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污染密佈 一生創作心願的聚合——林生祥與《圍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有多久沒看到真實的天空?」林生祥像一個對土地誓誠的忠心朋友,悠轉述說土地之痛、農村之愁、人民之怒,唱著不愉快的事情,堅持不中聽的批評,讓更多更多人聽見土地正義的聲音。
文:林倩如(本報記者)
關於《圍庄》,雖然5月才發行,2015年9月完成錄音工作後,在後勁反五輕25週年跨年晚會上首度發表,5月再於雲門劇場完整首演,首次錄製出版現場實況,並壓製限量黑膠唱片,大半年期間,細緻的曲式分解,宏偉的襯詞巧妙,不用生祥樂隊太費心耗力自我表述,人們凝著一份心,忘不了有這麼一套概念雙唱片等著聽。然而林生祥直言,其實到現在還有點脫離不出那份精疲力竭的感覺,周旋石化工業這個污染議題如此沉重。6月25日晚上,生祥樂隊回到高雄演出,燈暗曲終之後,或且將心空白,聽音樂人描敘這段實實連結土地、銘刻生命對抗環境公害的創作歷程。

出版募資、概念專輯的進擊
睽違兩年多,從《我庄》到《圍庄》,即便擁有多項金曲獎殊榮,生祥樂隊在今日時局,依舊必須面對諸多試煉。其一即是,群眾募資的挑戰。《圍庄》搞大變雙唱片成本提高,自己先墊付150萬元,最後跟慘烈經營實體市場的唱片公司達不成共識,只好走上獨立出版、發行一途。沒經驗而一個月順利達標,非常幸運,沒花一塊錢在廣告上,僅靠網路社群動員宣傳,真的感謝社會的包容,他誠懇道。
另一則是回溯,林生祥在健康方面出了狀況所帶來的轉折。約莫2014年10月起,自承一方面「工作過量」,一方面說起來也不是太大症狀,落枕、體內濕氣過重引發皮膚問題等等,但造成「身體、整個精神很不舒服,像沒睡一樣。」才幾十分鐘的車程,竟讓他感覺萬分疲憊,因此開始在家休養。創作搭檔鍾永豐已完成的詞,亦遲遲放在那兒不得動彈。
休養的時候,林生祥突然想起,大三聽到Pink Floyd《The Wall》啟發概念專輯作為心願,過了那麼多年,怎麼會忘了如此重要的夢想?「我馬上打給永豐說想做概念雙唱片,他回答:好。」格局展開,鍾永豐再多寫一首,加上原有的歌詞分段、增加,16首曲目搭配2首北管傳統牌子改編,成為《圍庄》史詩級大敘事之架構。「他的詞是行雲流水的水到渠成,文字品質堪稱創作高峰。」而個人卻陷入作曲階段的煎熬。

灰暗狀態的逆襲
長年在南台灣走訪田調的鍾永豐,深蘊詞意扎根,交託到林生祥手中轉化成唱,得照顧到每首歌擺在概念裡的定位,而待消化的議題又這般巨大沉重,拖下去恐做不出來。紀律優良的他,三個月一口氣投入作曲,再花一個月編曲,9月初完成錄音工作,「編制擴大,牽扯很多人,且獨立製作,進度、成本都要控制住。4月底寫出第一首歌,幾近墜落發展下去。」內容double,工作難度更是爆表等比四倍。
他說,音樂就像建築,需要各種支撐來建造量體,除了班底貝斯手早川徹(Toru Hayakawa)、吉他手大竹研(Ken Ohtake)、打擊樂手吳政君,此次另加入鼓手福島紀明(Noriaki Fukushima)和嗩吶手黃博裕,為七人組合。「對樂手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不能只處理一首首歌,要思考整體的音樂性。」其中,早川徹亦參與作曲多達七首,林生祥形容Toru桑天分極高,常是團隊裡帶領主線的發動機,把曲式寫得大塊,好提供舞台即興演出的空間,這是live最好玩的地方。
第一時間就決定插電,且為呼應主題──工業,企圖創造一種dirty感,選擇音樂元素部分,尤其溶入龐克這個因子,譬如The Clash《London Calling》,〈污染無護照〉、〈農業學工業〉、〈坔地無失業〉等均受到punk風格影響。還有〈出,不走〉猶如Bruce Springsteen公路音樂的味道,安排彷彿不會停止的結構;而反複演奏〈藤纏樹〉的話,甚至可以聯想到〈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的旋律,他笑說。基本配置的樂器外,增加傳統的嗩吶、管子、二胡、蕭,碰撞爵士鼓、非洲鼓、非洲瓢鼓、拇指鋼琴、鐵沙鈴,則北管再交織西方民謠、搖滾、龐克、雷鬼、前衛爵士等等多樣曲風,正是概念專輯得以壯大成形卻又各自鮮明所需要汲取的大量養分。

走在前輩身影背後的路上
特別提及〈拜請保生大帝〉背後由來,他表示,因為希望有人唸口白部分,經人介紹後勁社會福利促進會總幹事李玉坤先生,便直接去他們辦公室錄音,過沒幾天傳來過世的消息,想做些什麼回報,家屬很客氣都說不用,「那一代人不強調個人,但那一代人好努力過。」仍趕製小段紀念影片在告別式播放。

而幾次把《圍庄》帶回「現場」表演,不免緊張,比如台西村福佬話,怕跨不過語言界線,然畢竟鄉親見多識廣,聽得認真,並且心靈相通。他回憶,當年在反國光石化運動時認識的許阿姨,抱著小孩控訴六輕,如今她的孩子長大了和自己的女兒一道玩耍,時過境不遷,台西小小一個村400多人近十分之一罹癌,感觸良多複雜咀嚼,南風不停止吹,「能盡一份心力就做。」
高雄後勁反五輕運動強悍老將凋零,彰化大城台西村飽受六輕殘害,第一輯〈圍庄〉講故事,唱片封面藝術家吳政璋〈台灣「美景」系列〉之〈台西〉掀顯無臉男置身蚵田對照工廠煙囪的冷幻驚悚,第二輯〈動身〉繼起行動,則使用藝術家呂沐芢、焦聖偉多組壁畫作品顏色濃郁,加上李根政的書法,吳明益的序文,鐘聖雄、許震唐、洪政任、林瑞慶的攝影影像,透過羅文岑的美術設計,推進專輯的美學框幅,精彩呈現一份結合音樂、視覺、文字饗宴的出版品。「藝術形式完全交給永豐整合。」林生祥說,出版品根本不符合經濟效益,但我們還是進行到底。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