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層次問題?恨中國戲曲沒有柴可夫斯基!

層次問題?恨中國戲曲沒有柴可夫斯基!
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以為年輕一輩不會看中國戲曲?大錯特錯了,作者不但親臨劇院觀看,更與外國文化互相比較。

今年剛踏入夏天,有兩晚去了新光戲院,欣賞終極越劇巨星王君安的表演。我並不算是一個大戲迷,不會任何人唱戲也到場「聽一餐」,任何劇目也「看一餐」,基本上只看王文娟和王君安的天才光芒,而且也只選看《紅樓夢》(我是紅迷啊)。可惜,這次不是一整套劇完整演出,而是一晚十個折子戲。

宣傳海報上寫明是王君安李敏專場(李敏是王君安的多年拍檔),還以為專場的意思是十場都是他們唱,入場一刻才知道不是,十場折子戲只有兩場是王君安⋯⋯(我算是被騙了嗎?)算吧,就當是一次客觀地去觀摩一下越劇。

13582328_10154353470336340_1035999080_o

首先這些劇目當中,大概有些是由粵劇或京劇改成越劇來演,感覺不太適合越劇特有的清悠婉轉。還有一兩個懷疑是比較新的劇本,詞語不太古典,感覺古怪難以入戲。因為戲劇是綜合藝術,其中任何一個元素有閃失,整個劇就面臨崩潰了。

以越劇《紅樓夢》為例,先有天才徐進的劇本,有文學為基底,那故事及文字每一句唱詞也像詩一樣,除了極優美之餘,故事有深刻的感情及思想,再加上王君安及王文娟那類才貌雙全的天才藝術家演繹,配上越劇電影紅樓夢(1962年,鍾泯導演)的夢幻場景及服飾,看着、聽着令人彷彿不再置身凡間。

凡間不會有那麼多天作之合。回想那兩晚的折子戲,第一個感覺是佈境簡陋,然後有好幾個男角演員已經穿了小生鞋(鞋底很厚的)仍然不夠高,沒有壓場氣勢,勉強可以配對個子小的演員迎合,但我個人覺得除非該演員有別的優秀之處,否則演重要男角還是不能太矮。而且戲服不知為何不修改一下(也看不慣小生帽上貼有一排閃石),個子小撐不起,撥弄袖子時常常帶動整件衣裙在抖動,像小孩子穿大人衣服在胡鬧一樣。

扮相身段是一件事,聲音及演唱技巧又是一件事,某些青年演員連演技也令人無言,例如一折戲《獅吼記.跪池》,劇目及唱詞明明是無奈屈辱,但該演員表現出來卻是十分歡樂的氣氛,甚至出現「啫嘴」等自拍表情,看得我一頭霧水。

因為我主要只看過《紅樓夢》等比較認真嚴肅的劇目,對於看到笑點低的劇情,實在感覺不到有任何趣味。而笑點低之外還加上耍雜,例如在《梁祝.憶十八》中的梁山伯,加入他在雙手轉扇兼腳尖打大圈走路,硬生生加入原本很正經的劇情裏,還真是第一次看到此怪事,而且把整件事的格調降低。一個天才藝術家如王君安或王文娟,每一步都是氣度,每一句也是世外之音,我才沒有見過她們做過笑點低的劇情或耍雜。幸而,當日除了王君安和李敏,還欣賞到幾位經驗老到的演員的演出,還有令人難忘的20多歲年輕演員俞艾麗。

演員及劇本之外,主要發現到一點,這些戲曲音樂(或只能叫作用樂器伴奏、背景音樂),除了打拍子,時快時慢以增加氣氛,音樂本身仿佛沒有情緒,只是配合表演,即輔助的作用(我看到樂手閒得在玩手機,真不專心不專業)。

音樂除了可以牽動觀眾情緒,帶動劇力之外,其中很重要的,也是令演員更入戲更豁出生命,及為戲劇加入多一個強勁的藝術元素。好像我看芭蕾舞劇,如果主角個子不高還技術一般,至少還可以當去聽聽音樂。但像越劇這種情況,整個舞台就在演員的功力上,一唱得不好,就整場劇看不下去了。

不過芭蕾舞劇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的樣子(音樂為主要元素之一),在柴可夫斯基之前,芭蕾舞音樂只是用來襯托舞者技巧,作為裝飾或節奏性質的伴奏,沒有地位。當時的芭蕾舞劇宣傳海報,只會見到主角舞者斗大的名字,作曲家的名字非常小。柴可夫斯基的革命之處,就是把音樂帶入劇情,寫出與舞蹈、戲劇以及表現理論互相對應的音樂,由輔助變成了主導,以創作交響樂和歌劇一樣的嚴謹認真,連貫劇情發展,成為了全劇的血脈。芭蕾舞變成不是舞者的個人表演,而凝練成更高層次的藝術。為何這樣的事沒有發生在中國戲曲上呢?

13549143_10154353470216340_725314835_o

在香港,中國戲曲只有少數人喜歡,而且普遍為上了年紀的人士,雖然偶有年輕的觀眾,但不足10%(或更少),而且大多為觀摩形式,並不屬於戲迷,或只會看某一兩個出名演員的演出。

北角的新光戲院曾經因租約問題面臨關閉,因幾位名人出手交涉,社會關注文化保育及粵劇表演場地缺乏等等,三個重要因素影響下得以續約。我首次在新光看戲的觀察是「較」年輕的觀眾不足10%,舞台佈景簡陋(看到有破㓊)配色及燈光充滿怪異,後台工作人員亦未夠專業,布幕遮掩住字幕,到開場了,演員在唱戲時才後知後覺發現字幕問題。表演進行中時後台布幕飄起,看到後巷工人在搬運(原來後台外面是街道),舞台上明明在做故事,後面卻露出了現實場景叫觀眾如何入戲。

台下呢?我要以態度惡劣來形容觀眾,有兩名觀眾在座位上有爭議,要工作人員去調解,但該位工作人員的聲音大得蓋過了表演,而且兇神惡煞。表演完結後不久,幾位戲迷在大堂輪流在海報前合影,都是老年人(其中包括有坐輪椅的),有員工已落閘兼呼喝趕客,吵着收工,別的地方真難見識有如此「招待」;更不明白為何場內可以進食(附送此起彼落的撩牙聲),手機拍照、單反拍照、閃光燈拍照、手機錄影、落腳架大機錄影。聽說這是新光特有文化,難道文化保育也包括這等事?

事後,我在思索是否中國戲曲不論在藝術模式,以及觀眾對它的態度上,都像芭蕾舞劇停留在柴可夫斯基時代以前?我極渴望如王君安一類的天才藝術家,能與白先勇一類的大師,合力將戲曲藝術推上高峰及更新年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