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本土(上)︰你不能抽起不談的經濟脈絡

捍衛本土(上)︰你不能抽起不談的經濟脈絡
Photo Credit: Bobby Yip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本土派政治觀引來不少爭議,當中不乏年輕世代的聲音,本文提出更寬㶒的香港經濟觀,擴濶社區民主和民生的視野,不希望人們討論「大中華、中港問題」時選擇性忽略它。

的確,在中港「溶合」之下,香港還有一點所謂的「質素優勢」:所以大陸旅客會在香港搶購奶粉、化妝品、藥物,香港的股市樓市因為完善的金融制度變成大陸黑錢的「稅務天堂」,這就是欠缺經濟自主下香港還有的對大陸的「優勢」,但這又是我們想要的優勢嗎?自由行和水貨客對社區帶來的滋擾和成本,我們已有目共睹。

這不是甚麼新鮮觀點。已故的浸大經濟系教授曾澍基先生早就曾指出5這套自由市場的邏輯和基於「本土優勢」的經濟觀點(Local advantage view)有根本上的衝突,服膺這套邏輯的企業和資本家,根本不會從香港本土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只會跟資金與市場走。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背景下,自然就會忽然愛國(with a "patriotic" bent),香港欠缺經濟自主,面對大陸的龐大的資本和市場,就只有被「不對稱融合」(asymmetrical integration),事實上也就被「溶合」(dissolution)了。

捍衛本土所需要的經濟觀

梁天琦的講法,如記者所報導,旁徵博引,由民族到心理還有大一統意識,為甚麼就忽略了這樣一個理應不少香港人還記憶猶新的關節?我認為,梁天琦講法裡的這個縫隙,其實是很多本土論述、要求和中國決絕切割的論述的盲點。

幾乎沒有所謂本土派的人關注近來對抗領展的運動,九大學生會五一聲明說保障本土工人應先反共,都和梁天琦這個漂亮的香港人意識的說法,同出一轍,忽略了市場邏輯和大中華意識歷史上的內在聯繫。這正是因為他們並未有確立一個真正屬於本土的經濟觀。

他們的進路是這樣的:一切都以建國/獨立/排外為先,旨在建構「香港人」這個政治共同體的身份意識,並期待這種基於反抗與仇恨的意識終於可以鼓動香港人走向政治上對中共的獨立;與此無關的社會與政策思考,都先放一旁再說,甚至不在關注問題之列。

但是,即使這策略真的可以使香港人在政治上的獨立,除非獨立後對大陸在經濟上完全封鎖,否則在自由市場邏輯之下,香港的結構性經濟問題沒有改善,香港也許仍不免在經濟上被大陸「溶合」,甚至隨時反過來傾覆得來不易的政治自主。

台灣已是獨立的政治實體,仍免不了有反服貿的爭議、對大陸的經濟不得不步步為營的開放。即使我們相信有一天中國會「支爆」經濟崩潰,我們也需要有經濟上獨立自主的基礎,以免受到中國經濟環境急速變壞所波及。因此,要捍衛本土,我們需要有一套市場原教旨外的經濟觀,需要一套以香港本土發展為優先考慮的「本土優勢」經濟觀念。

下篇見此

參考資料:

  1. 2016港大六四晚會,梁天琦發言(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即時新聞)
  2. 陳劍青:本土農業黑暗時代(香港民間學院)
  3. 透視十年:回歸我們從未認真準備過|呂大樂
  4. 政治對經濟的影響|雷鼎鳴
  5. The Hong Kong Economy under Asymmetric Integrati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r Dissolution?|Tsang Shu-ki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小麗民主教室,分成上、兩篇轉載。

責任編輯:王陽翎(于非)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