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分析師:「新南向」要如何串連資源與研擬新機制,台灣準備好了嗎?

中經院分析師:「新南向」要如何串連資源與研擬新機制,台灣準備好了嗎?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團隊是這三年來關心東南亞議題,過去比較長看兩岸議題,現在重點則是東南亞。

編按:為回應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關鍵評論網邀請中經院分析師余佩儒分享團隊對東南亞這幾年來的研究觀察。

文:余佩儒(中經院分析師)

身為政府的智庫中經院,我們團隊的業主環繞經濟部,像是技術處、投資業務處等相關單位,在研究方法的設計上,我們會透過到東南亞做實地訪查,與東南亞當地政府機構、法人和台商對話,結合在台灣的文獻研究與分析在當地的訪談實務,提供業主相關的政策建議。但不諱言的是,政策建議到形成可操作的執行策略,是一個不斷lobby(遊說)的過程。身為獨立客觀的政府智庫一員,我們致力於此,為了更能產生產業效益的政策方向與機制設計。

在研究議題的轉變上,我們團隊在這三年來關心的主軸較為偏重東南亞議題,過去則是看兩岸,這轉變不單是因為新南向,亦是全球投資熱潮的轉變,2013年東南亞國家吸引外資投資額已經開始超過中國;從廠商行為來觀察,台商這兩年在中國,面臨中國產業轉型、人口紅利不再、薪資成本增加等問題,東南亞國家成了下一波產業移轉的重鎮。

我們團隊今年探討東南亞的研究議題,一為科技合作深化,二是內需市場。關於內需市場,我們發現,過去在談的「投資帶動貿易」效果式微,部分中間財的生產逐漸配合海外生產據點「當地化」,逐步削弱台灣的出口動能。對台商而言,若從台灣進口原料,會面臨關稅、TPP等的瓶頸,這問題對台商而言是無力的;換言之,台商與台灣之間的互動與連結漸漸被弱化,台商到東南亞投資後,又仍能帶給台灣什麼呢?

因此,我們是從「解決方法(Solution)」的觀點來出發,規劃具體可操作的機制。首先,我們先行了解我國目前以科技合作、產業發展主軸的東南亞相關計畫,透過系統性的盤點與檢討,在既有計畫上進一步討論延伸,或思考新機制的可能性。綜合盤點下來,目前我國前往東南亞的優勢產業主要聚焦在綠色能源。然而,政府不同工具、資源更好的串連與系統性的整合亦是關鍵。例如我國有參與的APEC、亞洲生產力組織(APO)等平台,而為期6年的「優質平價新興市場推動方案」,主要協助廠商在印尼、越南及菲律賓等東南亞市場調查、產品上架等;工業局去年底始推的「系統整合推動平台」辦公室,目標國家很多都是在東南亞,透過跨部會的努力造就ETC成功的個案。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從東南亞內需角度來檢視,數位(Digital)、中小企業(SME)是我國相對亦存在機會的。ADOC計畫目標為縮減數位落差,責成法人資策會來做,為透過傳遞國際ICT Solution的「科技外交模式」,計畫執行至今,在10個會員體(東南亞國家有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建立了101處中心;背後的意涵是ADOC為外交部「帶著關懷的帽子,穿著經貿的衣服,以外交為心,希望拓展台商在當地的商機(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整合)」,如何善用外交資源整合經貿商機,為我國可以嘗試努力的方向。再者,台灣現在有資策會帶廠商輸出數位教室到越南,而我國業者iCHEF的平板點菜系統亦預計擴展至東南亞。因此,未來如何在東南亞國家的數位需求下,由我國政府帶頭走出去,能為中小企業找到更多東南亞市場的機會。

RTR3KRBG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在新機制的想法上,我們試圖提出「食品亞洲盃」的概念,以泰國為食品加工生產基地樞紐,輻射東南亞,甚至是通路端的串連。台灣南僑1989年去泰國,就是看到當地米的資源,而在泰國生產,就可用較低的關稅把產品賣到全世界;泰南僑的策略是將泰國作為東南亞樞紐中心,先派代理商到東南亞其他國家,成熟再繼續發展,在台灣南僑則是發展冷凍麵團,現在也想把冷凍麵團輸到泰南僑;做飲料包裝的宏全,奠基在他們過去在台灣與日本SUNTORY合作,共同前往在泰國設廠,以輻射東協市場為目標,目前在柬埔寨亦嘗試發展自有品牌「HONLY」。台灣的7-11亦在2000年入股菲律賓7-11超過五成,從台灣進口第一代ibon機器,亦嘗試電子商務E-shop,過去已和Lazada合作到店取貨測試,但面臨的七成的退回率。

另外一個新機制的倡議,為「東南亞創業推手」,可透過APEC平台分享我國創業制度與經驗,進一步邀請在台唸書的東南亞人或東南亞在地人,來談參與「創業加速課程/計畫」。這對台灣的助益是很大的,如果可以吸引東南亞人才進來,可達到與台灣資源的串連,與東南亞的雙向連結亦會更加緊密。目前初步觀察,菲律賓的創業機制還不足,泰國政府相關單位亦表態對此的需求,而我們的優勢則是創業精神、創業環境與相關育成/加速課程,與後端生產製造的串連。當前我國最大的民間創業加速器AppWorks也表示他們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團隊是從東南亞過來。

最後,在落實上述概念的機制設計上,建議我國可透過APEC、APO平台做為台灣優勢/能量展現的機會,但對東南亞不同國家應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談東協不能一體而論,且對輸出對象也應有不同的設定,是政府、企業、或是消費者,而電商則是對消費者端可能的平台/通路。再者,經濟部與外交部應該有更好的串連,如善用ICT Solution「科技外交模式」的思維。

針對人才部分,可以擴大「東南亞實習計畫」,形成更多東南亞人來台灣唸書、交流,除達到語言交流,台商亦可善用這些在台灣唸書的東南亞人,作為拓展東南亞市場的生力軍。很多台商反映找不到在東南亞市場的行銷人才,但每年有這麼多從東南亞到台灣唸書的人才,如何有效串連供需是關鍵。對此,我們也在構思一個跨國產業學院的概念,由我國政府結合企圖開發當地市場的台商(如連鎖加盟體系)合開「政府(或委派機構)+企業」模式的產業學院,由企業提出客製化培訓需求和培訓教材,培訓當地的人才,搭配適當的認證機制,贊助培訓的企業也可藉機尋找在當地發展所需的本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