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了5年8.7億公里,「朱諾號」成功進入木星軌道——人類史上最接近的一次

飛了5年8.7億公里,「朱諾號」成功進入木星軌道——人類史上最接近的一次
Photo Credit:NASA/JPL公有領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木星是太陽的第5個行星,其大氣層含氫和氦,且有大量輻射,比足以令人致死的劑量高出1000多倍,位處太陽系最強大的磁場。

經過5年的太空漫長旅程,美國航太總署(NASA)無人木星太空探測船「朱諾號」(Juno),今天將進入木星軌道,在距離其4100公里上空繞行,是首次有人類探測器如此接近木星。朱諾號未來20個月將探索木星,以助科學家了解木星以及太陽系的起源。

蘋果報導,朱諾號香港時間今天早上11時18分將點燃主引擎,預計花35分鐘調降時速至1950公里,期能進入繞行木星軌道。但繞行相當危險,因木星上輻射物質是致命濃度的逾1000倍,太空船若靠太近將被烤焦。木星有太陽系最強的磁場,強度是地球的14倍,其自轉速度也最快。朱諾號計劃首席研究員波頓說:「木星是極致版行星,木星一切都很極端。」

木星大氣層由氫與氦組成,距地球約8.7億公里,據信是太陽系最早出現的行星,直徑14萬2984公里,比地球寬11倍、質量大300倍,是太陽系最大行星。

朱諾號有3組太陽電池板陣列,共負載9項儀器將可蒐集木星的磁場和大氣成分等資料,NASA朱諾號計劃科學家列文指出,水將是最重要關鍵,「木星水量是理解其形成的關鍵,因此對於理解太陽系如何形成至關重大。」

自由報導,NASA今透過8.7億公里外「朱諾號」回傳的訊號,確定朱諾號已成功通過木星最危險的輻射帶,順利進入木星軌道。朱諾計畫的全體人員在歡慶之餘,表示這也是另一段挑戰的開端,未來他們將透過朱諾號分析木星大氣成分與比例等項目,來進行首顆行星與太陽系起源的研究。

聯合報導,朱諾號太空船是在2011年8月5日由美國太空總署發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以氣態形式構成的木星如何生成,並且確認木星內部是否存在固態岩石內核,藉此探索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線索。

而在任務結束之後,朱諾號將會直接衝入木星大氣層,並不會原路折返回地球。

而朱諾號同時成為人類近十幾年內首次以環繞木星觀測為目的所發射的太空船,並且創下以最快速度(約每小時13萬英哩)進入行星引力軌道的紀錄,因此在稍早準備進入木星引力軌道時也讓不少天文學者、相關工作人員捏足冷汗,畢竟進入軌道穩定之前,朱諾號必須以足夠速度跟上木星運轉,同時也要藉由點燃主引擎進行降速,預計從原本速度降至每小時1212英哩,以利木星引力「抓住」太空船本體,並且成為木星軌道的一份子。

中央社報導,朱諾號進入木星軌道時,所面臨的最大難題是速度的控制,經過精密計算後,朱諾號於今早反向啟動主推進器長達35分鐘,以時速1950公里(秒速542公尺)的速度來減速,成功進入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的公轉軌道,預計在任務結束墜毀前將繞木星公轉37圈。

根據NASA資料,朱諾號是繼伽利略號(Galileo)自毀後最接近木星的人造探測船。

當時由於伽利略號行前未經消毒,為避免地球上的細菌汙染到可能藏有生命的木衛2號,控制人員最後決定於2003年9月21日引導伽利略號撞上木星,並在進入木星大氣層時以摩擦產生的高熱殺菌,並未汙染木星。

若想觀看朱諾號從點燃主要引擎到成功進入木星軌道的過程,可以看看NASA先前的直播影片: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