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人員有多血汗——報加班被駁回、人少便強迫休假,5年吞了5億加班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聯醫護理師約4000人,每年加班費進25000元,依民法可追溯5年,這樣推算聯醫就吞了5億元。」
醫護人員上下班,都要在院內的打卡機刷卡,但台北市聯合醫院驚爆苛刻工時,要求護理師先打完卡再加班。北市聯醫工會籌備會指控,漏報加班費,若以護理師4千人估算,北市聯合醫院5年下來,吞了5億元加班費。
蘋果報導,台北市聯合醫院工會籌備會成員蔡旻璋護理師指控,上班工時被壓榨苛刻,醫院利用電腦差勤(打卡)系統作弊,要求護理師先打下班卡再回去工作,超過8小時均顯示8小時,加班時數僅另外手寫紀錄;若選擇加班費,審核主管利用系統時間差,3天不處理就自動駁回,只能填寫半年結算一次的積欠時數表。
護理師蔡旻璋指出院方還依每天人力情況,當天病人少便強迫休假回家,被迫以臨時休假扣除,有護理師因此反過來欠缺上班時數,甚至拿特休去補。而院方遇到勞檢時,為了美化數字,僅拿差勤打卡紀錄及班表,隱匿手寫加班紀錄。
張姓護理師也表示,護理師每月上班有應休的天數,多上班的部分想要報加班的時候,院方會要求他們到加班系統去申請,可是系統會在3天後自動駁回,變成加班申請是失敗的,然後主管就會說「是你自己沒有報加班」,之後再要申請時,主管就會說「已經幫你做加班的動作了」,可是他們的薪資裡面從來就沒有看到加班費。
還有一位申請加班44次的江姓護理師,她說因為她申請加班費的關係,竟然被護理長帶去護理主任辦公室約談,辦公室內除了值班護理長、護理部主任還有有多位督導,這些長官一直強調,只有急救病人才算是加班,任何護理紀錄、照顧及處理事情都不算加班。
ETtoday報導,北市聯醫則發出聲明,澄清絕無吞發加班費,還提出遭到勞動局以違反勞基法裁罰的紀錄佐證,院方表示,日前有員工滯留工作場所休息未即時刷退,使醫院被勞動局認定未發給加班費而裁罰,「本院既然因為同仁滯留而遭裁罰,自然沒有要求同仁先刷退再加班,而且出勤紀錄無法刪除修改,同仁們都能隨時查詢自己的勤惰紀錄,更無作弊情事。」
北市聯醫也對「病人少就強迫護理師休假回家」的情形做出回應,「本院已調整人力運用措施,如果住院病人人數較少,得以另外派發支援性工作。」
院方還說,「為慰勉同仁辛勞,本院在去年及今年都有調高本薪,一次調增1.78%、一次調增1.5%,預計今年7月還會再調高3%至5%。」
中時報導,面對工會指控,北市聯醫各大院區仁愛、忠孝、和平、婦幼、松德,主任高層也通通出面澄清,但工會繼續指控,根本就是打卡系統作弊。
工會表示,醫院要求加班事前要申請,還要用手寫,超過3天才申請,還會被退回,根本不合理。醫院工會隔空交火,各說各話,北市勞動局則陸續接獲北市聯醫,醫護超時申訴案件。
新聞來源:
- 血汗北市聯醫 打卡系統作弊5年吞5億加班費(蘋果)
- 血汗又沒錢!護理師控醫院5年漏發5億加班費(自由)
- 吞發護理師加班費? 北市聯醫:是同仁留院休息沒刷退(ETtoday)
- 護理師指控 北市聯合醫院漏發5億加班費(中時)
- 聯醫否認吞加班費 護理師質疑:那加班費去哪?(聯合)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