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目的,是希望未來不再需要我們: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

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目的,是希望未來不再需要我們: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
Photo Credit: 孩子的書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9年7月4日,書屋人員表示,創辦「孩子的書屋」、人稱「陳爸」的陳俊朗今天早上9點身體感到不適,出門準備就醫,彎腰穿鞋就不支倒地,救護車趕來送到醫院,已經失去心跳,心肌梗塞,宣告不治。

在台灣的東海岸,或許很多人都拜訪過宜蘭、花蓮,甚至徜徉在台東的好山好水;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台東的知本有個「孩子的書屋」,從1999年開始至今每年照顧了五六百個小朋友,為了讓偏鄉弱勢小朋友每天晚上能有一份健康的晚餐,陳俊朗(孩子們總是叫他「陳爸」)就這樣一路走來已經邁入第15個年頭了。

他只堅持做對的事,就是把孩子照顧好

談到當初跟幾個夥伴成立書屋,陳爸說「我從36歲開始,書屋整整撐了11年才開始有人注意到我們,在那之前就是散盡家財、到處借錢;事實上,想做一件好的、對的事情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他到最後才知道,非營利組織要走的好,一定要非常堅強;員工可能十個月都沒有領薪水、大家一起每天吃泡麵、白飯加醬油過半年,更多時候不是別人給錢就好了,陳爸對於募款同樣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一間企業捐款只補助原住民,那我不拿,因為我是照顧孩子,而不是只照顧原住民的孩子;或是給我錢,然後要我每個月拍孩子的照片給對方,我也不會拿;要我們在Facebook打上企業贊助的文字或是LOGO,我也不要拿;我堅持的是,捐款者相信我們正在做的事,相信我們的理念,而錢花在哪也絕對會清楚讓對方知道。」

「我們就只堅持的一件事,就是『照顧好孩子』,我們就只做好這件事就夠了,」陳爸認為,非營利組織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和個性,也許所有捐款者都覺得書屋很難搞,但是這就是他必須要堅持的,他要的是雙方互信的支持,雙方真正在乎的事情是相同的;同樣的,陳爸也是用一樣的標準要求在書屋工作的每個同仁,不是只要了解書屋,同時更要夠了解自己,才能真的把力量拿出來做對的事。

只有清楚自己要什麼 才能夠真正全力投入

而如今在書屋,逐漸接棒的中生代裡,有許多在社會上工作幾年後,流浪到書屋就這樣一做好幾年,當然也有剛畢業帶著滿腔熱血,就來到偏遠的台東投身教育;陳爸認為,每個人在踏入社會後,都會經歷一段碰撞期,因為剛畢業,對人生是有很多憧憬的,也覺得自己的未來有很多的可能性,等開始工作後,才會慢慢去調整,找出來自己「比較」想要的是什麼?也因此踏出校園後都會有點「試試看」的心態,不太可能一開始就很清楚,都會需要一段時間的修正與沈澱。

「願意來非營利組織的就是兩種人,一種是頭殼壞掉,另一種是理想性很強。」陳爸笑著說道,因為非營利組織其實很現實,像書屋早期開始找人的時候一個月只有8000元(到現在穩定了至少有22K左右),但其實只要做了一兩個月,大多數的就會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喜不喜歡這樣的工作,最後每個人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陳爸也提到,現在書屋的主力就是一群在社會上都歷練過的夥伴,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也都曾經修正過,也都很清楚自己要什麼,來了就是全力投入,22K的薪水也讓他們在兼顧穩定生活的前提下,可以同時在那裡實踐自己的理想。

Photo Credit: 孩子的書屋

Photo Credit: 孩子的書屋

書屋存在的目的,是未來不再需要書屋了

對於書屋的未來,陳爸非常的樂觀的相信「書屋發展到最後,不應該是繼續壯大;而是書屋存在的目的,是未來不再需要我們了。」因為書屋所照顧的每個孩子,可能是因為家庭功能的失常,孩子的家庭功能不夠完整,或是教育體制下的不夠健全,造成這些弱勢孩子需要幫助,書屋初期就是從國二國三的學生開始教導和陪伴,第一批孩子可能是最皮、最叛逆的一群,可是一旦把他們照顧好之後,他們就會從被照顧的位置轉換成照顧別人的角色。

一開始的書屋可能人力不夠,但是如今已把範圍不斷過大,國中生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國小,而國中沒照顧到就會影響高中,現在的書屋不止照顧國中,也照顧國小幼稚園,除了有高中生,甚至台北、台中和高雄都有成立大學的後援會。

「就知本14個社區看下來,需要我們照顧孩子的比例是不斷的在減少的。」這也是陳爸一直堅持的一件事,就是透過社區互助的方式,讓書屋只是一個學習角落,當整個社區的孩子都成熟之後,每一個家都可以成為一個學習角落,而書屋只是扮演著那一個起頭的角色,讓整個社區互助進入正向的循環。

只要給孩子「成功經驗」他們就會很不一樣

說起每天朝暮相處的孩子們,陳爸覺得「城市的孩子比較悶、很多心裡的話不會說;鄉下的小孩比較真、誠實,而我喜歡看到我的孩子們有野心,也鼓勵他們有野心。」而陳爸會利用很多種方式讓孩子們有野心。

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小朋友說他想騎腳踏車,陳爸就跟他說「那我們一起去環島。」小朋友根本也不懂多困難,大家說好就好,從一連串的訓練,到最後環島回來了,孩子整個人都變得不一樣,看待事情的方式變得不同,他們開始敢去想、敢作夢,並且相信沒什麼事做不到的。

陳爸認為,每個孩子心裡都有很多的夢想,而書屋的責任不是去否定他們、告訴他們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而是一個一個帶著他們去嘗試、去規劃如何達到夢想,想出去玩?可以!但是要自己規劃,食衣住行都自己來;想要學音樂?可以!但是目標是要組團去台東最著名的鐵花村表演喲。

所以書屋的孩子們國小三四年級就可以組樂團,國中畢業前不但單車環島,還可以用獨木舟、帆船環島一圈,在他們的生命中建立「成功的經驗」,未來他們就能夠應用同樣的態度,面對人生中的每一個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