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翁山蘇姬的替身?緬甸新總統碇喬的一百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6年3月15日,緬甸上下議院投票選出新任總統碇喬,完成緬甸首次政黨輪替,他也成為第一個非軍方支持的文人總統。外界無不好奇,這位當時在翁山蘇姬於軟禁住家大門的階梯上,向門外激動的群眾演說時,貼身立於她背後的中年男子是誰?
作者:翁婉瑩(南洋誌)
碇喬是誰?詩人之子、政治世家、電腦工程師
2016年3月15日,緬甸上下議院投票選出新任總統碇喬(Htin Kyaw),完成緬甸首次政黨輪替,碇喬成為第一個非軍方支持的文人總統。
外界無不好奇,這位當時在翁山蘇姬於軟禁住家大門的階梯上,向門外激動的群眾演說時,貼身立於她背後的中年男子是誰?
出生於1946年的碇喬,其父為開創緬甸新文學運動的著名詩人敏杜溫(Min Thu Wun)。他於1990年代表當時在野的全國民主聯盟(簡稱「全民盟」,NLD)當選國會議員,但軍政府並不承認1990年的選舉。
敏杜溫與翁山蘇姬同樣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他讓兒子碇喬就讀培養西化知識份子及名流菁英的仰光衛理公會高中(English Methodist High School),而和翁山蘇姬成為同學。不過,在1960年緬甸軍事強人奈溫(Ne Win)即將發動政變奪權之際,翁山蘇姬的母親瑪金姬,帶著當時15歲的翁山蘇姬飛往新德里,名為國父遺孀派駐印度擔任大使,實為排除異己的流放生涯。少女少男的翁山蘇姬與碇喬,就此走上歧異的人生道路。
碇喬在仰光大學先後取得經濟學與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並在該校擔任電腦工程師;1971至1974年間,分別赴倫敦大學與東京進修電腦科學。1980年後,他任職於政府部門,擔任對外經濟部、企劃與財政部副主任。
翁山蘇姬在印度完成中學學業後,就讀英國牛津大學;畢業後短暫赴紐約聯合國總部工作,而當時由來自緬甸的吳丹(U Thant)擔任聯合國秘書長。
1973年,碇喬迎娶了NLD的創黨元老吳倫(U Lwin)之女素素倫(Su Su Lwin),而素素倫在2012年與2015年兩度當選下議院議員。1972年,翁山蘇姬也與英國籍丈夫麥可・阿里斯(Michael Aris)結婚。
1988年緬甸的「8888民主運動」爆發軍政府血腥鎮壓(註一),當時在仰光照顧母親的翁山蘇姬,以國父之女的身分被反對陣營推舉,領導緬甸人民對抗軍政府。至此開始,碇喬與翁山蘇姬的生命才重新有了交集。
1992年,碇喬辭去政府公職。在台灣會被稱為「政二代」的他,曾因協助翁山蘇姬的民主運動而被捕入獄。而自2012年起,他開始管理以翁山蘇姬之母命名的「金姬基金會」。
事實上,碇喬2015年才正式加入NLD。在該黨以超過半數席次贏得當年的國會改選,卻遲遲無法與掌握修憲否決權的軍方協商,修改「翁山蘇姬條款」(註二),讓翁山擔任總統候選人。
修憲協商破局,2016年3月,NLD推舉碇喬擔任總統候選人。而在2015年的國會改選期間,翁山蘇姬便已表示:「我的權力將凌駕於總統之上。」
碇喬總統的一百天
以緬甸政府發布的政府權力順序來看,特別為翁山蘇姬創設的「國家顧問」(State Counsellor)一職僅次於總統,高於兩位副總統,相當於議會制國家的「總理」。但在國內外,翁山蘇姬就是緬甸的實質領導人。
當外界解讀碇喬僅是翁山蘇姬的替身,但面對當前緬甸的種種情勢,這對行事低調,擁有家世與學歷背景又受翁山信賴的碇喬,並不是首要的課題。
從4月1日正式上任至今,碇喬總統即將過完如履薄冰的第一個一百天。
軍方勢力虎視眈眈
緬甸總統五年一任,由上、下議院選舉產生。總統選舉人團由三部分組成,分別來自民族院(上議院)代表各省和邦的議員、人民院(下議院)代表各鎮區的議員,以及上下兩院的軍方代表議員。
每部分提名一位總統候選人,經全體議員投票,得票最多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其他候選人則依得票多寡為第一與第二副總統。
而2016年總統選舉,由NLD提名的碇喬以第一高票當選總統,至於軍方提名的明穗(Myint Swe)、NLD的代表亨利班提育(Henry Van Hti Yu)分別當選第一與第二副總統。
其中引發爭議的是,當總統無法行使職權時,得以代之的第一副總統明穗,曾是緬甸軍事強人丹瑞(Than Shwe)的心腹,目前仍被美國列於制裁的黑名單(註三)。
再加上依憲法軍方仍掌握內政部、國防部與邊境事務部三個重要政府機關,以及一旦發生「威脅國安」事件,即可接管政府的國安委員會;而軍方在上下議院擁有憲法保障的四分之一席次(註四),但修憲門檻為四分之三多數同意,在欠缺軍方的支持下,任何修憲案皆無法通過。
站在碇喬之後的第一副總統明穗,其軍事強權背景尚未走遠,加上軍方的種種牽制,讓碇喬的總統之路陰影重重。
總統碇喬與緬甸新政府的選擇
- 維持執政權力的最佳選擇:被犧牲的羅興亞人
今年6月20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胡賽因(Zeid Ra'ad Al-Hussein)提出報告,首度指出對羅興亞人(Rohingya)的長期迫害,可能構成「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這是國際犯罪,代表嚴重、普遍、全面的人權侵害。
過去50年軍政府掌政期間,緬甸惡名昭彰的人權紀錄,包括對言論、出版與集會遊行的限制、使用嚴密的情治網路監控人民與社團活動、統治階級的貪污,以及用暴力橫徵人民的財產與勞力。
雖然前總統登盛自2011年就職後,陸續解除網路封鎖(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放鬆言論與出版限制,並釋放政治犯,加上目前翁山蘇姬領導的NLD已成為執政黨,但緬甸的人權之路依然崎嶇。其中最受矚目的「羅興亞人」人權問題,NLD與翁山蘇姬卻始終保持迴避的態度。
Tags: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
漫畫設計:劉若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