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只是一場嘉年華?基隆市政府的建港130週年紀念活動遺忘了些什麼?

只是一場嘉年華?基隆市政府的建港130週年紀念活動遺忘了些什麼?
Photo Credit: Bing-Fang Lee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也許,要認識或理解基隆港的歷史究竟如何被對待,我們從這一棟棟正在消逝的日式宿舍、從這座山坡、從這塊位於即將築起的建案陰影下的土地、從這一年多來新政府對於基隆的「行銷」當中,便可以得到答案。

文:雞籠霧雨團隊

2016年,基隆市政府喊出基隆港建港130週年,由市長室主導,敦促市府各局處舉辦慶祝130週年相關活動,並在六月底規畫西二至西五碼頭做為慶祝主場,與東岸正濱、懷舊碼頭及和平島連結,將基隆港西岸與東岸兩處市政府串聯為「活動廊帶」,企圖以嘉年華式的慶典帶動觀光,並「行銷基隆」。

實際上在今年初,我們看到的是所有市政活動勉強地與「建港130週年」掛勾,從東岸福祿猴、教育處的地球日美化社區活動,甚至是外木山漁港的淨灘、婦幼福利中心的反家暴路跑,到文化中心外牆大幅廣告中的外木山長泳活動(以及從去年開始由海科館負責執行的渥托邦海洋狂想),都生硬地和「建港130週年」扯上關係。而建港130週年的真實意涵是什麼,在這些大肆宣揚的宣傳文字上,總是不見對廣大市民與公眾更深刻的闡釋。

基隆市政府所謂的「建港130週年」是從劉銘傳啟動基隆建港計畫的1886年起算。《北京條約》簽訂、基隆作為淡水附港開港(1863年)後,清法戰爭 (1884─1885年)促使台灣巡撫劉銘傳更加急迫於自強運動思潮中對「富國強兵」的追求,希望透過國家建設的現代化讓台灣作為國際航線中的前導船,同時也作為中央之國邊陲的海防守衛,帶領清國航向全球強國的行列。

為此,他欲進一步提升基隆港的經濟與戰略地位,於是於1886年啟動基隆建港計畫,企圖搭配縱貫鐵路(但是路線選得不好無法開通),創造更便捷的海陸運輸系統。然而(最重要就是這個然而),逐步衰老的清國在內憂外患下無法挹注經費給台灣的建設計劃,劉銘傳因而離開台灣,基隆港的現代化建設嘎然中止。

接著,日本殖民政權接收台灣。同樣地,日本統治者也看中了基隆港的經濟與戰略位置,希望將基隆港建設為殖民地台灣與殖民母國的貿易、聯絡門戶,方便將台灣的發展資源輸往日本,以讓台灣成為日本與國際列強競爭的跳板及重要的經濟後盾。於是日本政權開啟了1899年至1944年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這也是基隆港在官方歷史中「真正」開始現代化的建港年份。

不論基隆港的現代化/建港年份到底是何時,撥開過去清國與日本等不同殖民者對歷史的權威詮釋與粉飾,基隆港的建港只是一個由以國家為主體出發的發展思維。現在,拋開官方主導的建港週年活動的華麗面紗,更應該討論的是基隆港建港與現代化,對每一個市民的意義是什麼?「現代化」的基隆港在非官方的歷史脈絡下,是否為基隆帶來更適合在地的發展,以及這樣的發展軌跡是否讓大多數的基隆人受惠,而「真正」值得紀念?絕對不是忽略脈絡探討以及公共討論的前提,由市政府擅自花費大量經費,憑空創造一個沒有歷史與民主內涵、單純以行銷與觀光等說詞譁眾取寵的嘉年華活動。

刻意被遺忘的築港出張所、築港日式宿舍

市政府文化局向交通部申請經費進行的建港130週年慶祝活動,在一堆毫無直接關連的市政活動掩蓋下,只見熱鬧的行銷宣傳,而不見其真正宗旨──究竟在慶祝或紀念什麼?除了從未討論「建港」或是「130週年」對基隆的意義。我們也能看出整個市政府從上任以來,都將「文創發展」或「文資保存」的重點資源放在西二三碼頭倉庫、或是東岸文化資產「觀光廊帶」(市長官邸、正濱舊漁會大樓等)。然而,最諷刺的是,在一系列虛弱口號的裝飾下,真正與基隆港現代化相關的文化資產,因為位於人煙稀少的港西山區,沒有鎂光燈的保護,因而完全沒有出現在市政府團隊對「建港130週年」的討論中。

不若基隆市政府在「觀光廊帶」概念下對東岸古蹟的重視,在基隆港西岸被刻意避談的球仔山山坡上,儲藏著過去基隆港現代化工程中諸多歷史事件與斑斑血淚的建築,卻只能擁有「歷史建築」身分,且政府對其竟毫無任何保護作為,在文化局作為建港週年慶祝活動主要承辦單位的現實下,看來格外荒謬。

基隆築港出張所仙洞町官舍_雞籠霧雨
Photo Credit: 雞籠霧雨
圖一:基隆築港出張所仙洞町官舍。

基隆港築期間,日本殖民政府在仙洞町(今仙洞國小一帶)和昭和町(今高遠新村所一帶)修築基隆築港出張所的築港職工宿舍。位於昭和町的宿舍群約於昭和五年(1930年)竣工,大多為木造結構、一層樓的日式住宅,就規模、區位的不同,呈現明顯的官職層級。它們佇立在目前中山三路103巷所在的山坡上,與同一時期建造的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比鄰。

2002年完成的《基隆歷史建築調查計劃》的報告中,「港務局高遠新村(基隆築港出張所仙洞町官舍)」被列為「建議登錄歷史建築」項目(報告書列出之地址、照片及位置圖皆顯示該標的為位於昭和町之官舍,名稱應是誤植為仙洞町)。報告書中清楚寫出,宿舍群因「為築港時期所保留的日式宿舍群落,區內景觀優良,情境猶存,是基隆少數規模完整的日式建築群落」,值得保存。調查團隊也在建議處理方式及理由中說明主管機關應「協調港務局,將高遠新村劃為保存區,並重新規劃、再利用。檢討都市計劃,保護宿舍區避免遭受不當開發而破壞。[1]」然而,在建議整個宿舍區應好好保存規劃的報告書出爐後,主管機關的作為卻僅僅是將港務局局長官舍的山頂宿舍在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仙洞町官舍,雞籠霧雨
Photo Credit: 雞籠霧雨
圖二:後方已傾頹的仙洞町官舍。

2008年,港務局發佈了令人振奮的消息[2],指出「基隆港務局將利用高遠新村港務局長官宿舍歷史建築,修復設置作為基隆港史館」,並表示將編列預算進行調查與監造計劃修復官舍。然而,委託台灣大學進行的計劃案於同年結案後[3],多年過去,至今仍未見到修復工程啟動或港史館的影子,官舍就漸漸地在雨水、歲月、蔓草和刻意遺忘中頹敗。而尚沒有文化資產身份的第二排宿舍(位於運動場下方)則在2014年的一場無名火中被燒燬[4],僅留下部分屋架和Google街景地圖中的身影得以憑弔。

高遠新村全區配置圖_雞籠霧雨
Photo Credit: 雞籠霧雨翻攝基隆港西岸再生工作坊文資科簡報。
圖三:高遠新村全區配置圖,翻攝基隆港西岸再生工作坊文資科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