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黃豆」:連農藥都殺不死的,通通進到你我的肚子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近國際糧食價格漸漸高漲,氣候因素也越來越不穩定,導致糧食價格越來越貴;其中,又以「黃豆」最為昂貴,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了解黃豆開始。
作者:賴憲逸
因為工作的關係,自己有時候必須跟國際糧商交談,或是交易;有時候會想到底這麼多的糧食是從什麼地方生產,又為何會掌握在少數幾家公司?
最近國際糧食價格漸漸高漲,氣候因素也越來越不穩定,導致糧食價格越來越貴;其中,又以「黃豆」最為昂貴,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了解黃豆開始。

Photo Credit: Sonny Abesamis CC BY 2.0
黃豆,對你我的重要性
每天從你睡醒,吃早餐上班,到下班回家吃晚餐,有沒有想過,你吃進了多少黃豆?黃豆雖然小,但是其營養價值卻是不可小覷。
黃豆在中國栽種已經有五千年之久,從黃豆演變出來的飲食更是不計其數:豆漿、豆腐、豆花、豆皮,與前陣子食品安全出現疑慮的沙拉油等,等於是從你每天睡醒開始,就離不開黃豆!
只不過黃豆提供人們直接食用的比例,跟飼料級黃豆比起來還是九牛一毛。根據美國農業部5月份農產品供需報告,2014/15年度,全球黃豆年末庫存預估為8,223億噸,較上年增加1,600億噸(上年度為6,698億噸)。
這麼多的黃豆,到底都拿去做什麼呢?答案是,送到飼料工廠做飼料了!
全球黃豆約75%是用在飼料上,提供給各式各樣的農場飼養經濟動物,以生產人類日常生活所需的奶蛋肉類製品;台灣一年進口約230萬噸黃豆,僅有一成使用在食用級黃豆,其餘皆是由飼料廠所購買,用以製作飼料提供到台灣大大小小的農場。
在全球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黃豆的消費量跟生產量也是逐年提高。
註:黃豆消費量從2,000年的1億7153萬噸,增加到2010年2億5600萬噸。黃豆生產量從2000年1億8480萬噸,提升到2010年2億6,145萬噸;最新資料顯示2014/15年度(9月到次年8月)全球黃豆產量預計為2.973億噸。
為了養活我們 「他們」卻被迫犧牲
黃豆畢竟是農作物,迫於需求而需要大量生產,勢必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再或者就是增加耕種面積。
世界上主要的黃豆生產大部分都掌握在四家糧食公司:孟山都(Monsanto)、邦吉(Bunge)、美國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與嘉吉公司(Cargill),這四家公司皆是掌握了糧食種子的技術,進一步掌握糧食價格。
在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這幾間公司紛紛研究生物科技已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以及尋找更多的土地來栽種黃豆;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砍伐南美洲(巴西)的熱帶雨林,以提高耕種面積。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他們又是透過什麼樣的手段,來取得這些土地?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zWgadTrA28]
影片大概的意思就是上述握有龐大資源的公司,不顧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隨意噴灑大量有毒的農藥,為了僅是取得龐大的耕種土地,銷售廉價黃豆給歐亞洲飼料廠和農場。
這段影片主要透露出了兩個訊息讓人們思考:
1. 廉價黃豆,是因為人們忽略計算環境破壞與當地住民的生命所造成的龐大損害,真的比較廉價嗎?
2. 連強力除草劑(抗農達Roundup)都無法殺死的黃豆,就算是給經濟動物吃的,也對人體無礙嗎?
這些也是近幾年台灣推行的國產黃豆契作,逐漸被消費者接受的原因。
轉基因將不再是關鍵,有雨才有穀
人類總是無法謹記歷史的教訓,所謂的強力除草劑,跟當年美國在越南噴灑的落葉劑(橙劑),都是相同功用的東西;抗農達主要成分是嘉磷塞(glyphosate),雖然不像落葉劑影響如此迅速,已經有科學家公開發表其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未來也許又證實對人體有影響,此類案件都是曾出不窮。
只不過無論未來農業科技如何進步,農作物抗蟲害與抗農藥多麼強,最終仍不敵極端氣候的變化。
前文中有提到,廉價黃豆是建立在環境破壞與當地居民的生命之上,當地球之肺「熱帶雨林」被破壞之後,氣候變化將過於劇烈,日後無論耕種面積再多再大都無法提高產量,破壞環境以提高作物產量無異是殺雞取卵之舉。(2012年7~8月美國大旱,造成黃豆錯過關鍵授粉期與生長期,造成全球糧食價格大漲)
地球只有一個,卻往往被利益熏心的企業所糟蹋利用,更糟糕的是還隱瞞資訊不讓人們知道。
農業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生存之道,是否我們也該想想如何跳脫大型企業的廉價優勢的思考模式呢?因為這種廉價,可能建立在更昂貴的事物之上。

Photo Credit: United Soybean Board CC BY 2.0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