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義與公民國族認同:「前308」氛圍下的馬來西亞獨立電影浪潮

世界主義與公民國族認同:「前308」氛圍下的馬來西亞獨立電影浪潮
Amir Muhammad,《The Big Durian》(2003)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308氛圍下所攝製的電影,對於馬來西亞不同族群之間是否可以真的跨族群,並未抱著樂觀的態度。各族群的文化、宗教等元素,還仿如一道道無法攀越的城牆。

文:關志華(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曾留學臺灣,目前擔任私立大學新聞系講師。研究興趣為電影和視覺文化,以及華裔文化研究)

在獨立電影導演Amir Muhammad的「半紀錄片」作品《The Big Durian》(2003)中,學者Farish Noor曾指出馬來西亞人的最大問題是害怕和不願意改變,但他卻樂觀的認爲馬來西亞擁有可以改變的空間。Farish Noor所針對的是馬來西亞人對政治和權威的態度。

無可否認,馬來西亞這十幾年的(反抗/異議)政治氛圍都被一片「改變」聲浪淹沒。而最爲期待的改變,也許是可以跨越國陣族群政治長期為馬來西亞人民所設下的各種族群樊籬。而「跨族群」,也被許多社會運動者和政治評論家認爲是馬來西亞邁向改變的「關鍵詞」。各族群如果可以超越只觀望自己族群與文化,把目光轉向友族的文化與問題,馬來西亞的未來才可能變得更光明。

馬來西亞文化與電影學者邱玉清(Khoo Gaik Cheng)在她的多篇學術文章中,運用了「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也被譯為都會主義)這概念來討論馬來西亞近十多年來的政治和文化氛圍的變遷。她對學術界和評論界在討論馬來西亞文化時所用的「多元主義」(pluralism) 感到不耐煩,認爲多元主義骨子裡還是在維護和鞏固既有的文化結構,根本無助於讓馬來西亞擺脫長期籠罩這片國土的族群政治。在尋求解除族群政治的衆多方案中,她認爲世界主義最適合不過。世界主義所主張的是對自己的文化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便可以進行反思,同時又對其他人的文化和習俗有廣度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世界主義基本上所信仰的,是普世的人文主義精神。

邱玉清把世界主義的概念,運用於她對馬來西亞從1990年代末開始出現的獨立電影浪潮的研究上。這群來自不同族群背景的電影創作者,開始超越只對自己族群的關心,而去關注馬來西亞普遍的人權、民主、政治濫權和言論自由等課題。同時,他們也勇於挑戰馬來西亞依據族群差異所建構的國族認同,轉向追求一種共同的公民國族認同(civic nationalism)。

但這種政治氛圍的改變,基本上是1998年「烈火莫熄」(Reformasi)政改運動的延伸。1990年代的經濟起飛、都市發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通訊科技尤其是數碼科技的進步,讓馬來西亞社會出現了大量受過高等教育,在日常生活裡頻密接觸全球資訊文化的中產階級年輕一輩。「烈火莫熄」運動對執政政權濫權貪污的抨擊和對政治改革的訴求,使到跨族群的政治文化變得可能。馬來西亞年輕一輩民衆也逐漸變得更爲成熟,不容易受到分化族群的政治手段所迷惑。

「烈火莫熄」的衝擊,影響了那些擁有批判思維的文化和藝術工作者,把文化和藝術當成是介入社會的場域,以提倡一種跨文化、跨語言、跨族群的公民政治。「烈火莫熄」的衝擊也在淨選盟運動,「308政治海嘯」和2013年505大選繼續發酵。

Yasmin-Ahmad
Yasmin Ahmad,「Orked三部曲」:《Sepet》(2005)、《Gubra》(2006)、《Mukhsin》(2007)

當談到呈現跨族群的馬來西亞電影時,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也許是已故導演Yasmin Ahmad的電影。《Sepet》(2005)中馬來女孩Orked和華裔男孩阿龍(Jason)無法圓滿的戀愛,在導演的「Orked三部曲」的後兩部《Gubra》(2006)和《Mukhsin》(2007)中夢幻般的被延續下來。【註】 Yasmin Ahmad電影中對馬來文化屬性(Malayness)的挑戰、對宗教開明式和包容性的詮釋、對文化多樣和混雜的歌頌,以及對人類普遍人道關懷的頌揚,完全符合了「世界主義」的精神和理想。

但Yasmin Ahmad並不是第一個把跨族群搬上電影銀幕的電影創作者。撇開早期邵氏和國泰所攝製的電影不談,在1980年代也有少數的馬來西亞電影以其跨族群的演員陣容,呈現了馬來西亞多元族群和文化環境。例如由馬來資深藝人Rahim Razali所執導的《Tsu-feh Sofiah》(1985),就刻畫了一個剛信仰伊斯蘭教的華裔女性的故事。這部電影試著表達這位剛成爲穆斯林的華裔女性,比馬來鄉村那些生下來便是穆斯林的馬來裔更具有道德觀念。然而,電影卻呈現出這華裔穆斯林女性在自己的家中,用馬來語跟自己的華裔父親交談,而特意排除了不同族群在日常語言上的混雜多元與差異。

Tsu-feh-Sofiah-and-Mekanik
左:Rahim Razali,《Tsu-feh Sofiah》(1985)
右:Othman Samsuddin,《Mekanik》(1983)

而《Mekanik》(1983,由Othman Samsuddin執導)則在展示馬來西亞多元族群上較爲開放。這部電影運用了馬來裔、華裔和印度裔的演員,對白也混進了各族群的語言,也包括了英語。電影中由擁有白種人血統的藝人Susan Lankester所飾演的角色Lina,被問到她的身分認同時曾如此表示:「Orang putihka, Orang hitamka, Orang merahka, Orang biruka, kita Orang Malaysia, kan?」(不管是白種人、黑種人、紅種人或者是藍種人,我們都是馬來西亞人,不是嗎?)。

Mekanik是當時少數運用多元族群文化的馬來西亞電影,但這部喜劇電影在呈現馬來西亞多元族群的交匯上較爲表面,無法對馬來西亞的多元族群問題進行更尖銳的探討和省思。

Spinning-Gasing
Teck Tan,《Spinning Gasing》(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