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老台北地下金庫,大稻埕文藝復興也有「副作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昔日地下金流湧動的大稻埕,一度頹敝不堪;如今,濃濃的文青風,為老建物注入新靈魂;老店展現新面貌,也為世代傳承帶來新活力。大稻埕復甦了,但人們並沒有忘記舊時「惜情」的老商道。
文:游筱燕|財訊雙週刊 第506期
這裡沒有明亮的玻璃帷幕大樓,更沒有花園別墅,傳統而略帶陳舊的街景下,卻蘊藏著豐沛的財富;大稻埕──這裡是「老台北的地下金庫」。
老大稻埕人有一種自得的脾氣,他們對自己的歷史感到自傲,而不斷被傳述的故事則更增添傳奇。一位老大稻埕人得意地說:幾年前,他家附近有一位急需用錢的屋主,有意釋出一棟二樓透天厝,由於含有可以轉移的容積率,消息傳出沒多久就成交;買主是隔壁門前堆著雜亂紅蔥頭與蒜頭的義和蔥蒜行,「2億多元,用現金買的!」
口袋深到超乎想像
售價二億元透天厝 付現金成交
於是,外地人學到第一課:在大稻埕,永遠不要小看任何一家看似不起眼的雜亂小店,因為他們身家財產或是手中握有的現金,多到你無法想像。
大稻埕人習慣以現金交易。就有人說,假使你急需1億元現金,去銀行借,銀行可能拿不出來,但這邊總有幾家百年老店可以馬上拿出來。
一九八○年代,是大稻埕格外風光的年代,「現金多」讓這裡得到「台北地下金庫」的美名。股市衝上萬點的熱浪背後,許多丙種融資(地下借款)的幕後金主,都來自大稻埕。
一位在地的股市老手形容,八○年代股市正盛時,迪化街金主在台股可說是呼風喚雨,每天在迪化街流動的資金,少說300、400億元,多則上千億元;「當時在國內一千家號子中,一半以上和迪化街金主有資金往來。」
大稻埕的崛起,老財富靠的是「老商道」掙來的:一種長年累積的精準眼光、一種大開大闔的買賣氣魄、一種耐心等待收穫的沉穩,加上一種相互信任的情義。
一百多年前,茶產業興盛,大稻埕就已是全台最繁華的貿易中心,華、洋商人湧入,華商分布在迪化街沿線,洋人則在淡水河邊設置洋樓的辦公室和倉庫。日治時期,更發展出南北貨、中藥、布匹等行業,成為台灣最重要的轉運站與集散地,龐大的資金潮更發展出強大的金融業,一度也讓大稻埕有「台灣華爾街」的別稱。
一位在地人說,民國之後,碰上原物料驚驚漲,光是枸杞就漲了三倍,黃金漲五倍,「延平北路上的金店,當初囤了多少金塊?財富非常可觀!」許多人在此賺到大錢,富賈一方。
許多台灣知名企業家都發跡於此,包括和信辜家、新光吳家、義美高家、光泉汪家、旺旺蔡家、力麗郭家、台鳳黃家、聯發紡織葉家、聯華食品李家等等。
知名企業家發跡地
隨著重心往東移 光環逐漸黯淡
後期,隨著產業和人口外移,台北商圈重心往東區挪移,大稻埕光環不再,就逐漸和沒落畫上等號。然而,近年一場新興的商業活力,正注入這片原已頹敝的區域。
「今年是大稻埕最混戰的一年,農曆年後,很多小店紛紛搶進卡位。」大稻埕創意街區發展協會文宣人員吳孟寰說。
大稻埕的再起,當然要從2011年說起,在世代文化群負責人周奕成的推動下,接連開了小藝埕、民藝埕、眾藝埕、學藝埕、聯藝埕五棟老街屋,帶入了200人、30多個微型創業團隊,也帶動了大稻埕的文藝復興。
外來的、歸鄉的年輕人,不斷為這個老商圈注入了新靈魂。租下屈臣氏大藥房「小藝埕」二樓的ASW TEA HOUSE茶店,主打大稻埕二○年代風情,吸引眾多國內外觀光客目光。創辦人之一的蕭勝元就說,「現在來採訪我們店的日本媒體還比台灣媒體多!」
在台北市政府推出「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的政策支持下,也讓文創風進一步吹拂古意大稻埕。奪得老屋新生大獎的瓦豆.光田,其創作者江佶洋是一位燈光設計師,為了找尋上一代的記憶,回到阿公留下的街屋繼續設計。

微型創業新基地
濃濃文青風 老建物注入新靈魂
此外,以帆布袋包、天然染服飾深耕台灣逾十年的設計品牌蘑菇MODU,也在大稻埕開了一家路面店。賣木製文創小物與輕食咖啡料理的蛙灶咖,有濃濃的台灣味,在門口設置了一個台灣獨立小物專區。
過去幫歐美名品牌代工、自創品牌十餘年的百貨名鞋專櫃ALL BLACK,嘗試在此設立了足下通大稻埕專賣店,試圖走出差異化,看準這裡的日本客多,為進軍日本做準備。
根據台北市商業處內部統計,近三年,大稻埕在中西藥材行、南北雜貨、服飾及布業、茶行、飲食、文創商店六種業態中,就屬文創商店成長最大;從2013年的14間,到去年變成42間,成長三倍。
大稻埕的文藝復興,是新舊大融合的序曲。老建物與新創意,譜寫出綺麗的新商機。
2014年,大稻埕富商、鳳梨王葉金塗的古宅「金泰享商行」,由星巴克租下這棟仿巴洛克風格的紅磚古建築,改裝經營。2015年底,民生西路上,見證大稻埕十九至二十世紀、作為茶貿易港口的產業歷史的台北最大茶工廠「新芳春茶行」,由興富發建設修復完畢,重現連續三崁式街屋、華洋混風的現代建築。
老店展現新面貌
招收年輕學徒傳承 新舊交融冒火花
一時間,大稻埕新舊交融,老店也被感染,有了嶄新面貌。在大稻埕落腳20餘年的「衣戲院」,老闆蘇光展近一年租下同棟二樓,打造成布料的「共同工作空間」,與志同道合的人在此交流打版手藝,教些學校沒教的事。這家多數做歐美打版訂單的商家,更不時辦展覽、音樂會,讓更多人走進大稻埕,了解布業生態,希望藉由活動吸引年輕人加入,擦出不一樣火花,創造更多可能。
感嘆西服業人才流失的凱恩洋服陳才能師傅,儘管已到了退休年齡,卻還想為傳承盡一份心力;從今年開始,收了六位年輕學徒,耐心一針一線教導他們,從縫扣眼到一套成品西裝,試圖為老店帶來新氣象。
Tags:
新經濟是什麼?由新興產業持續創新與成長,所帶動的「舊經濟」變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將帶您了解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經過前幾年病毒的肆虐,全世界一同承受了疫情時代封城、居家辦公、社交距離等種種衝擊,人們在工作模式與市場經濟行為上,都受到了不小影響與起伏動盪。然而,即使疫情期間面臨著層出不窮的挑戰,新經濟產業成長的勢頭並未減緩,甚至更加蓬勃尋找出路。長期致力於促進台灣產業發展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表示,為了因應大環境不斷變動的市場需求,台灣需要積極創新與進化,把握迎面而來的機遇,才能為市場帶來新的希望與活力。本文將探討台灣該如何在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環境下,發展新經濟產業,使台灣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帶動傳統產業轉型成長。
什麼是新經濟?新經濟定義介紹
新經濟一詞起源於1990年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景氣迎來空前盛況,各行各業呈現「高成長、高所得、低物價、低失業率」的現象。部分支持「新經濟理論」的學者認為,促成此現象的原因分別為以下6點:「全球化分工生產」、「金融市場變遷」、「僱用型態改變」、「美國贏得冷戰」、「開發中國家提供市場」、「資訊技術的發展」,同時高科技產業仍不斷創新,一並拉抬了其他產業的生產力,讓社會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氛圍。時間拉回到現在,「新經濟」一詞的定義變得相對模糊,目前主要意指能為傳統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的新興產業或科技,像是近年來的大數據、5G、AI等,都可以視為新經濟的一員。
本文以大數據舉例,說明新經濟所帶來的變化。在還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年代,各行各業收集數據受到限制,只能透過人工統計整理,難以針對收集來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更別說從資料中找出各個事件的關聯性,在下達決策時也一律以經驗來判斷。而大數據的誕生,讓所有產業的資訊處理能力有了飛躍性的提升,企業可以快速分析數以百萬筆的資料,並從數據中預測出未來的趨勢,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及競爭力,進一步發展出以數據為主的全新商業模式。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資訊科技產業外,近年來藝文、運動等新創產業,亦是開拓新經濟所關注的重點領域,例如由趙天麟立委號召的「大高雄38區公益慢跑」,除了成功突破台灣當時最高夜跑人數的紀錄之外,立委同時也邀請了全球6大馬拉松中的日本東京馬拉松總監、與德國柏林馬拉松總監一同共襄盛舉,並共同商討將高雄馬拉松推上世界舞台的可能,促進高雄運動新經濟的誕生。
新經濟影響巨大,引領全球經濟發展方向
新經濟的影響之所以巨大到能引領全球經濟的發展方向,主要與新興產業強勁的技術研發能力有關,不僅效率獲得大幅度提升,在技術層面更是改變了整個傳統產業結構,若無法跟上新經濟的腳步,將很可能會快速被市場淘汰,也正因如此,各國才開始逐漸重視新經濟的發展,積極投入資源,並將新技術整合進傳統產業中。
以美國為例,近年來積極發展「再工業化」,將重心放到新經濟產業發展上,以潔淨能源、健康醫療、電動車、生物工程、半導體等領域為首,提供特殊稅收抵免優惠以及各種補貼政策措施,爭取技術人才、資金回流美國,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能源的應用,再造能兼具環保節能,且擁有高效產能的全新工業型態。在這樣的政策方向下,美國許多州都推出了鼓勵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其中包含減免相關產業的稅收和提供購電補貼,同時還為氫燃料電池與儲能技術提供大量的研究資金,促進潔凈能源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既然新經濟勢不可擋,有哪些新經濟產業值得我們耕耘呢?
新經濟產業的興起,大多與科技發展和滿足人們的需求有關,而能讓台灣有機會成為領頭羊的新經濟產業有4種領域,分別為健康醫療、能源科技、電動車、數據相關產業。這些產業之所以能成為新經濟的契機,主要是他們擁有以下特性:
- 有新技術誕生,或是技術有重大突破
- 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政府重點關注發展的產業
- 投資人一致看好,願意挹注資金
- 順應國際市場趨勢
舉例來說,各國為了降低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量,正在積極發展使用電力驅動的交通工具。而為了提高用電效率,過去不被看好的氫能,於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關注。相較於鋰電池來說,使用氫燃料電池效率更高,且能提供更多的能量,許多專家都認為氫能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能影響整個電動車市場的產業,甚至有機會成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能源供應技術。身為台灣氫能發展重要推手的趙天麟立委也表示,台灣的氫能供應鏈,從上游製氫到下游氫燃料電池的供應,已佈建得十分完整,甚至包括工業餘氫或家庭廢水,都能成為供電循環系統之一,讓工業、家庭用電能與氫能串接起來,大幅降低台灣的碳排量。因此政府與民間應更重視對氫能的投入,讓台灣在能源科技新經濟領域得以佔據領先地位。

如何推動台灣新經濟?從趙天麟立委的「運動新經濟概念」啟發
台灣仰賴出口貿易,容易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且疫情與國際經貿情勢的動盪,讓各行各業的工作型態發生巨變,在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台灣目前仍需依賴強勁的半導體產業帶動整體發展。不過,考量到分散風險對於穩健經濟體的重要性,台灣公家機關與各大企業也沒有停下腳步,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與轉型,除了關注工業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之外,運動產業與藝文產業也是值得我們關心的領域。
立法委員趙天麟在過去高雄市長初選期間,便曾提出「運動新經濟」政見,希望將高雄馬拉松提升到世界頂級馬拉松之列,成為「世界第7大馬拉松賽事」,以此來吸引參加比賽的國際遊客,間接帶動高雄的觀光熱潮。另外,趙天麟立委也注意到,日本沖繩做為日韓兩國職棒的「春訓基地」,每年為當地帶來非常可觀的觀光產值。然而,高雄不只春季雨量較沖繩少,氣溫也更平均,相較之下擁有比沖繩更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打造成新的職棒春訓基地,若能結合當地旅遊景點的優勢,帶動棒球迷前來朝聖,將能透過發展運動新經濟為高雄帶來十分可期的觀光效益!
在藝文新經濟方面,也可以發現台灣近年來積極建設文化中心,循序漸進地推廣藝文產業,例如趙天麟立委曾到瀨戶內海藝術季參訪,希望能效仿「藝術帶動觀光經濟」的模式,邀請頂尖藝術家在原住民古獵道或是海岸線等地,設置裝置藝術或進行藝術表演,用藝術吸引全世界的遊客來訪,讓藝術不僅療癒人心,還能為地方創造新經濟貢獻。
現在世界各國正急於加速復甦經濟,一方面希望能妥善因應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則期盼能降低通貨膨脹帶來的衝擊,為此各國都想站在新經濟的浪頭上,掌握新經濟產業的主導權,其帶來的不僅是新商機,甚至可能影響到10幾年後的經濟局勢。因此,我們迫切需要找到適合發展的新經濟產業,並善加經營,才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本文章內容由「趙天麟國會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