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唱我們的歌、跳我們的舞:專訪Legacy總監阿舌、1976主唱阿凱、DJ好二

唱我們的歌、跳我們的舞:專訪Legacy總監阿舌、1976主唱阿凱、DJ好二
Photo Credit:Legacy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世代交替,現在的年輕人或許不再清楚李宗盛、王傑、杜德偉、草蜢等人當年紅遍半邊天的盛況;而這些天王巨星們在中國、東南亞國家、香港受歡迎的程度,也成了老一輩歌迷的共同回憶。

採訪、撰文:曾傑;整理:Legacy

第27屆金曲獎頒獎典禮將在本週六(6月25日)晚間舉行,今年的金曲獎從入圍名單公布以來,就激起不少討論聲浪,有些人覺得入圍名單少了些大咖人物;有些人則不斷解釋到因為大明星們去年都發片了,今年相對競爭者少了些。

暫且不管這些紛紛擾擾,台灣流行音樂在亞洲和東南亞音樂圈中,一直有著相當的重要性,也曾經在唱片公司蓬勃發展的年代,捧出許多天王巨星。音樂文化上的影響,也吸引了許多來自香港、馬來西亞、中國等地的年輕音樂人前來台灣發展。本土天王和來自亞洲各國的音樂人,共同打造了80、90年代的金曲盛世。

隨著世代交替,現在的年輕人或許不再清楚李宗盛、王傑、杜德偉、草蜢等人當年紅遍半邊天的盛況;而這些天王巨星們在中國、東南亞國家、香港受歡迎的程度,也成了老一輩歌迷的共同回憶。如今的流行音樂產業,有了更多的色彩,獨立音樂逐漸受到一般民眾喜愛,天王巨星或許僅存少數待著90年代氣息的幾位,但音樂新星則此起彼落。

流行音樂過去在街頭巷尾播放不休,在夜市裡聽到張信哲唱歌、在機車店裡聽見張震嶽的歌聲,台灣的音樂實力有消有長,華語金曲的時代則隨著世代出現新的面貌。如今我們在街頭巷尾聽見的可能多是西洋歌曲,中國音樂產業也蓬勃地崛起,公園裡跳國標舞、土風舞的大叔、大嬸們,可能不再伴著草蜢的歌聲起舞,而是隨著小蘋果的音符律動。但當HUSH、草東到香港、中國演出時的,爆滿的聽眾和熱烈的歡呼,我們能夠知道的是華語金曲的時代仍然延續著。

關鍵評論網很榮幸邀請Legacy總監阿舌、1976主唱阿凱以及每年華語金曲趴的DJ、前電台DJ好二,一同對談,聊聊各自的華語金曲時代,以及金曲獎之外的華語歌曲。以下是這次對談:

對談照片
Photo Credit:曾傑
左起分別為:DJ好二、Legacy總監阿舌、1976主唱阿凱。

什麼是華語音樂?

阿舌:這名詞挺有爭議的。其實我沒有太考慮到政治因素,我認為舉凡是在這個島上聽的到的音樂,包括北京話(普通話)、台語、客語、原住民、甚至粵語等等,都包括在內。

阿凱:但是原住民,會不會有可能不算?像舒米恩(Suming)不一定想把自己歸類在華語。

阿舌:有可能,華語這名字還是很有爭議的。

阿凱:不過以前紀曉君、巴奈也都是純華語,像現在舒米恩唱自己的歌就很酷。

三位各自的華語金曲時代是什麼時候?

好二:其實我過去沒有聽國語歌,直到90年代末期在電台工作的緣故才開始大量的聆聽,像是王傑、杜德偉、紅螞蟻,那個時代有一些新的藝人出來,讓我對過去的音樂感到好奇,才回頭去找。在90年代轉換期,當時魔岩唱片,有了更明確的態度,有很多自主性很高的藝人,企劃的方式很新穎,某種程度改變了華語音樂市場。例如當時的魔岩三傑之類,我一聽很震撼,這時才又把唐朝、黑豹樂團的音樂找出來。

阿舌:我是國小開始聽華語音樂,五、六年級的時候是民歌時代,後來才開始接觸流行音樂,譬如說黃鶯鶯、張清芳。讀五專的時候,我的班上有很多中南部上來的同學,他們聽很多台語歌,在這之前以前我很少聽台語歌,同學見我聽國語歌覺得我很「假掰」,受到他們的影響,我也開始聽黃乙玲、龍飄飄等等。在當時我根本對音樂類型沒有概念,好二提到的魔岩唱片發行的幾張專輯,對當時影響很大,那個時候我才第一次對華語音樂有了一點信心。

阿凱:我小時候很喜歡蔡藍欽,但是第一個偶像是王傑,特別是他的《一場遊戲一場夢》專輯。那時候的學生因為《余光音樂雜誌》的介紹,才有機會開始接觸西洋音樂,例如槍與玫瑰、 U2等等。因為這雜誌的影響,跟華語音樂比起來,年輕的時候我更喜歡西洋音樂,這個傾向一直到魔岩唱片出現才有了改變。

儘管如此,王傑跟U2對我的生活發展都很重要,那種感覺我一直記得。接著滾石唱片出了《浪人情歌》,我記得那時候是在公館的宇宙城唱片第一次聽到,當時覺得很有意思,在這之前當然也聽過吳俊霖(伍佰的本名)的歌,但《浪人情歌》卻不太一樣了,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金曲年代。接著90年代末期五月天出現了、兩千年之後則是周杰倫、孫燕姿等等,這又是另一個黃金時代了。

90年代的音樂場景是什麼樣子?

好二:我從96年開始在台北之音當DJ,也曾在飛碟電台待過,我不太知道外面的音樂場景,只知道電台的。那時候他們看待流行音樂的方式,是用唱片公司來定義誰是流行,而不是音樂本身。當年廣播上的黑名單,包括:吳俊霖、豬頭皮等,這些人的音樂被定義不是流行音樂而是「偏門」。但後來回頭去想,他們當然是流行音樂,流行音樂的定義不應該那麼狹窄,也不是分成流行歌、偏門。

阿舌:有下Cue是流行,沒下是偏門嗎?

好二:應該說有下Cue是天王。當時如果藝人如果不上節目、不下廣告,對媒體來說就是偏門,其實很多歌手不見得需要透過這些管道。

90年代除了電台外,還有哪些實體場所會放華語歌呢?

阿凱:士林夜市、皮鞋店。

好二:帥俊西裝。

阿凱:機車店也可以放。現在的咖啡廳,還是很常聽到華語歌曲,例如會放Hello Nico 、1976、Hush,不過某種程度上,跟過去庶民文化的模樣不太相同了

阿舌:可能是因為你去的場所,如果星巴克也放滅火器,那搞不好就可以說是華語音樂復興了。

好二:其實很多地方不能放華語音樂跟版權有關係

來談談華語金曲趴吧,這個派對是希望大家跳舞嗎?

阿舌:對。以前其他的派對場域都沒有我們自己語言的歌曲。一開始有這個想法,是因為操場有DJ,他們會在10點到2點的時候放歌,2點下班後就開始放各式各樣的華語歌曲,當時發現放華語歌的時段大家的反應很好,慢慢地就變成特定一天只放華語音樂,這規則定下來之後很受歡迎,甚至會爆滿擠不進去,所以我才想說要不然來Legacy這種大場地辦辦看。

華語金曲趴2
Photo Credit:Legacy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