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戴耀廷:困局令人激進,本土抗爭漠視中共,仲天真過民主黨

【專訪】戴耀廷:困局令人激進,本土抗爭漠視中共,仲天真過民主黨
《關鍵評論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戴耀廷作為法律學者,也接觸過不少年輕人,他認為是香港目前困局令社會思潮激進,從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到,並非90後開始的年輕人特別激進。至於身份認同、抗爭手段、立法會選舉的問題,他各有不同看法。

【前言】

近10年,美國已有些學者針對「1981年至2000年代出生」(另一說指80至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進行探究,即所謂「Y世代」,數年前「Y世代」較少被視為一種「問題」,那時傳媒主要以80後一輩為訪問對象,反映他們的想法和特色,未見新世代與60後或更老的上一輩有互相批評的情況出現。近年香港不但重燃「世代」的問題,而且是聚焦於「世代之爭、世代問題」,甚至「老屎忽、廢青」等字詞也成熱話,此外,「世代」亦成為2016年部分立法會候選人與選民關注的「噱頭」之一。究竟是否真有世代之爭?或這個議題背後牽涉甚麼重要含意?《關鍵評論網(香港)》就此專訪一系列嘉賓,藉不同觀點加以剖析。

專訪對象:戴耀廷

背景資料—

戴耀廷為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於2013年提出佔領中環運動,2014年更參與其中擔當重要角色。就2016年立法會選舉首次發動「雷動計劃」,鼓勵理性選民參與策略投票,以免議會代議權力失衡。

近年現實環境令所有人都激進,不是90後特別激進

談到年輕世代越來越激進,甚至支持暴力抗爭的人漸多,戴耀廷教授認為這並非年輕世代的問題,是整個香港現實環境令人們反抗意欲強了。戴回顧雨傘運動時期衝突較激烈的旺角區,若說年輕一代,也未至於90後為主,可能更多是80後或以上年紀的人,旺角「掟磚」事件也有相似情況。所以由雨傘運動開始,香港人在現實和前途問題上已經越來越激,至少希望嘗試以更激烈的方式爭取訴求,是共同就抗爭態度升級的過程,對於是否普遍90後特別激進,存在世代的溝鴻,他不以為然。

回顧2010年的反高鐵事件,那時以80後為主的年輕世代抗爭,也不認為「違法」是好主意,依然希望以相對和平的方式爭取,所以當時我們看到的畫面大概是千人坐禮賓府外,連佔領馬路留守的意志也不強,仍是少數人在摸索合法遊行以外的抗爭方式,強硬的公民抗命並不討論,是故那時遊行、靜坐、苦行再包圍立法會,換來社會關注已是多點嘗試。

到2014年下半年發生佔中,也是抗爭意識不斷升級的結果,因為早在7月2日學聯預演佔中,以限時佔馬路模式無法取爭甚麼,現實依然惡劣,政府依然強硬,於是人們才更希望升級嘗試大規模佔中,戴的主張才得到更多市民支持。終於在9月底學聯與學民思潮(雙學)衝進公民廣場,又比預演佔路激進,到最後政府還是不為所動,連談判都沒有,才極速演變為全面佔中。佔中期間,已再不是甚麼坐馬路了,拉鐵馬設路障,再圍特首辦,至11月30日抗爭者自行在裝備升級,例如造盾牌等等,當時大家已認為理所當然,這種社會狀況和氣氛,環境因素令香港人變激,遠多於是由年輕人帶動。若硬說只有年輕人激進,如果你把旺角「掟磚」事件也包括進去,他們沒有龐大的社會動員支持,不過是一次起、兩次止,不能成氣候。

主流年輕人政治冷感,最激進的屬少數

然而筆者要問的是,最近發生的事情反映,90後開始確實以激進甚至非理性的印象,在不斷泛起輿論,不論佔中當時傳媒的報導,抑或大學學生會在六四事件的看法,否定許多上一代相信的價值,年輕一代認定要相信自己的「新價值」,他們至少有一定「輿論」力量,也掀起一定鬥爭,引起了社會關注,這不是事實嗎?

戴教授認為,港大學生會會長連悼念六四也聲稱要用新方法,不要老舊方法,之前梁天琦在立法會補選說接受暴力抗爭,要有新方式,好像得到很多年輕人支持,但還是要問他們「說」支持以後,實際如何?真的由90後開始多了年輕人走出來從事暴力抗爭嗎?這完全不見得。不論年齡,抗爭使用的武力程度越高,付出的代價越大,現在抗爭最基本是群眾數量要多,互相倚靠、互相保護,這不但成功的機會更大,每一個參與者付出的代價也更少。戴教授不否認部分網上較活躍的年輕世代泛起了一定輿論,可是真實影響社會呢?支持旺角「掟磚」的那一批人,有多少人網上有強烈主張同時上街實踐?甚至梁天琦接受暴力抗爭,他自己也不會去做。

此外,戴認為不同人接觸的年輕世代,都一樣有「抽樣」偏差,人們認為網絡上許多年輕人主張本土、暴力等等,可是,他無論接觸法律學院的學生,乃至中學界別的年輕一代,給他的印象都很「和理非」,溫和地討論問題,為數不少對社會議題不甚關注,只是學科需要才關注,真正向他提出激烈問題的學生很少。在戴眼中,無論是網上抑或現實世界,從言論到行為激進的人,只佔年輕世代的少數,雖然他們的聲音似乎大一點,但主流90後依然大多數人對政社議題冷漠,誰真能夠讓最多年輕人完全站在自己一方?網絡上年輕一代特別激進的問題,是被放大了的印象,而且激進也有分級數,假如激進至恐怖主義,相信無論是否年輕世代,支持的機率會很低,所以與其擔心基於網絡輿論放大的世代問題,倒不如實實在在想辦法解決香港「大環境」的困局。

代入港獨立場,最佳策略應是團結更多人,包括中國人

那麼,本土派思潮呢?筆者認為這問題跟抗爭的激烈程度不同,至少它是一種鮮明的政治主張,也可以在未來立法會選舉反映。當中,最普遍是「中國人、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爭論。不管是教育因素還是其他因素導致,年輕一代的確鮮有中國文化情意結,所以渴求將新一代認定的香港人身份跟中國割裂,不但是現實政權上的,連文化上的關係也要割裂,他們斥上一輩欠缺本土意識,仍關心中國是否有民主,就是受「大中華」思想影響,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