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伊拉克戰爭報告,英工黨主席為貝理雅政府出兵致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就最新出爐的英國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工黨主席郝爾彬為該黨當年的決定致歉,又指出兵的決定是個災難,未來英國的外交政策應建基於和平及合作。
昨日英國獨立委員會發表2003年伊拉克戰爭調查報告(Chilcot report),揭露時任首相貝理雅及其政府出兵的決定背後多項問題,例如未有足夠證據下宣稱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漠視情報部門評估戰爭會加劇當地局勢不穩等。
英國工黨主席郝爾彬(Jeremy Corbyn)為該黨當時所作的決定致歉,他更指這是該黨執政時發生的災難。他以「英美政府入侵及佔領」來指稱伊拉克戰爭,更提到有數以十萬計的伊拉克人民因此而死亡。
出兵是軍事侵略
郝爾彬表示,他在過去12年一直有跟死者家屬、退伍軍人以至失去親人的伊拉克人會面,形容看見他們的決心及毅力去為逝者尋求真相和正義,是震撼人心、使他謙卑的經驗。而他們等待這份報告,已經有7年之久。
在聲明中郝爾彬措辭強硬,指出兵的決定不是「最後手段」,而是「以一個錯誤藉口去發動的軍事侵略」,而從任何角度看,入侵及佔領伊拉克都是一個大災難。
他提到在2003年2月15日跟超過150萬人參與英國的反戰遊行,是該國史上最大型的一次遊行,同日全球亦有數以千萬計的人遊行反戰。這些反戰人士來自政治光譜上的各個位置,他們並非低估薩達姆·候賽因獨裁政權的殘暴及罪行,而是看到所謂「大殺傷力武器」的證據單薄,而沒有聯合國授權下出兵,會導致一連申無法控制及具破壞力的事件。
向伊拉克人民、軍人家屬及公民致歉
基於當時為執政黨的工黨所作的種種失誤,郝爾彬代表該黨為「2003年3月出兵的災難性決定」,向所有伊拉克人民、在伊戰中傷亡的士兵及其家屬以及數百萬感到民主被破壞的英國公民致歉。
郝爾彬指出,假如當時大多數國會議員聆聽民意,結果將大為不同。而現時在國會中,有不少議員——包括他以及數十名工黨議員在內——曾投票阻止伊拉克戰爭。但他們不會因為這份報告而感到滿意,相反,他們因報告所揭露的事實以及現時必須思考的事情而感到悲痛。
英美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不單把人道危機變成人道災難,更使中東及其他地區動盪,正如2011年在利比亞的軍事介入,為當地留下大量民兵和恐怖組織。此外,根據前軍情五處首長在是次調查中的證詞,伊拉克戰爭亦增加了英國的恐襲威脅。而反恐行動損害社區鄰里關係之餘,更破壞了公民權利。
對外政策應建基於合作與和平
郝爾彬認為,在這場戰爭在是次調查中,他認為英國、政府、國會以致工黨,均須吸取大量教訓,包括與美國的關係需要更公開、獨立——特別是他們可能會面對一個更鷹派的總統,以及外交政策應建基於維護國際法及聯合國,在國際爭議中尋求和平的解決辦法。
他又呼籲英國加入德國及西班牙在內的30個國家,支持賦予國際刑事法院起訴干犯軍事侵略罪者的權力。他最後表示,出兵的決定一直是工黨及英國的污點,但現時他們有機會一起努力,基於合作、和平與國際法,跟全世界建立更互惠及具建設性的關係。
在郝爾彬的Facebook專頁,有人在其發言的影片下留言,認為諷刺之處在於「一位有無可挑剔的反戰記錄、屬於少數誠實的政治人物,要為其他人道歉」。
卡梅倫︰所有支持出兵議員均須負責
當年投票支持出兵的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則認為,發動戰爭「應該永遠是最後手段」,而且官員必須可以自由質疑首相的觀點。他批評當時政府的風氣,阻止其他部長或公務員質疑貝理雅。他又指所有投票支持出兵的議員,均須負上他們的責任。

卡梅倫強調,英國必須站在美國及其盟友的一方,而且公眾應該繼續依靠「我們優秀的情報部門的判斷」。他又說︰「認為我們的軍隊無法成功介入,是錯誤的結論。」並以塞拉利昂的軍事行動作為例子。
不過當綠黨議員盧卡斯(Caroline Lucas)要求卡梅倫為保守黨支持發動戰爭、讓貝理雅毋須理會反戰的工黨議員而道歉時,遭到卡梅倫拒絕。卡梅倫補充指,他們應該吸取教訓,確保未來不會犯同一錯誤。
郝爾彬發言影片如下︰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
- Jeremy Corbyn speech at Church House (Labour Press)
- Corbyn apologises after Labour's role in Iraq war 'laid bare' by Chilcot report (The Guardian)
- David Cameron refuses to say the Iraq War was 'wrong' or 'a mistake' following damning Chilcot Report (The Independent)
- Iraq — Declaration of War — 18 Mar 2003 at 22:00 (The Public Whip)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