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改開100元看到飽、喝到爽的書店——戴董,「社會企業」不是這樣玩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非後續有更多附加的價值出現,目前的狀況益品書屋也不足以稱作「社會企業」,否則全台各地提供內閱服務的漫畫王也都能叫做社會企業了...
這兩天看到不少媒體報導王品集團卸任董事長戴勝益退休後開書店,200多坪、150個座位的書店內有2,500本精裝書籍,只讓讀者看、但不販售,每人入場費100元,供應飲品讓讀者喝到飽。
戴先生說這樣的經營模式是「社會企業」,讓我不禁訝然不已。
要不就是戴先生不理解社會企業的意涵 ; 要不就是他是想為自己和旗下的公司提升品牌形象,所以就掛上社會企業的美麗標籤 ; 最糟的狀況就是因為多了社會企業的定位,可以獲得更多社會資源,例如政府補助,媒體報導,志工參與。
社會企業在臺灣的定義並不嚴謹,相關的法規也不周全,所以最近的新潮流就是大家都說自己是社會企業,於是濫竽充數的社會企業也越來越多了。
社會企業有兩個定義是我比較喜歡的:
- 用具有可獲利的商業模式的手法解決社會問題。
- 追求最大社會價值,而非最大獲利的商業組織。
舉例來說,以前高雄的莊朱玉女阿嬤,她怕窮人買不起便當,所以用低於成本的費用賣10元便當,賣一個賠一個,其所經營的便當店,都不能叫社會企業因為這並沒有可維持經營的商業模式存在,所以她更應該做的其實是轉型為非營利組織,向社會大眾募款,以及號召志工投入。
但假如阿婆賣一般大眾一個100元, 窮人免費,以買1送2的模式,她不用虧錢,又能幫助到窮人,就能稱作社會企業。
以這間書店來說,目前的經營型態,確實有可能不容易獲利,但是請記住不切實際及不可行的商業模式而導致無法獲利,絕對不叫社會企業。
即使益品書屋的收費能夠支持營運,除非後續有更多附加的價值出現,目前的狀況也不足以稱作社會企業,否則全台各地提供內閱服務的漫畫王也都能叫做社會企業了。
*
益品書屋在我眼中,更接近有錢人財大氣粗的任性,也比較像是「企業形象展示店」,畢竟以企業經營者來說,每個月砸幾十萬做廣告和公關其實也不是太大的費用。
事實上,益品書屋的商業模式,不但不是社會企業,還有可能造成負面的效果,我們假設幾年後全臺各鄉鎮四處都能見到益品書屋的蹤跡,會造成什麼結果:
1. 加速出版業衰退
要免費看書,全臺各地都有圖書館了,而益品書屋,並非開在缺乏資源的偏鄉,反而是開在東區,所以即使讓一般大眾用低廉的價格看書,並沒有比免費的圖書館對社會幫助更大。
書店內提供的就算都是圖書館借不到的新書,充其量也只是跟傳統漫畫店沒兩樣的內閱模式,並沒有提升閱讀和購買的風氣,相較於各地誠品和風格書店聚集許多只看不買的消費者,每次收費100,或許反而更具商業性,而並非所宣稱的「不以營利為目的」。
現在臺灣出版業的最大危機就是大家都不買書,業者哀洪遍野,產業鏈中相關工作都在迅速的消失,如果養成消費者不買書,只去店裡看書的模式可行,很有可能會跟音樂串流軟體一樣,讓出版業和作者的狀況雪上加霜。
更重要的是,益品書屋目前服務的對象絕對不是弱勢,更可能是貪小便宜和不願花錢買書的普羅大眾。
2. 對咖啡店構成威脅
開一間咖啡店一直都是臺灣文青的小確幸,假如全臺各地都有益品書屋,100元喝到飽又看到飽,很可能就會造成咖啡店為了爭取客源也必須降價求售。
消費者是最大的贏家,但許多小咖啡店卻更難維持了。因為多數的小型創業者並沒有那麼多的錢能夠燒,也無法大量採購降低成本,於是無法比益品書屋更物美價廉的小型咖啡店就消失了。
基於上面幾個原因,可以肯定的說,益品書屋只能算是一般企業,而絕對不適合視為「社會企業」。
**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益品集團對外宣稱自己是「社會企業」就開始在大專院校招募志工,作為免費的服務人力,令人感到質疑。

以目前開幕幾天的狀況,隨時都是排隊爆滿的狀態,相信未來即使不是天天大排長龍,每天就算只轉2-3輪,300人次,人均100,加上入會費1000,每月60-100萬之間的營業額是絕對能輕鬆達到的,這樣的營收是足以支付一般漫畫出租店,場地、人事、成本攤提等相關費用。
就算因為益品書屋硬是要選擇地價最昂貴的精華地段,並投入高昂的裝潢費用,開設「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書店,最後導致虧損,也不構成能以免費志工作為服務人力的理由。
台灣各地有哪一間書店、出版社或漫畫出租店,可以用推廣閱讀為理由,不支付店員薪水,而去招募志工嗎?
但益品書屋卻以「社會企業」做為號召,降低人事成本,提供給一般消費者低廉的費用,這和「社會企業」的精神是完全相違背的。且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增加就業機會,書籍銷售,提高閱讀率,或是有有利於弱勢團體或學習嗎?
我很懷疑。
特別是志工招募內容還是:
- 協助閱覽諮詢服務,閱讀指導和參訪導覽。
- 演講活動協助與志工行政。
服務的對象是有付費的一般大眾,且顯然都是應該支付薪水的書店工作,卻與大專院校合作招募志工,更加令人難以接受。
***
但是,雖然說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反而看到對企業經營者很好的營運契機:
第一階段,由於現在房市慘淡,景氣不好,所以應該盡可能降低成本,並設法增加據點。收入只要打平成本就好,如果現在全臺房價下跌,可以開始置產,並用書店收入繳房貸和維持最低的人力運作。
書店特別適合作為活化房地產的策略進行,因為書籍是一次性購置,且硬體和裝潢成本相較於其他產業都低,也不需要任何專業技術人力,所以能在最低成本下,拓展據點,收入也會比租金還高,且後續拓點,都是進可攻退可守。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