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的蒙太奇》:明星色彩之下的Kurt Cobain

《煩惱的蒙太奇》:明星色彩之下的Kurt Cobain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明星的形象就像一抹色彩,別人就只看到這顏色。當色彩抹去了之後還留下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就是在抹去Kurt Cobain的色彩,色彩之下的東西,也許才是我們能靠近Kurt Cobain的地方吧。

超脫(Nirvana)樂團主唱科特柯本(Kurt Cobain)死於27歲。他與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等絕世天才並列搖滾樂的傳奇。這些死於27歲的搖滾樂手,酗酒嗑藥,濫用毒品。他們才華洋溢的創作,引領潮流的絕代風華,讓他們成為時代的符號,受到每個世代的樂迷追捧。

Nirvana成為傳奇有時代因素。90年代是人類傳播媒介轉變最大的時期。它上接80年代電視媒體高峰,下接網際網路興起。90年代具有真正全球性的優勢,它跟上平面媒體的最後高峰,又得益於電視媒體的全球傳播性。在網路興起之前,電視扮演了最後的守門人角色,觀眾接受到的資訊,是媒體人選擇的。它不像之後的網路媒介可以產生雙向溝通,觀眾只有接受與否,無法即時對事件本身進行顛覆與重整。

在那個時代,閱聽人容易受到媒體的操控,對於世界的認識也都侷限在主流平面與電子媒體傳播的內容。雖然後現代的資訊爆炸理論早就興起,但真正的落實卻是從網路開始。當時公眾人物的形象與特質,透過比較單一的敘述方式加以放大。Nirvana因此成為全球目光的焦點。

在這個狀況下,科特柯本的死,成為一個眾所注目的傳說。在他之後,同樣死於27歲的希斯 萊傑Heath Ledger),或艾美懷絲(Amy Winehouse)都無法複製那樣的震撼。再怎麼嚴重的新聞事件都紅不了幾天,就被網路的多元資訊給掩蓋。

科特柯本成為一個符號,一個眾所皆知的象徵。跟過去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約翰藍儂(John Lennon)一般,他成為世界文化史的一環,眾所皆知,不需多加傳頌。這也使得要拍攝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成為相當困難的事。

一般而言,要拍攝科特柯本紀錄片,要嘛就是著重其音樂性,以最低調的方式,針對他的音樂成就從多方角度來談;不然就是以編年的方式,跟全世界的觀眾介紹他27歲璀璨的一生。但導演摩根(Brett Morgen)採取了一個介於藝術與紀實的方式,呈現科特柯本這一個人。

摩根完全捨棄評論。他並沒有找來歷史學家,音樂評論家來評斷科特柯本的意義。電影只有採訪了他的家屬與前女友,以及Nirvana的團員,並使用大眾媒體上的影音與文字史料,加上遺物,讓形象自己呈現。

電影以區塊式的方式,呈現科特柯本不同時期的生活,以及他所參與的Nirvana音樂製作,並穿插家人的訪談與家庭影片。導演用兩個相當高明的手法呈現科特柯本的特質。一個是以Nirvana的資料,搭配同時代的新聞片段,剪成相當精采的蒙太奇,引導觀眾體會Nirvana的時代意義。第二是用電影特效,讓科特柯本的畫作與手稿,成為一幅又一幅非具有感染力的動畫,彷彿我們就看著他一筆一劃寫下想法,做出音樂,並透過立體的繪畫,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透過科特柯本的個人話語、親友回憶及家庭影片,觀眾得以貼近神話下的科特柯本。他的神秘感逐漸消失,觀眾得以一種觀看藝術家的方式,從這些記錄去了解他。

雖然對Nirvana的歌迷來說,我們從這20多年流出的史料,可以知道科特柯本是怎樣的人,以及他的內心世界狀態如何。本片也沒有提供更多秘辛。唯一讓人驚訝的是家庭影片。影片呈現了他跟寇特妮 洛芙(Courtney Love)之間絕美的愛情,無形中推翻了許多謠言。

《科特柯本:煩惱的蒙太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這是官方紀錄片,世人首次得以看到科特柯本的父母現身說法,對我來說,也解答了科特柯本的某個創作根源。我們都知道,他父母的離婚對他造成很大的打擊,看到科特柯本的母親時,可以體會到他媽媽跟寇特妮・洛芙的相似性。科特柯本愛上寇特妮・洛芙,並藉由與她的結合來重新組成一個家庭,那可以取代他得不到的母親的愛。對科特柯本來說,那就是世界的全部,藉此才能挽回他的童年、他的人生。

雖然導演沒有歸納自殺的原因,他認為科特柯本的死是多元因素,我也這樣想。但導演還是在最後暗示了一個可能。在電影結尾,寇特妮說她曾經想要出軌,還沒付諸實行前就被他感受到了。於是科特吞安眠藥自殺。被救回來的一個月後,於西雅圖家中舉槍自盡。

寇特妮・洛芙並沒有說她在當下跟科特柯本的感情如何。也許她對他的愛已經出現裂痕。即使沒有出軌,但當時的爭吵與分裂,有可能觸動科特柯本的危機意識。讓他纖細敏感的內心受到傷害,因而選擇自殺。

如此說來,1997年的《Kurt & Courtney》直指寇特妮買兇謀殺,雖然論點太過牽強也沒證據,但寇特妮構成科特柯本離世的可能,也非無的放矢。

以歌迷的角度回過頭看Nirvana,科特柯本的死的確造成了傳說。他曾說「人們都希望我去死,因為這一定會成為一個搖滾樂的經典事件。」搖滾樂史不缺受到搖滾之神眷顧,如古希臘神祇降臨的主唱,例如齊柏林飛船(Led Zeppelin)的主唱勞勃 普蘭特(Robert Plant)。他並沒有加入27 Club,也沒有英年早逝,至今仍活得十分健康。齊柏林飛船的確也是經典。但勞勃 普蘭特並沒有像科特柯本一樣,被賦予難以名狀的史詩意義。他跟披頭四的主唱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一樣,成為音樂界萬人崇敬的大前輩,成為歌迷眼中的偶像,但卻少了一種神話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