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系:夜空為什麼看起來是黑色的?

光系:夜空為什麼看起來是黑色的?
Photo Credit: Pilar Olivares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切忌把慣常看到的東西失去探索興趣,夜空是黑色的好像很無聊很普通,可是關於它的物理學是怎樣呢?作者為此用心分享。

宇宙之廣大,實在令人難以相信渺小的人類可以一探其奧秘。宇宙學成為一門量化科學,也只是最近五十年的事。不過,未受過科學訓練的人們其實只要仰望天空,也可以思考一個困擾了人類幾個世紀的問題。

究竟,夜空為什麼是黑的?

這就是歐伯斯佯謬(Olber’s Paradox),最早由英國人托馬斯.迪格斯(Thomas Digges)在1610年提出,但最終因德國天文學家歐伯斯在1826年出版的論文而得名。佯謬的提出,跟世人對宇宙理解的演變息息相關。

在古希臘人的想像中,地球位於宇宙這個球體的中心,而星體則是嵌在球體表面上的點點光芒;選擇球體的原因無他,只是因為其對稱的美觀。類似的觀點一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才受到挑戰,接而被推翻。從此星體不再被困在人想像出來的球體表面上,而可以散佈在空間中;思考的可能性亦隨此擴寬。

天文觀測的結果,亦推動了人們接受星體佈滿空間的圖像。地球人在環日軌道的不同位置上,會看到星體相對著背後遠景的位移(見下圖);這就是視差效應(parallax)。情況就像你輪流蓋上一隻眼,一邊看著面前的晚餐;晚餐會因為左右眼的位置不同,而看似在左右飄移。如果星體離我們不太遠,那麼視差應該會非常明顯 — 但事實並非如此!經過近代天文學家的測量,我們跟最接近太陽系的恆星Alpha Centuri中間隔了整整四光年的距離。由於太陽和地球的軌道平均半徑是149 597 871公里,視差效應只會帶來最多0.0018度的角位移1

圖一:地球圍繞太陽而引起的視差效應。紫色的星星在每六個月看似移動了角度 2p (Wikimedia)

175px-stellarparallax2-svg

舊的想法被排除,新的就接踵而來。在宗教色彩濃厚和缺乏先進探測工具的年代,迪格斯等先驅者很自然地作出「宇宙是無限大」的假設,並想像有無限量的星體將其充滿。這種假設看來非常誘人的:牛頓本人在十七世紀提出萬有引力理論後,亦以「宇宙是無限大」的想法來解決以下的難題:如果萬物會互相吸引,那為什麼在望遠鏡裡面看不到星體作大規模的運動呢?在宇宙邊緣的物質應該會被宇宙中心的吸引,然後向中心移動吧?牛頓的答案是,只要宇宙是無限大的,那麼所謂的中心根本不存在!所以問題就應刃而解了。

歐伯斯佯謬正是因應「無限宇宙」的圖像而出現的。它的基本思路如下:

  • 假設一:宇宙是無限大的
  • 假設二:宇宙是自有永有的
  • 推論:在無限的時間內有無限的星光抵達地球,因此「夜空」是光亮的 …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

最直接解決歐伯斯佯謬的方法,當然是推倒以上的假設。相信不少人已經聽說過所謂的「大爆炸」理論:我們的宇宙的確有一個時間和空間上的起點。由於光速並非無限大,而星體也不是自由永有的,所以遠方星體發出的光線經過一段時間(幾百萬年以上)才漸漸抵達地球。我們看到的星星,其實只是廣大宇宙組成的一小部分遠久以前的模樣。「大爆炸」的觀察實證,終要等到1964年才被發現;光速有限的理論,也只是在1905年才作為狹義相對論的基礎提出。一個困擾了人類幾百年的佯謬由此被破解。

也許有人會問:「點解你可以無聊到去問呢啲問題嘅」?無他,只是好奇心驅使,再加一點好勝的態度而已。沒有好奇心,沒有了解甚至改變世界的動力的話,也就沒有科學。當然,把難題解決了,心裡面也是挺滿足的。

注釋:

  1. 一個三角幾何的問題;已知三角形的一邊長度和兩隻角度(可量度的p和直角),那麼p的正切函數(tan)是什麼?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王陽翎(于非)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