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黑狼倫敦抽搐:即興演奏聖地Cafe OTO演出紀實

黑狼倫敦抽搐:即興演奏聖地Cafe OTO演出紀實
Photo Credit:游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有更多憑自己本事出國表演給當地人看的創作者,即使島內的搖滾舞台上還是大學高中熱音社學長學姐當道,台灣的非主流音樂終將在國際上得到一席之地。

2015年9月初,旃陀羅公社寄來一封郵件,在倫敦深造的策展人游崴正在跟倫敦即興演奏聖地Cafe OTO洽談台灣聲音藝術家演出,問我有無興趣同行。研究90年代台北噪音場景不遺餘力的游崴,不僅促成過陳芯宜導演的紀錄片《如果耳朵有開關》(2009─2011; 2013)與黃明川導演《後工業藝術祭》(1995)現場紀錄在英國上映,也讓片中深入描寫的三個聲音藝術家-王福瑞、林其蔚、DINO(廖銘和)在Cafe OTO演出

在整個2000年代,我花了很多時間把自己放進「即興演奏」的世界,但總是站在這種「邊緣音樂」的聚光燈外。不要說現在站上第一線的幾號大人物,多半曾為暫時的保暖,去做一些風馬牛不相關的工作(之前遇過一個來台演出的日本樂手,白天靠維修空調混飯吃、在超市站收銀台或餐廳外場端盤子,作品卻全球知名);儘管有機會跟一些很厲害的樂團、樂手合作(包括Afrirampo、山本公成、山本精一、石上和也等),我在日本的最後一陣子,也因為不懂得把握機會,而過著冬天洗冷水澡、靠睡袋禦寒的生活,最後更因為拒繳「國民年金」而滿懷賭爛離開日本。

回到台灣以後,遇上鋼琴家李世揚跟萬年博士生張又升等人,而逐漸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後來這種「跟誰同台,參加過什麼合輯」之類,往臉上貼金的思維才漸漸消下來,不管在聲音還是在其他表現形態上,即使會慢慢變化,我終究要找出一種確定清楚(並且充滿政治不正確)的個人語彙。

於是我決定帶著「發展中」的音樂語彙,跟謝仲其(筆電)、張又升(混音台內部訊號增幅)、李世揚(鋼琴)、劉芳一(人聲、小玩具類)與史上最強18歲噪音高中生Jared一起去倫敦。經過緊鑼密鼓地討論,總算確定了機票與住宿之類的問題。5月24日出發,張還沒有寫完論文、Jared勉強考上大學、李帶著一堆即期食品去當存糧、謝只有兩個背包(全部帶上飛機)、劉在我們回台北之後,還要在歐洲大陸冒險三週。

台灣 倫敦 蘇活區
Photo Credit:黃大旺
台灣文化向國際發聲!公車上的家將臉譜。

我則帶著一本還沒翻譯完的書到倫敦趕工,在5月31日回台前夜才完成。

第一次去英國,難免有些緊張。整趟旅程受游崴與王凱薇夫婦的細心照顧。倫敦不愧是凱薩大帝時代就有的古都,張與謝住的公寓是工業革命時代的工人宿舍,屋內空間狹窄不輸港澳;包括我在內的其餘四人,則住進教堂重新裝潢的客房,不但有挑高隔間與巨大的廚房,生活機能上也尚稱便利。

在正式演出前,大家都跑去唱片行朝聖,敗了一堆CD與唱片,就算沒買也去巡禮;我卻一個人宅在房間裡,一邊看著長長的日文,一邊大發穢語。他們在蘇活區深深明白那兒找不到便宜唱片的道理,蘇活區有一條Berwick街,恰好就出現在綠洲樂團(Oasis)專輯《(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1995)的封面上,光從背景中的大樓便可看出,20多年間街廓的樣貌沒有太大變化。

我不是什麼英搖迷,看到這條街沒有特別興奮,對各位愛好英搖的讀者致歉。演出前的時間確實走馬看花,去了什麼大笨鐘、白金漢宮、西敏寺、唐寧街口、特拉法加廣場之類的地方,雖然沒有「到此一遊」的成就感,至少已經聞到了倫敦的氣味。真正有條件用文章說倫敦生活的,應該還是那些在倫敦留學或工作,長住過的鄉親。

台北抽搐 倫敦首映
Photo Credit:田孝慈
《台北抽搐》倫敦首映,左起為導演林婉玉、主角黃大旺。

星期四傍晚差不多像台灣下午四點這麼亮,我與從比利時趕來倫敦的林婉玉在Brunswick專放紀錄片的Bertha Dochouse參加了紀錄片《台北抽搐》的映後座談,與談人是國王學院的Chris Berry教授。可以用華語對話的他是華語片專家,對這部片有入微的觀察。可能因為西方這類題材的作品不少,他沒有提出進一步的看法,不過令人興奮的是,這天我們遇到了久仰大名的資深吉他手John Russell。

星期五、六兩日是重頭戲中的重頭戲,下午我們一行人,趁天還沒黑就進會場準備。場地的建築物雖舊,音響設備的效果卻相當扎實。在謝仲其呈現了緊湊而帶有厚重感的工業節奏之後;我透過調變幾種鐃鈸的敲擊聲,現場製造一些固定長度的循環節奏,在這種節奏上翻唱一些台灣「懷舊旋律」,還偷偷唱了一段「喵電感應」。

Jared上場前,是在地演奏者Roberto Crippa的電子合成器現場演奏,因為之前在台北看過Yearning Kru類似的編制,效果卻更強的現場,沒有留下特別印象。

倫敦演出
Photo Credit:游崴
左起:李世揚(鋼琴)、劉芳一(人聲)、張又升(電子音響)、John Russell(吉他)、Lee B. Allatson(鼓)

Jared的本格派電子噪音,這個噪音少年從小到大在學校裡吃足了苦頭,在熱音社還被學長當成「前衛屁孩」瞧不起,他卻是國小聽西洋流行音樂,國中聽重金屬,到了高中從極端金屬觸類旁通,進入了大音量電子噪音的世界。

旃陀羅唱片為他與日本的「噪音天皇」MERZBOW秋田昌美推出了一張12吋合輯唱片(一人一面);Jared的舞台動作激烈,透過極端增幅、破音與空間處理的音牆,使人無法想像竟然出自一個18歲台灣男孩之手。

第二天的演出由張又升自己上陣,中間穿插John Russell的吉他即興、李世揚的鋼琴、Lee Allatson的鼓,以及劉芳一的即興人聲。據說前Sonic Youth首腦Thurston Moore進來看了一下,同一時間我只能盯著台上樂手的刀光劍影。我看著「Formless」的海報貼在兩、三天後,河端一(Acid Mothers Temple)與Pikacyu(Afrirampo的日台混血鼓手)搭檔演出訊息旁邊,想像他們兩個人在同一個地方能有多狂。

謝仲其
Photo Credit:張仲婉
謝仲其的筆電演奏。
Jared
Photo Credit:游崴
Jared以Berserk名義表演。

這兩天「駐村」計畫的觀眾,仍然以旅居倫敦的鄉親居多。其中也不乏離台前就知道「勸世宗親會」的粉絲。但因為現場仍然有一些西方觀眾聞風而至,使這兩個晚上不至於落得華語「天團」那種台下都只有本地觀眾的局面,搞得全世界都是他們的避難船,船外都是一片汪洋一樣。

在回到台灣後不久,得知台北樂團落差草原WWWW受邀在利物浦演出後,也可望在Cafe OTO表演的消息。如果有更多憑自己本事出國表演給當地人看的創作者,即使島內的搖滾舞台上還是大學高中熱音社學長學姐當道,台灣的非主流音樂終將在國際上得到一席之地。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