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數字告訴你寵物登記的真相:總量管制、犬貓入籍已勢在必行

幾個數字告訴你寵物登記的真相:總量管制、犬貓入籍已勢在必行
Photo Credit:faungg's photos@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零安樂死明年即將上路,動物防疫保護體系的第一線工作人員即將面臨隨之而來的棄養潮、收容環境惡化、人與動物間關係趨劣等種種問題,這也會是你我即將面對的生命權品質窘境。

文:劉盈如(桃園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理事)

自從電影《十二夜》上映後,台灣掀起一股領養代替購買的風潮,各地收容所也更願意打開大門,歡迎志工、學生參與服務。民眾到收容所拍照,大量曝光動物資訊,對提升認領養率確實有莫大幫助,也帶動起網路社群、媒體對流浪動物議題的關心,彷彿一夕之間,關懷流浪狗貓,成為民眾參與社會服務的「顯學」之一。

但另一方面,一張張處境悲慘的動物照片也正迅速傳播著,牠們悲傷又無辜的眼神,像一把銳利的箭,刺穿、瓦解每個人的道德底線,於是許多愛心人士因不忍見動物在12天後被撲殺,開始倡議要「零安樂死(零撲殺)、精確捕捉、TNR(誘捕、絕育、放回)」等,他們深信,收容所不是個好地方,寧願讓狗貓留在街頭。

去(2015)年2月,立法院迅速於動保法通過《零安樂死落日條款》,要求全台要在兩年內達成零撲殺的目標,但當時台灣仍處於每年有9萬4千多隻犬貓被捕捉、棄養到各地公立收容所,卻僅有58%被認領養的情況。要在短短兩年內,讓剩下的42%都找到出路,可能嗎?又該如何辦到?

2015年底,認養率迅速飆升到70%,農委會稱這七成認養中的80.5%屬一般民眾認養,19.5%才是由民間狗場大量帶出。但明瞭內情的人都清楚,農委會的統計數字問題百出,只計算寵登資料庫中,各協會或狗場經營者名下從收容所領出的犬貓數,卻忽略他們也會透過個人人頭幫忙從收容所領養,或公立收容所私下大批轉送到私人狗場,根本不打晶片的動物數量。因此到底最後有多少狗貓並非去民眾家中,而是進了私人收容狗場,根本不得而知。

從另外一個數字來看,就算去到個人家庭的收容量是屬實的,接下來要再提升,恐怕也有難度。因為若以農委會該年度家犬推估數171萬隻、家貓數57萬隻,對照營建署住宅資訊公布全台家戶數838萬戶,則平均每3.7戶就養有1隻寵物,想要再繼續擴充家戶的認養能量,困難度極高。

2015年犬隻認養統計
製圖者:lea

在沒辦法開源的情況下,只能節流(源頭管制),於是該次修法也納入了家犬絕育措施,企圖提高家犬絕育率,同時杜絕隱身在家戶中的非法繁殖場。根據臺南市審計處與臺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合辦之「地方政府寵物管理及流浪動物收容安置政策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均表示,流浪犬貓多為家戶豢養之寵物繁殖過剩棄養而來。顯見家犬貓絕育,絕對是關起水龍頭的重點工作,但前提是,必須能清楚掌握誰是飼主?哪戶人家有養寵物?以及台灣的寵物登記系統還值不值得相信?

寵物登記制度其實早在1999年就已立法全面實施,當初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個別寵物的良好管制,令飼主遵守法律責任,減少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嚇阻責任感不夠的民眾,不敢輕易飼養寵物,避免日後造成亂生、亂丟等問題。理想的寵物登記作業,應該要逐年配合狂犬病預防注射做到更新登記,才能夠讓主管機關每年掌握到最正確的國內寵物數量、飼養狀況、狂犬病注射情形,做為疾病防疫、公衛教育、流浪狗控制成效的調查指標,同時搭配對已絕育寵物收取免費或較低廉的手續費,也就是差別費率概念,來增加飼主為寵物絕育的誘因。

但實況卻是,台灣的寵物登記系統歸畜牧處管理,只做一次性登記,主體在飼主,狂犬病系統則歸防檢局管理,主體在動物本身,兩者脫勾,各做各的,造成人力及資源的重複消耗,也讓資料核對日形困難。更大的問題是,稽查工作又歸給地方政府,一旦飼主或動物跨縣市移動,又該由那個縣市負責追蹤呢?

在寵登資料不全面、不正確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落實家犬貓絕育,也會令動保政策失焦,而社會大眾、民意代表一旦被錯誤的數字誤導,就會讓立法與預算跟著走錯方向,動保機關在民意拉扯下,被犧牲的永遠會是第一線。

台灣的寵物登記系統歸畜牧處管理,只做一次性登記,主體在飼主,狂犬病系統則歸防檢局管理,主體在動物本身,兩者脫勾,各做各的,造成人力及資源的重複消耗,也讓資料核對日形困難。

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需要紮實的在地研究做支持,並透過廣泛的討論凝聚共識,進一步提升民眾對問題全貌的了解,而非僅以表象數據呈現,讓民間困於對立或混戰中,這是政府機關的失職。以農委會收容統計公務報表為例,指出各縣市公立收容所內,經飼主送交、辦理「不擬續養」的犬貓比率約為一成,但農委會卻未同步承認寵登不確實,會讓棄養情況被嚴重低估,於是民眾自然相信剩下的九成大概都是天生野犬,應傾注所有資源投入TNR,只要流浪犬能被短期、大量絕育,就有機會減少繁殖數量。

然對照審計部的專案報告,指出2013年全台的寵物登記比率約50.11%,已完成寵物登記之犬貓絕育數為47.6萬餘隻,家犬貓絕育率為41%。由這三個數字推算,全台灣加計登記與未登記的家犬貓其絕育率竟僅有區區20.57%!

光以筆者所在的桃園市家犬17萬隻推估,則至少還有13萬隻家犬尚未絕育,若半數為母犬,每年發情兩次,每胎5隻估算,則每年桃園就有65萬隻小狗誕生。試問,有哪個縣市能消化如此龐大的數量?這些初生寵物一旦被棄養在社區,嚴重挑戰居民的包容度和環境容載量,趨趕、毒殺、捕獸夾、車禍等人與動物衝突案件,正不斷發生!事實上,今年第一季,以「急難救助」的原因被送至桃園新屋收容所的犬貓,比例就高達20%。這個破洞,明顯被小覷了。

苗栗小狗
Photo Credit:Party Lin@Flickr CC BY SA 2.0

第一線執行人力高度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