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登基源自國王寢宮的槍響!泰王蒲美蓬:我事實上是人民選出來的國王

他的登基源自國王寢宮的槍響!泰王蒲美蓬:我事實上是人民選出來的國王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韓德利說,「無論1973年10月這次事件如何定位,這次暴動對王權與王室尊榮的復甦都是一項新高點。」

文:安德魯•麥格里高•馬歇爾(Andrew MacGregor Marshall)

編按:甫接受心臟手術的的泰國國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其身體狀況備受關注;他被視為泰國是否能繼續合一或分歧的關鍵,許多人都擔憂泰國政治會在蒲美蓬統治終結走向何方。本文將說明蒲美蓬登基前後,泰國政治的動盪背景。

蒲美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因極慘痛的一次事件而成為泰王拉瑪九世。這次事件似乎昭示著泰王朝政治權力的終結。1946年6月9日上午,曼谷大皇宮的國王寢宮傳來槍響,一顆子彈射進蒲美蓬20歲的哥哥阿南達.瑪希敦(Ananda Mahidol)的前額,貫穿後腦而出。王室當天就宣布,由驚魂未定的蒲美蓬繼位,成為暹羅的新國君。當年他只有18歲。

巴差提步退位後,暹羅舊統治階級的影響力逐漸腐蝕。阿南達在繼承巴差提步時只有九歲,當時阿南達與他守寡的母親桑文.塔拉帕(Sangwan Talapat)一起住在瑞士。桑文是平民,她與朱拉隆功之子的婚姻曾為王室視為醜聞。阿南達當時連泰國話都不會說,而他的母親堅持他必須在瑞士洛桑(Lausanne)完成學業以後,才能正式就位為王。

在那段期間,發動1932年革命的那一夥軍人,在野心家鑾披汶.頌堪(Phibun Songkram)將軍領導下已經支配泰國政局,他們一方面將比里.帕依榮的改革派勢力邊緣化,一方面積極設法擊破保王派。幾名權高勢大的親王仍在嘗試扭轉革命情勢,幾次意圖暗殺鑾披汶未果。

1938年11月,鑾披汶在更衣時,他的貼身男僕向他開了一槍,但沒有擊中。幾周以後,鑾披汶夫婦與幾名赴宴的賓客在一次宴會中倒地,經送往醫院急救洗腸之後才救回性命──原來是廚子在食物中下了毒。為回應保王派這些暗殺行動,鑾披汶進一步展開奪權,在1938年12月迫使總理辭職,自己擔任總理。1939年初,他對殘留的保王勢力展開又一波攻勢,下令以叛國罪逮捕51人,其中大多數為親王、貴族與軍人。鑾披汶喜歡效法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自稱是國家主義領導人,還將國名改為泰國(Thailand),以示與暹羅舊政權不同。泰國尚在萌芽中、還很脆弱的民主就此斷送,絕對王權統治也由軍事獨裁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泰國宣布中立,但在德軍於1940年攻陷法國以後,鑾披汶發現機不可失,在日本人默許下占領過去淪為法屬中南半島的土地 ,藉以擴張他的國家主義聲勢。

但日本人的幫助豈能沒有代價──日軍於1941年12月對英國據有的馬來亞與新加坡展開攻勢,順勢侵入泰國,泰國於是成為日本的屬國。鑾披汶建議在碧差汶(Phetchabun)建立新都,象徵卻克里王朝時代結束,國家主義新泰國在日本保護下已經誕生。

就在這段期間,比里在他的老對手、地下保王網絡的協助下,祕密協調抗日行動。1944年,鑾披汶意外失勢,先被趕下總理寶座,之後又被奪去軍權。在美國用原子彈攻擊日本、於1945年8月結束亞洲地區戰事以後,鑾披汶成為獄中之囚,比里.帕依榮與他那些立志打造民主泰國的盟友,終於開始得勢。

1945年12月,阿南達國王從瑞士回到泰國。他是一位害羞而誠懇的青年。當時擔任東南亞地區盟軍統帥的路易斯.蒙巴頓(Louis Mountbatten)形容他是「一個害怕、有近視眼的孩子,他削瘦的兩肩與胸膛上掛著珠光寶氣、鑲滿鑽石的胸飾,活脫是一個可憐而孤獨的人。」美國記者約翰.史坦登(John Stanton)寫道:

在暹羅人記憶中,阿南達是一位奇怪的年輕國王。滿腦子西方思想的他,不讓訪客遵照暹羅規矩、坐在比他低的地板上與他談話,堅持他們必須坐在椅子上,與他在同一高度上對話。由於暹羅人一般都很害羞,覲見的臣民往往發現他們沒辦法像這樣與國王平起平坐、放肆對話,於是國王與面見國王的臣民經常坐在那裡,相對無語,兩人都面紅耳赤。暹羅人傳說,有一次阿南達走訪曼谷附近小村。他鼓起全身勇氣,走到一位老婦前問道,「老奶奶,妳好嗎?」那老婦看到站在自己眼前、對自己開口的竟是國王,想必早已嚇壞,哪裡還能答話,阿南達於是只有站在那裡,低頭不語。

阿南達似乎是新泰國理想的立憲君主──他沒有實權,但是受歡迎的虛位元首。泰國在1946年又頒布一部憲法,第一次建立一個完全民選的國會。比里當選總理,泰國似乎終於走上永續的民主之道。

神祕的阿南達槍擊事件震撼了泰國。在一開始,許多人認為阿南達死於自殺。致他死命的武器,是一把他放在自己床邊的柯特點四五手槍。如果說他死於暗殺,這刺客必須潛入國王寢宮,用國王自己的槍射殺國王,之後逃逸無蹤──這似乎不大可能。

阿南達與蒲美蓬那位傷心欲絕的母親桑文懇求政府,不要把她的兒子之死說成是自殺。經過比里同意,政府宣布拉瑪八世是在床上把玩手槍時不慎走火,誤殺了自己。但這說法帶來慘重後果。事實很明顯,這項官方說詞根本不合情理。渴望東山再起的保王派於是開始散布謠言,說這是比里為推動共產主義而主謀的一項弒君陰謀。同時,為了便宜之計,保王派新成立的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也開始與鑾披汶的軍方派系──這時也在新泰國面臨政治滅頂危機──結盟。

蒲美蓬既悲慟,又得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於是與母親逃回瑞士,似乎再也不願回到泰國。但阿南達槍擊事件疑雲繼續籠罩泰國政界,由於提不出一項令人信服的真相,政府搖搖欲墜。

1947年11月,保王派與軍隊派採取行動,推翻了民選政府。民主黨對泰國政治的第一份獻禮,就是捏熄泰國初燃的民主火苗。當時泰國人一般相信比里隱瞞有關阿南達之死的證據,民主黨於是以此為由,將他們的政變行動合法化。比里為求保命而逃離泰國,蒲美蓬也從洛桑發電,表示支持這項政變。歷史學者高卡.蘇文納─潘(Kobkua Suwannathat-Pian)對這段過程有以下解釋:

國王之死對當代泰國政治與政治人物構成嚴重影響。比里與他的政界盟友被全面而有效地趕出泰國政壇,成為這次事件最大犧牲者……比里與他的自由派,以及他們代表的理念從此一蹶不振,為軍方與保守派大開方便之門,讓軍方與保守派根據自己的口味與需要,隨意塑造泰國的政治系統。

在打垮自由派以後,保王派與鑾披汶的軍方勢力開始相互較勁。泰國在1947年起草新憲,賦予王室極大權力,又於1948年通過立法,把王室財富控制權交還給國王。鑾披汶重返江湖,於1948年奪權,推翻民主黨政府,二度自封總理。不過保王憲法仍在1949年頒布,鑾披汶無力加以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