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敗60國咖啡達人 吳則霖為台灣奪下「世界盃咖啡大師」首座冠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世界盃咖啡大師比賽」是由美國及歐洲咖啡協會所發起的賽事,今年邁入第17屆,可以說是全球咖啡界的奧林匹克,象徵著咖啡達人的最高榮耀,吳則霖能在為期4天的緊湊賽事中擊敗各國好手拿下第一名實屬不易。
自由報導,「台灣咖啡大師」吳則霖(Berg Wu)25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辦的「世界盃咖啡大師比賽」(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 WBC)中脫穎而出,擊敗各國選手拿下世界第一名的佳績,是有史以來台灣選手參加這項比賽的最好成績。「世界盃咖啡大師比賽」是由美國及歐洲咖啡協會所發起的賽事,今年邁入第17屆,可以說是全球咖啡界的奧林匹克,象徵著咖啡達人的最高榮耀,吳則霖能在為期4天的緊湊賽事中擊敗各國好手拿下第一名實屬不易。
三立報導,說起自己與咖啡的淵源,原是台大電子所碩士的吳則霖其實與其相見恨晚,雖然是大學才接觸到咖啡,但因興趣的關係,讓他一頭栽進咖啡世界,更於就讀研究所期間不斷鑽研相關的技術與學問,甚至開始騎著攤車在公館賣咖啡,最後一步一步築夢踏實,打造了Simple Kaffa咖啡館。
NOWnews報導,吳則霖表示其實煮一杯冠軍咖啡的祕訣,在於經過不斷的嘗試、練習,才能打造出適合自己獨有的風味。一般咖啡師常常會忽略到,其實除了咖啡豆之外,一杯咖啡裡最重要的關鍵是「水」,因為在沖煮一杯好咖啡的過程當中,必須藉由水來溶解出咖啡豆中的物質,所以對水的執著也是吳則霖對咖啡基本的尊重。一杯咖啡中有超過98%是水,因此水的酸鹼值、軟硬度,或是TDS值皆會影響到咖啡的風味,選擇最適合的水是一門非常大的學問。
中央社報導,吳則霖從2013年開始,連續3年拿下「台灣咖啡大師」冠軍,並分別於隔年參加世界賽。前年赴義大利參加世界盃咖啡大師比賽,排名第7,去年在西雅圖舉辦的世界賽則未進入決賽。吳則霖今年三度參賽氣勢如虹,在分組初賽就以483分在60名咖啡達人中名列第5,並在12取6的準決賽順利晉級,最後在決賽時不負眾望脫穎而出,一舉打敗了來自法國的Charlotte Malaval、日本的Yoshikazu Iwase、荷蘭的Lex Wenneker、美國的Lem Butler以及加拿大的Bent Put等選手,為台灣首次拿下世界第一名的佳績。
蘋果報導,決賽時評審對於吳則霖冷卻把手的技巧非常好奇,還請吳則霖做一次濃縮咖啡讓他們現場品嘗,吳則霖表示:「如果用熱的把手,花果香會下降,圓潤度也會比較差。」實際品嘗後評審們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他在創意咖啡部分,使用了包括香氛、調酒的器具等等來呈現出他心目中完美咖啡的模樣,讓這款咖啡豆臻於完美。
TVBS報導,吳則霖使用的冠軍咖啡豆是由Fika Fika Café創辦人陳志煌負責,切合吳則霖比賽主題,最後拿下冠軍。烘豆師陳志煌表示,「他這次採用的咖啡豆是來自巴拿馬Finca Deborah莊園的高品質的Geisha咖啡豆,它有非常優異的茉莉花香,然後柚子跟蜂蜜的香甜味,這整個是一個花團錦簇的感覺。」不只吳則霖,台灣還有不少選手也在這次比賽當中獲得佳績,讓我國國旗飛舞不斷,各家好手展現好功夫,用咖啡藝術揚威國際。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