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表現,絕倫的成果:《史帝夫.賈伯斯》編、導、演的精準呈現

平淡的表現,絕倫的成果:《史帝夫.賈伯斯》編、導、演的精準呈現
Photo Credit:Universal Pictur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純論電影美學,《史帝夫.賈伯斯》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但影片的整體成就非凡。從製片、導演、編劇、演員到美術,各個環節都做到精準,拍出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

演員的部分,更是沒話說。麥可.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飾演的賈伯斯,宛如真人再現。根本就無法想像,其他的人會如何詮釋這個高傲孤絕、鶩視一切、冷血無情,又隱含人性的企業天才(艾西頓.庫奇?別鬧了)。片中的每一段對手戲,都成功點出賈伯斯的成功與挫折。連蘋果電腦的創辦人,全球個人電腦的創始者,史蒂夫.沃茲尼克看了毛片之後,都大誇片中的對手戲,簡直就在重演當年他跟賈伯斯的對話。讚譽有加。

在丹尼.鮑伊的詮釋下,《史帝夫.賈伯斯》成了一部最佳的傳記電影。必須說,正是因為丹尼.鮑伊這樣無個人影像風格的導演,純粹以故事、以劇本、以敘事為主的導演,才能夠拍好這樣的電影。

如果讓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來拍,會讓導演個人意志左右了傳記人物在鏡頭上的形象。舉例來說,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蠻牛》(Raging Bull),並沒有讓觀眾對傑克.拉莫塔的傳奇有更多印象。大家最著迷的,還是那環繞擂台的360度旋轉鏡頭,而非拉莫塔。

seth_rogan
Photo Credit:Universal Pictures
演員賽斯.羅根,在片中飾演史蒂夫·沃茲尼克。

但《史帝夫.賈伯斯》卻還原了賈伯斯,而且讓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在蘋果電腦的媒體操作下,這個世界對賈伯斯的理解,就是科技天才。他創辦蘋果電腦,與比爾蓋茲共同改變世界。但事實卻是,個人電腦的出現,完全是史蒂夫.沃茲尼克一手催生。而個人電腦為何會變成現在的趨勢,也跟這幾個人的聰明才智有關。

比爾.蓋茲一開始就知道,如果電腦走入家庭,最終會成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發明蘋果II的狀況。個人電腦就會像汽車一般,無法獨占,世界各地都會有品牌生產各種電腦。所以他選擇以視窗系統來壟斷操作市場,就如同網際網路的先行者一般。他熟悉人的惰性,在軟體端綁死了一切,用戶就不會去選用極少人用的蘋果視窗或Linux。這讓他成為全球首富。

賈伯斯也看穿了這點,他選擇另一種做法,就是讓蘋果電腦成為封閉系統。當蘋果電腦是一個無法改裝的產品,就可以反過來避免被仿冒抄襲。但蘋果電腦的發明者史蒂夫.沃茲尼克,本身就是駭客與科技宅男的先驅。他是火腿族,最愛的就是改裝科技產品。他一手催生的低成本個人化電腦組件,整個改變了世界,讓電腦從高價的電子精密商品,成為人人皆可組裝的機械。

賈伯斯既非發明者,無法改變這個趨勢。即使賈伯斯仍然成功讓蘋果電腦成為一個屬於蘋果公司的電腦,成為微軟之外的另一個視窗的存在,但他最後也只拿到了2%的使用者市場。

也就是透過天才的企業與行銷的能力,全世界2%的市場,也造就了賈伯斯的科技神話。全世界崇拜賈伯斯的人,除了對電腦組裝技術無知的文青與藝術創作者、都會雅痞之外,就是崇拜白手起家神話的中產階級。而全世界的駭客、宅男,與電腦玩家,沒有人尊敬賈伯斯。大家崇敬的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史蒂夫.沃茲尼克。

這樣的矛盾,在電影中成為最後的高潮。加上電影前後,許多賈伯斯人性上的衝突點,讓本片成為一部最佳的傳記電影範本。麥克.法斯賓達的演繹實在太過完美,讓本片的成就更上一層樓,更具有記憶點。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孫珞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