音樂,其實是給某些更大尺度的聽眾聆聽。」

更加有趣的是,近年來的科學研究發現,人類腦藉由神經突觸傳遞的訊號,其實也是一種節奏複雜的低鳴。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感知、記憶也是某種腦內音樂。

星際空間中的太空排行金曲

1977年9月,大約就在《第三類接觸》上映的三個月前,航海家一號(Voyager 1)太空船發射升空。

在卡爾薩根主導下,太空船上攜帶了一張銅質的唱片,記錄了由一個委員會所選出來90分鐘給外星人的音樂,包含各種自然界的聲音和27首地球上的音樂,包括莫札特的《魔笛》和日本尺八演奏的樂曲。

此外,這張星際空間中的唱片還有包括華語(普通話)、廣東話和閩南語在內55種語言版本的問候:

HELLO!
.
.
.
.
IT'S ME!

延伸閱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