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計畫都是虛幻的:與糖尿病共存,超越選擇和控制的照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糖尿病病友雜誌的照片中,每個人看起來好像都很快樂,但實作中測血糖卻是令人厭煩的。你得在某處平靜地坐下,拿出血糖機(你有帶血糖機,對吧?),在手指上刺一針,擠出血來,如此這般,日復一日。
當嚴格的血糖控制越來越普遍,低血糖的發生率也跟著上升。因而血糖機又再次改變了它們的特性:它們現在得用來偵測降得過低的血糖值。技術從未完全馴服。它們並未給予病人控制權,而且還隨著日常照護實作的其他元素而跟著改變。
回到夏先生的情況。他的醫生曾試圖提振他的士氣,但因沒時間而作罷。因此她建議他再見一次糖尿病衛教護理師,而他也去了。護理師一一確認夏先生是否還記得上次護理師教他的步驟,他知不知道道如何在手指上刺一針,擠出血來,滴在試紙上,並將試紙插入血糖機嗎?是的,這一切對他來說都沒問題。而他也並不會對血、對血糖機、對血糖值感到畏懼,那些都不是他的問題。隨著他們的交談後,他的問題才慢慢浮現。
夏先生是個建築工,而在工地裡沒有地方可以讓他隱密地坐下來量測血糖值。夏先生對於在大庭廣眾之下測血糖一事退避三舍,因為他不想讓大家知道他有糖尿病。廁所卻又離工地有一段距離而且很髒。每天去廁所五次會被認為是在偷懶,或因此被視為不夠有男子氣概。總的來說,在平日一天測五次血糖可能聽起來還好,但對夏先生來說實在不可行。於是,這位有創造力又有適應力的護理師徵詢夏先生是否有意願嘗試其他方式,也就是每天各挑一個不同的時段測血糖,連續五天在不同時段測一次?
這正是東拼西湊。但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稱這種作法是照護(doctoring)[3]。大多數糖尿病衛教護理師都嫻熟於此。當控制是虛幻的,且所有牽涉其中的元素(身體、技術、食物、同事等等)皆是反覆無常的,他們的任務便是透過各種方式調和所有事物。哪些事物需要做手腳、而哪些又需要保持不變,很少是明確的。你想做的也不見得總能如願。那就試試其他方法,繼續東拼西湊,繼續照護(doctoring, caring)。
控制受疾病所苦的身體,如果只需要在關鍵時刻做出明智選擇,像那麼簡單就太棒了。但現實中當醫療發生時,總有許多巧合及不預期。還有誰幻想討論與疾病共存有關的「選擇」是有意義的?還有誰幻想原先作為檢查清單項目所創造出來的計畫組套,能當作規則來使用?彷彿事情總能按照計劃不斷闡明,總能順利進行且可以預期。但事與願違,在實作中,照護是複雜且不規律的。生命或許可以照護,但它無法控制。這本該是在一開始就明白的,畢竟,得病這事並非一開始我們所能選擇的。
譯者的話
本文為作者Annemarie Mol於2009年投稿於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的「批判觀點(Perspective)」中「醫學的藝術(The art of medicine)」類型文章,標題為「與糖尿病共存:超越選擇和控制的照護(Living with diabetes: care beyond choice and control)」。作者為荷蘭特文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的政治哲學教授,其學歷為荷蘭烏特勒茲大學(University of Utrecht)的臨床醫學碩士及哲學碩士,最高學歷為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哲學博士。
本文改寫自作者2008年所出版之專書《照護的邏輯:健康和病人的選擇問題(The Logic of Care: Health and the problem and of patient choice)》的第四章〈管理相對於照護(Managing versus Doctoring)〉的案例。作者以一篇糖尿病衛教的典型小品文開頭,穿梭在醫療專業對病人的場景以及科技與社會(STS)學者對醫療專業讀者的敘事觀點間。
藉此,作者向我們展現糖尿病病患如何在胰島素及血糖機等科技的介入下,不僅使病患的身體再現為不規律的活體,也在血糖量測的基礎上開展出兩種不同的醫病關係:一種是以管理(managing)為基礎的「選擇的邏輯(the logic of choice)」,而另一種則是以照護(doctoring)為基礎的「照護的邏輯(the logic of care)」。作者認為,在照護的邏輯下,醫療中的所有專業得正視病人作為活體以及科技未給予病人控制權的特性,並透過各種方式調和所有事物達成照護,進而使照護的邏輯成為創造社會共善的可能取徑。
全書的中文書評可參考:病人究竟有沒有辦法做選擇?:《The Logic of Care》 書評
譯註
[1] 譯文中夏先生在原文為Mr. Zomer,Zomer是荷蘭文「夏季」之義,為貼近中文命名脈絡故命名之。
[2] 此處須注意目標值的單位及其所適用的指引的不同。一般國人熟悉的飯前血糖不高過126,使用的單位為mg/dL,適用的指引為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出版品,其於1997年決議將空腹血糖異常的血糖值上限從140mg/dL調降為今日的126mg/dL,2016年所出版的照護規範(Standards of Care)可參考此連結。此處作者使用的飯前血糖不高過10mmol/L,換算公式為1mmol/L=18mg/dL。儘管作者未引用且譯者亦未找到確切相關資料,但可推知為歐洲早期的臨床經驗或指引之數值。種血糖計量方式為歐洲常見的單位,而臺灣常見的單位為mg/dL,兩者換算公式為1mmol/L=18mg/dL,故文中飯前血糖低於10 mmol/L沒問題即為飯前血糖低於180mg/dL沒問題。
[3] 照護(doctoring)原意有修改及治療的意涵,此處為呼應「透過各種方式調合所有事物」的意涵,並與照護的邏輯(the logic of care)呼應,而將doctoring翻為較廣義的「照護」。原文中亦使用東拼西湊(tinkering)、照護(caring)作為同義字。
延伸閱讀
- Epstein S. Inclusion: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Medical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 Mol A. The Logic of Care: Health and the Problem of Patient Choice. London: Routledge, 2008.
- Moser I. Making Alzheimer’s disease matter: enacting, interfering and doing politics of nature. Geoforum 2008; 39: 98–110.
- Pols J. Accounting and washing: good care in long-term psychiatry.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006; 31: 409–30.
- Struhkamp R, Mol A, Swierstra T. Dealing with in/dependence: doctoring in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practice.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009; 34: 55–76.
*本文感謝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郭文華副教授給予翻譯上的建議,感謝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陳俐伊同學給予翻譯上的校對,惟文責由譯者自負。
本文經法STS多重奏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醫學與STS外電]與糖尿病共存:超越選擇和控制的照護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朱家儀
Tags:
向下扎根的永續教育,才能延續到未來: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未來選擇地》門票,提供新北市國小學童沉浸式體驗永續環境的學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曄集團透過捐贈「2222 未來選擇地」永續概念展之門票,邀請新北巿國小學校班級學童教育觀展的公益活動。藉由永續展的互動式體驗可激發學生更多思考,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機會,響應永續教育議題,亦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理念。
聯合國在2015年9月宣布的全球發展框架——「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共列出17個項目,涵蓋了社會發展、經濟、環境等各個面向,期待全球國家可以一起努力,在15年內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在這17個項目中,與氣候/環境相關的內容就有5項,包括SDG 11永續城鄉、SDG 12責任消費及生產、SDG 13氣候行動、SDG 14保育海洋生態,以及SDG 15保育陸域生態。由此可見,環境的變化是如何牽動了全球的神經、關乎每一種生物的生存可能。在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的今天,我們距離永續目標的實現,依然迫切且遙遠,身為居住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該做些什麼?又該怎麼做?
今天的選擇,決定世界的走向
由李奧納多迪卡皮歐基金會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捐贈,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及綠屋共同主辦籌劃展出的《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以倒敘法打造出一個假設的、 200年後的地球,帶著參觀者一起從2222年的未來,一步步倒回2022年的今天。在展覽中,參觀者將親身經歷未來生物多樣性消失、無自然的世界,再回到我們的生活現況——極端氣候、冰川融解、雨林消失、海洋污染、塑膠微粒⋯⋯希望藉由展覽,與身處於地球暖化時代的人們,溝通永續議題的重要性;也讓大家更了解地球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變化,拋出值得思考的議題,呼籲所有地球公民能夠一起展開行動。
每一個孩子,都是形塑未來的關鍵
作為提供全球專業電子零組件通路服務領導品牌的文曄集團,在實踐SDGs、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面向的縮寫),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等與環境永續相關的課題,向來不遺餘力。而文曄教育基金會,更本著「多元學習,翻轉教育」以及「關懷弱勢,回饋社會」的理念,投入資源與心力,帶動偏鄉的教育的多元性。2019年開始的「遠鄉閃閃——文曄校園攝影深耕計畫」,就立志要提供孩子們另一種觀看的方式,以及更多元的學習角度。

「我們從2019年開始接觸偏鄉的孩子們,教他們攝影,和他們一起觀察生活周遭的細節。透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真的充滿了各種驚喜,他們拍學校角落中的生態、拍同學、拍自己,也拍一片天空充滿神奇色彩的瞬間、拍一個池塘閃閃發光的樣子。孩子們告訴我們:『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這麼多美麗的東西。』我聽了好感動好感動。」文曄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林秋寶與我們分享道。這個經驗,讓林執行長更加相信,孩子不僅僅是未來,更是需要我們保護、引導的未來。
在這次展覽發起之際,文曄集團希望藉由展覽中的互動式體驗,激發孩子們思考,讓永續教育向下紮根,共同倡議永續發展的理念。因此特別購入1000張特展門票贈予新北市各小學,邀請孩子們參與這次展出,期望透過企業影響力,為台灣教育探索新的可能。索票小學包含新北巿嘉寶國小/思賢國小/私立育才國民小學/民義國小/後埔國小/海山國中/汐止國小/修德國小/和美國小/大坪國小/瑞濱國小/平溪國小/鼻頭國小/麗山國小等。

對地球好一點,就能帶來改變世界的機會
「永續即日常」,是文曄集團對永續議題的中心思想,因此不管是公司營運的模式、內部的工作環境規劃,或者員工的永續精神教育,文曄集團從未停下滾動式修正、持續從內部向外擴散的腳步。包括在物流上導入先進電子系統,全面無紙化的庫存管理;將包裝減量、注重回收,從上到下貫徹環境責任。而辦公室的環境規劃,則強調低碳、減碳並期許零碳,例如改採節能的電器產品,以及中午休息時間關燈,一方面省電,另一方面也能讓員工好好休息。
林執行長說:「永續、環保的概念並不是遙不可及的big words,而是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從睡醒開始,要用什麼牙膏、穿什麼衣服,早餐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去上班要搭車、開車還是走路?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環境。所以我們不只企業的營運強調永續,更在潛移默化中,讓每一位員工對環保更有感。比方我們做食安的教育,幫助大家了解怎麼計算食物的碳足跡;之前辦的減肥比賽,總共有400多人報名參加,最後參與回測的也有將近300人,大家一起減掉了890公斤左右,腰圍總少了692寸。這個活動很受員工歡迎,好玩、有挑戰性,對地球和自己的身體都好。」林執行長熱切地分享著文曄集團對環境永續的努力,在在顯示出對這個議題的重視度,以及為地球付出的熱情。

「到了2050年,你會希望自己成為怎樣的大人?而200年後,你留給未來的孩子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球呢?」這是《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所拋出的問題,也是文曄集團對孩子們、對未來,所感到的責任。這次捐贈票券給新北小學的行動,只是為實踐「將永續觀念向下紮根」的一個起點。文曄集團希望繼續探索新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提醒全球所有公民都必須攜手合作,降低破壞,與地球和諧共存。開始行動吧,從今天起,為成為我們所期望的世界改變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