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黃豆」:連農藥都殺不死的,通通進到你我的肚子裡

你所不知道的「黃豆」:連農藥都殺不死的,通通進到你我的肚子裡
Photo Credit: United Soybean Board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近國際糧食價格漸漸高漲,氣候因素也越來越不穩定,導致糧食價格越來越貴;其中,又以「黃豆」最為昂貴,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了解黃豆開始。

作者:賴憲逸

因為工作的關係,自己有時候必須跟國際糧商交談,或是交易;有時候會想到底這麼多的糧食是從什麼地方生產,又為何會掌握在少數幾家公司?

最近國際糧食價格漸漸高漲,氣候因素也越來越不穩定,導致糧食價格越來越貴;其中,又以「黃豆」最為昂貴,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了解黃豆開始。

Photo Credit:  Sonny Abesamis  CC BY 2.0

Photo Credit: Sonny Abesamis CC BY 2.0

黃豆,對你我的重要性

每天從你睡醒,吃早餐上班,到下班回家吃晚餐,有沒有想過,你吃進了多少黃豆?黃豆雖然小,但是其營養價值卻是不可小覷。

黃豆在中國栽種已經有五千年之久,從黃豆演變出來的飲食更是不計其數:豆漿、豆腐、豆花、豆皮,與前陣子食品安全出現疑慮的沙拉油等,等於是從你每天睡醒開始,就離不開黃豆!

只不過黃豆提供人們直接食用的比例,跟飼料級黃豆比起來還是九牛一毛。根據美國農業部5月份農產品供需報告,2014/15年度,全球黃豆年末庫存預估為8,223億噸,較上年增加1,600億噸(上年度為6,698億噸)。

這麼多的黃豆,到底都拿去做什麼呢?答案是,送到飼料工廠做飼料了!

全球黃豆約75%是用在飼料上,提供給各式各樣的農場飼養經濟動物,以生產人類日常生活所需的奶蛋肉類製品;台灣一年進口約230萬噸黃豆,僅有一成使用在食用級黃豆,其餘皆是由飼料廠所購買,用以製作飼料提供到台灣大大小小的農場。

在全球人口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黃豆的消費量跟生產量也是逐年提高。

註:黃豆消費量從2,000年的1億7153萬噸,增加到2010年2億5600萬噸。黃豆生產量從2000年1億8480萬噸,提升到2010年2億6,145萬噸;最新資料顯示2014/15年度(9月到次年8月)全球黃豆產量預計為2.973億噸。

為了養活我們 「他們」卻被迫犧牲

黃豆畢竟是農作物,迫於需求而需要大量生產,勢必要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再或者就是增加耕種面積。

世界上主要的黃豆生產大部分都掌握在四家糧食公司:孟山都(Monsanto)、邦吉(Bunge)、美國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與嘉吉公司(Cargill),這四家公司皆是掌握了糧食種子的技術,進一步掌握糧食價格。

在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這幾間公司紛紛研究生物科技已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以及尋找更多的土地來栽種黃豆;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砍伐南美洲(巴西)的熱帶雨林,以提高耕種面積。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他們又是透過什麼樣的手段,來取得這些土地?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zWgadTrA28]

影片大概的意思就是上述握有龐大資源的公司,不顧當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隨意噴灑大量有毒的農藥,為了僅是取得龐大的耕種土地,銷售廉價黃豆給歐亞洲飼料廠和農場。

這段影片主要透露出了兩個訊息讓人們思考:

1. 廉價黃豆,是因為人們忽略計算環境破壞與當地住民的生命所造成的龐大損害,真的比較廉價嗎?

2. 連強力除草劑(抗農達Roundup)都無法殺死的黃豆,就算是給經濟動物吃的,也對人體無礙嗎?

這些也是近幾年台灣推行的國產黃豆契作,逐漸被消費者接受的原因。

轉基因將不再是關鍵,有雨才有穀

人類總是無法謹記歷史的教訓,所謂的強力除草劑,跟當年美國在越南噴灑的落葉劑(橙劑),都是相同功用的東西;抗農達主要成分是嘉磷塞(glyphosate),雖然不像落葉劑影響如此迅速,已經有科學家公開發表其對人體與環境的影響,未來也許又證實對人體有影響,此類案件都是曾出不窮。

只不過無論未來農業科技如何進步,農作物抗蟲害與抗農藥多麼強,最終仍不敵極端氣候的變化。

前文中有提到,廉價黃豆是建立在環境破壞與當地居民的生命之上,當地球之肺「熱帶雨林」被破壞之後,氣候變化將過於劇烈,日後無論耕種面積再多再大都無法提高產量,破壞環境以提高作物產量無異是殺雞取卵之舉。(2012年7~8月美國大旱,造成黃豆錯過關鍵授粉期與生長期,造成全球糧食價格大漲)

地球只有一個,卻往往被利益熏心的企業所糟蹋利用,更糟糕的是還隱瞞資訊不讓人們知道。

農業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生存之道,是否我們也該想想如何跳脫大型企業的廉價優勢的思考模式呢?因為這種廉價,可能建立在更昂貴的事物之上。

本文獲MBAtics授權刊登,原文於此

Photo Credit:  United Soybean Board  CC BY 2.0

Photo Credit: United Soybean Board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