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鳳尾》書摘:沉屍無數的「水鬼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貪念如慾念,初時是別人勾誘你,其後總是自己勾誘自己,更多,更多之上是更多,不會罷手。
於是陸北才說服了自己,是鳩但啦,打!一咬牙,揚起軟鞭,朝姑娘的褲檔抽下去,其他姑娘立時驚惶喊叫,掩住了床上姑娘的哭聲。陸北才每抽一下鞭,姑娘們便猛喊一聲,床上幼女的嚎哭也更為慘烈,他的手忽然感到一陣奇特的騷癢,停不下來,似必須不斷揮動手裡的皮鞭始能止癢,所以拚了命地打,愈打愈狠,愈狠愈想打,一鞭連一鞭,切切實實地打在褲檔裡的幼貓身上,幼貓受痛,抓咬幼女,貓叫,女也叫,女叫,貓更叫,貓與人的聲音混出一種恐怖的絕望。
打了十多鞭,廳主終於喊停,老鴇趨前把姑娘抱到懷裡,好言安慰道:「好囉,好囉,冇事了。女人生屄就是要讓男人操,男人生屌就是要操女人,後生多捱操,多蓄幾個錢,老了,沒人操了,仍可享享清福,也可以返鄉孝敬父母。你今日唔明白,日後想通了,便會來多謝阿姆,只不過到時候,阿姆已經返鄉下賣鹹鴨蛋,冇眼睇囉,咁你燒多些金銀衣紙多謝阿姆吧!」說著說著,也掉下眼淚,跟所有姑娘哭成一團。也許終究是女人,明白對抗命運的唯一方法是認命,一旦認了,死路變生路,可以在所有折磨裡找到出口。
「打貓不打人」以外,花艇還有其他迫使姑娘認命的好法子,餓她,關她,灼她,都有作用。也可以威脅把她轉賣到沙里埔的炮寨,那邊住著很多南洋來的工人,不太乾淨,有姑娘一天接客四十次,不到幾天即染病死去。還有更狠辣的招數,從故鄉抓來姑娘的親人,在她眼前毒打一頓,親人哭求她聽話,她一旦心疼,命便不再是自己的了,親人的命才是命,誰叫她是女人。
可是仍有姑娘不屈服,乾脆自己了斷生命。也有人害了性病、久治無效,或受懲戒時遭重手打死。舉凡出了人命,艇主指使弟兄把屍體塞進布袋,再放幾塊石頭,三更半夜抬到陳塘附近的大沙頭,用小電船載至江面,噗一聲,丟進水裡。大沙頭因此俗稱「水鬼潭」,沉屍無數,相傳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夜晚,站於岸上,望向江中,可見冤魂縷縷從江底冒起而飄於半空。
陸北才有一個晚上跟弟兄處理了姑娘的屍體,搭電艇折返堤岸,迎面遇見一艘漁船,船上有燈,坐著漁民數名,他遠遠看見一個漁婦把頭上斗笠摘下,望向他,對他笑,那張蒼白無血細小的臉龐,明明是剛才被他和弟兄丟到江中的那個姑娘。他嚇得連忙閉目,暗唸:「喃嘸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喃嘸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重複十多遍,直到抵岸始敢張開眼睛。
若干年後跟香港的手下談及此事,陸北才仍感毛骨悚然,某回路經蕭頓球場,有「地水南音」的賣藝人拉著二胡,依呀依呀地吟唱〈弔秋喜〉,說清末年間妓女秋喜於珠江自盡,他好奇站聽幾句,突然渾身發冷,耳畔隱隱聽到浪聲風聲人聲貓聲,歸家後病了一場,經常夢見船上那張臉。
當了幾個月花艇看管,晨昏顛倒,陸北才每天清晨始離艇回岸,先到盛如茶居吃幾件蝦餃燒賣,再到長堤練一會兒八卦棍,然後返客棧睡覺。客棧也有許多鶯鶯燕燕,被喚作「棧雞」,陸北才在廊道上遇見她們,打情罵俏幾句,姑娘高興了會把他拉進房間,蹲下來替他脫褲子,彷彿身體是唯一的亦是最後的財寶,對不喜歡的人是用買賣,對喜歡的人則可送贈。她們喜歡他,主要因為他不是客棧的看管,只住在這裡,卻亦非客人,就只是一個男人,跟她們之間沒有現實的瓜葛拉扯,所以她們願意對他說話,願意跟他尋找歡愉。
陸北才初時頗有抗拒,覺得白嫖是佔了她們便宜,有違江湖道義。可是又不忍心拒絕,怕她們以為他在嫌棄,如果連身體這最後的財寶也瞧不起,等於徹底擊毀、消滅她們,跟殺人沒太大差別。唯有硬著頭皮搞個天昏地暗。在床上搞女人的時候,陸北才偶爾想起哨牙炳,阿炳愛搞成性、無女不歡,陸北才覺得他才應該在這裡生活,至於自己,只是被放錯了位置,竟因盛情難卻而被迫日搞夜搞,想來未免可笑。
搞多了,陸北才開始懂得欣賞女人在床上不同的媚態,驚訝於每個女人都有自己一套取悅男人的獨特本領,呻吟,姿勢,技巧,雖說大同小異,卻正是小異讓過程充滿刺激。問題是再獨特的本領用上了三五七次,有了預期,自會千篇一律,並非不再爽快,而是會期待更多的、更強的爽快。慾念沒法被滿足,更不會被熄滅,慾念是一盆愈燒愈旺的柴火,用慾念澆淋慾念,是火上加油。
陸北才漸漸來者不拒。來吧,想來便來,他樂意跟不同的女人一起開發不一樣的身體秘密。在床上的小宇宙裡,陸北才是自己的主,他控制自己的節奏,他征服,他掌權,在進進出出的失神剎那,他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自己。七叔跟他再沒關係了,阿娟沒有,仙蒂沒有,亨利哥沒有,張迪臣沒有,統統沒有了,他已經不在乎他們,再沒有人會在背後驅趕他,他才是發施號令的人,誰的命令他都不聽,只聽從自己的身體。當身體忙著,心裡竟是如斯輕盈,暫忘所有不可告人之秘密。—然而每回當一切結束,躺在床上點燃香菸,煙霧裡,剛才以為盡已忘記的一張張熟悉的人臉重新浮現,每張臉都是一個秘密,終究驅趕不走如鬼魅。
唯有繼續搞女人,並且搞得更多、更密,用一次又一次的歡悅來對抗一次又一次的思念。陸北才有時候覺得自己成功了,但當一個又一個夜晚在煙霧裡見到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尤其是其中一張臉上的那雙藍眼睛,他明白,他是徹徹底底的失敗。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