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紅色行李箱代表漂流千里的移工:她從菲律賓來到義大利幫傭,遇到未來另一半就此落地深根

 一只紅色行李箱代表漂流千里的移工:她從菲律賓來到義大利幫傭,遇到未來另一半就此落地深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菲律賓獨立製片導演Richard Soriano Legaspi,於亞洲電影學院畢業後,獲選為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DEE(University of Ideas)駐村藝術家之一。駐村計畫結束後,他持續往返義大利,完成紀錄片《漂流千里的紅色行李箱》,訴說兩代菲律賓移民女性漂泊千里,在異鄉落腳的故事。

文:Wendy Chang

義大利比耶拉位於阿爾卑斯山麓,居民不到5萬人,是一個步調從容、寧靜的市鎮。1970年代,在馬可仕鼓勵勞動人口輸出的背景下,年輕的Loreta隻身從菲律賓來到比耶拉,當時紡織業是當地的經濟核心,由於工廠大量缺工,無法取得工作簽證的她便逾期停留,在工廠成為非法移工。後來歐洲經濟危機,迫使工廠接連倒閉,Loreta便轉為家庭幫傭,並認識當時替同一個雇主工作的義大利人-她未來的丈夫。

與當地人結縭後,Loreta取得了合法的工作權,她定居在比耶拉,也協助其他親友移居到此。姪女Roan便是在相隔30年後來到義大利,從商學院畢業,最初卻只能作清潔臨時工。後來在因緣際會下,她頂下一間菲律賓商店,單獨打理店內所有事務。這家店除了販售家鄉美食,也與當地社群有密切的交流,成為當地重要的人際樞紐。

2015年,菲律賓導演Richard的劇情短片《PIPO》受東南亞籍非電影專業人士青睞,從千部預選片中脫穎而出,於SEAMi望見書間舉辦的「視我•識我東南亞行動影展」播映。該片講述貧困小男孩PIPO的心願。在馬尼拉的工業區成長的他,從小目睹許多底層勞工失業、抗爭的畫面,開啟他不一樣的社會視野,他的多部電影皆緊扣「家」與社會議題。而在今年Richard來到台灣,並帶著他的行李箱與紀錄片《漂流千里的紅色行李箱》(Ang Walang Kapagurang Paglalakbay ng Pulang Maleta),接受採訪並分享他的拍片心得。

紅色行李箱在片中的意涵是什麼?

行李箱如同穿梭在不同國家的旅程,紅色是工人組織的顏色,代表移民工的鮮血。在紀錄片中,紅色行李箱是這2代女人在義大利的生命。當Roan談她因思鄉而哭泣時,行李箱便在雨中淋濕;當Loreta說到她跟義大利人談戀愛,行李箱便站立在白熊像旁,那是比耶拉的象徵。

Dimensions_of_Belonging_Richard_Soriano_
Photo Credit:Richard Soriano Legaspi

在拍片期間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第一個困難是與人之間的連結,我能夠認識這兩名主角是一個意外,頭兩天UNIDEㄔE的指導員帶我們遊覽比耶拉時,我問她知不知道這邊的菲律賓人?她說有一家菲律賓商店很有名,我便去了那間店,經營人Roan在裏頭,她知道我的拍片計畫後,便熱心地推薦了最適合的人選,也就是她的阿姨,第一個來到比耶拉的菲律賓人Loreta!於是不用透過大使館的幫忙,我便認識了她們。

我剛到時對菲律賓社群完全不了解,雖然我也是菲律賓人,但對他們來說還是像外來遊客一樣,為了不讓他們覺得陌生,我的作法是,第一年先浸入社區,每週到一個菲律賓家庭吃飯,花時間跟他們相處。我並不急著拍攝,若你直接拿出大型相機對著他們,那是很有威脅性的。我希望可以像朋友一樣自然地相處、聊天,所以第一年我只用一台小相機,紀錄一些日常景物,隔一年才開始拍攝Loreta的採訪鏡頭。

一直到2015年,每年我會在比耶拉待上好幾個月,從剛開始什麼都不知道,到了解社區裡所有的議題、人與人之間的八卦,現在在街道上有菲律賓人走過,我都認得他們了。

第二個困難是交通,我常常要見不一樣的人,Biella位在山區,我沒有自己的車,幸好在當地認識了一些熱心的年輕人,且居民也很樂於向我伸出援手。所以我常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是真誠往來的關係。

這個駐村計畫有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有的人不怎麼向外人開放,幸好因為拍攝紀錄片,讓我跟社區有更多的連結。反過來我也會幫助居民,例如幫一個媽媽設計小孩子的慶生卡片;在準備駐村計畫的展覽時,我必須呈現拍攝計畫中最打動我,且又跟社區有所連結的,當時我馬上想到Roan的菲律賓商店。對於移民工而言,這家店的意義遠大過於一家店,這裡就像是他們在異鄉的家,可以聊天、吃到便宜的家鄉菜,彼此互相幫助,讓他們感到很窩心。我請Roan來賣東西,也讓她增加一筆收入。

第三個困難是剪輯,沒有劇本,從無到有創造一個故事。這是我第一次拍紀錄片,對我來說相當不容易。在我以前是拍劇情片時,需要去引導演員,而在紀錄片中我不會去引導我的主角,所以在過程中需要對Loreta跟Roan開放,聆聽她們的故事,她們也必須向我敞開心胸。

loretta
Photo Credit:Richard Soriano Legaspi
片中主角之一-老婦人Loreta。

在義大利,菲律賓移工處境如何?

在1970年代馬可仕戒嚴時期,國內的經濟很糟糕,很多人為了他們的家庭而出國工作,而雖然義大利在南歐的經濟,也沒有特別好,但對菲律賓而言已經是很不錯了。菲律賓家傭在義大利很熱門,人們普遍覺得他們負責、有同理心,很適合從事家務。

他們的工作型態多是以打工為主,例如:早上7點到9點,我騎腳踏車去你家照顧奶奶;10點我再去其他地方,做差不多的事情:打掃、照顧老人。如果我們講好,我照顧你奶奶到晚上7點,但有事晚2小時回來,那你就要多付我2小時薪水。就我所知,在義大利移工的權益問題並不大,我問過當地的學者,至少我待在義大利的3年間,沒聽過什麼嚴重的問題。如果你不喜歡一個工作,要轉換工作並不是太難,如果你跟雇主發生衝突、被傷害,你是有權力換一個工作的。

不像在台灣,你完全沒有選擇。

我聽過很多不錯的故事,有的人幫同一個雇主工作20年,他們之間不只是主雇間的關係,有一個菲律賓人要去巴黎,但是因為移工不能有自己的信用卡,雇主就幫他買便宜的機票。也有不少菲律賓人嫁給當地人,你的親戚裡可能就有跨國婚姻,在紀錄片裡我用了織布機的元素,紡織業是當地重要的產業,也象徵兩國人的交集,如Loreta的婚姻和Roan的菲律賓商店,將不同國家的人密密相織起來,而同鄉之間也是很緊密的,大家都會幫助彼此。

roan-asuncion
Photo Credit:Richard Soriano Legaspi
紀錄片主角之一,菲律賓商店經營者Roan。

菲律賓移民或下一代會不會有適應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