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離開美國,卻忘不了那每天帶一碗河粉給我的越南妹妹

最後我離開美國,卻忘不了那每天帶一碗河粉給我的越南妹妹
Photo Credit:Bytemarks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一個個看似有趣的故事背後,更讓觀眾聽到原先想像不到的東南亞社會議題。

6月24日,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首度與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合作,舉辦三分鐘東南亞說故事大賞,16位參賽者卯足全力分享,掌聲及笑聲不斷。而在一個個看似有趣的故事背後,更讓觀眾聽到原先想像不到的東南亞社會議題。本文將以講者第一人稱方式,重述故事。

Euphie:唐人街裡的東南亞新二代

我是,其實我沒有去過東南亞,今天會來講這個故事是因為有人跟我說啤酒很好喝,只要來講故事就可以。我之前到美國唸書,後來就留在美國開了一家珍珠奶茶店跟雞排店。

我今天要講的,是我第一個非華人的員工。我是跟別人合作的,那裡不是大城市,而那區塊有非常多的商家,是美國人口中的小亞洲,我們說華人最喜歡開超市、韓國人最喜歡開洗衣店,然後越南人最喜歡開指甲店,而泰國人喜歡開餐廳,大概就是這樣分類。那在這個分類裡面,大家都會防著彼此,像有人就會跟我說:員工盡量請華裔的,或者是台灣來的,而其他店家也都一樣。

那這個妹妹是越南來的,是十幾歲的時候跟著父母來的。一開始來我們店的時候其實我有問她,她也有去指甲店就是打非常多的工,在美國生活也不是非常好,但她想要上大學,所以非常瘋狂地工作,也非常認真,不過我的合夥人在一開始其實是不讓她來工作的,原因是很多越南人來學是為了開店。

最後我離開了那個咖啡廳,而在我離開的過程當中,其實我過得很不順遂,但也不太會跟店裡員工講,他們都是弟弟妹妹,是大學生不能真的幫忙什麼,那這個越南妹妹,從那時開始,在我快要離開店裡的時候,她每天都會帶一碗越南河粉。最後我大概吃了23碗河粉,然後我就離開了那家店,但我一直會記得她,在那段時間她那樣陪我。

我要說的是,歧視不管在哪裡都在,可是我覺得,人,好人壞人沒有那麼明顯的界限,人也沒有非黑即白,更不應該以國籍、語言去分辨。

13522404_1102854233087069_2119791272_n

陳威宏:走遍全西馬半島

我在我大一時有個想法,要走西馬一整圈,就是壯遊,有朋友就找朋友,沒朋友就自己解決,然後我在這過程當中,甜酸苦辣都嚐盡,上山下海我都嘗試過,那時候就是很單純的想說,我要壯遊,年輕人總是要有熱血嘛。

這也是今天我會站在這裡的原因,當時就是轉變我的人生;我來這裡讀書還很單純,沒想過我的認同是什麼,而當我走半島時,看到最美的場景,是在東海岸時參觀一個崖壁,要回程時,天很黑12點多,又快要雨季,忽然天打雷劈,雖然半個燈光都沒有,但就是非常美,滿天都是星斗。

大二開始,我就在想要怎麼表達我的故土給你們,怎樣介紹給大家。很多時候,找認同是要從腳下這片土地開始尋找的,你要經歷不好的跟好的東西,才能講你的認同,不是意味著你到處壯遊,看到都是美好,而是你要有甜酸苦辣,才知道什麼是美好。

相關評論:

想更一進步了解三分鐘東南亞說故事,請見東南亞故事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