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的兩難:蕯德(THAAD)反導飛彈系統的部署與東北亞新情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美國與南韓確定部署蕯德高層反導飛彈系統,中俄兩國多次提出抗議的最近情勢發展來看,這種「新冷戰」與「冷戰2.0」的情勢,看來也正在東北亞的這一端開始了新一階段的角力過程。
文:(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人文講堂辦公室專任助理)
「新冷戰」的格局也在東北亞逐漸成形嗎?
新華社7日7日發表了一篇專文〈歐洲莫要做美版“冷戰2.0”的“馬前卒”〉評論,文中指當前的大規模軍演、部署反導系統、增加東歐駐軍之外,加上經濟制裁,美歐「五箭齊發」,讓北約與俄羅斯之間對峙達到了冷戰後的新高峰。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冷戰的陰影若隱若現,「新冷戰」、「冷戰2.0」之類的字眼不斷見諸於報端。上述的評論文章表面上雖是談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衝突,一方面意指南海仲裁糾紛的中方立場,事實上也由間接點出了東北亞的最新的情勢發展。
中方近日對於韓國部署蕯德(THAAD)新反導系統,表達了嚴重的抗議。中國外交部認為,薩德系統無助於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不利於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將嚴重損害中國等國的戰略安全利益和地區戰略平衡。我們若將相關訊息加以綜合便可以看出,隨著美國與南韓確定部署蕯德高層反導飛彈系統,中俄兩國多次提出抗議的最近情勢發展來看,這種「新冷戰」與「冷戰2.0」的情勢,看來也正在東北亞的這一端開始了新一階段的角力過程。
因此,處在關鍵戰略地位的朝鮮半島情勢,也就格外的重要。中俄同時在東北亞有其國家安全上的共同利害之處,蕯德高層反導飛彈系統的前進部署,將使得俄羅斯遠東地區,中國的東北、華北一帶,完全壟罩在雷達系統的監控之中。即便多方抗議,美韓兩方仍然努力推動此項軍事合作計劃。許多的報導主要聚焦於中俄兩國的抗議,或是討論美日韓正朝向建立多邊軍事合作的情報分享關係邁進。但是評論者們卻忽視了南韓政壇領袖對於此項部署合作,其實有不同的聲音存在,而這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南韓民眾內心的想法:美韓軍事合作帶來的安全保障之外,部署新反導系統是否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經濟與外交的代價:南韓在野黨領袖的不同意見
據《韓聯社》報導,南韓國防部長韓民求表示,針對韓美同盟層面而言,部署薩德僅為了防禦北韓核導威脅,「不針對第三國或其他地區」。韓美聯合工作組通過三個月調查研究,部署薩德成本將從韓美防衛費用中開支,除了提供土地以供部署外,南韓也不會追加成本。但是無形的成本,卻沒有被詳細審視。
相較之下,南韓的在野黨領袖們,並不完全支持部署反導飛彈系統,主要是擔憂會帶來經濟與外交上的可能衝擊。《朝鮮日報》幾日來刊載多篇報導集中討論關於反導飛彈系統部署的相關情勢分析,便匯整了在野黨反對的意見。例如韓國國會中的第一大黨、最大在野黨的共同民主黨的發言人李在慶便表示了反對部署的意見,李在慶認為這將會造成南韓與中國、俄羅斯之間的外交緊張關係,並增加與中國在貿易問題上出現磨擦,而目前南韓政府並沒有與此相對應的政策。

另外,國民之黨與正義黨等在野黨也都表達了反對的態度。國民之黨的孫今柱表示:「政府對於中國方面的反彈,總是有過於馬虎的態度,必須對於韓中關係惡化所帶來的經濟影響有更全盤深刻的考慮。」透過這些報導,我們可以看到南韓在野黨的政治領袖們並不被傳統的冷戰思維所限制,反而由自身的國家利益出發,提出不同的思考與看法,權衡軍事、經濟、外交的各種利害得失。
中俄蒙三國經濟合作走廊的潛在市場商機
若將視角放在東北亞未來區域經濟的發展上,我們可以更理解南韓政壇中不同意見所反映的深層政治考量。近日,蒙古總統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Tsakhiagiin Elbegdorj)在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正式與中國國家主席習進平,以及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進行會談。會議中的具體成果,即是三方簽署經濟合作伙伴協議,實現更廣泛的合作。中國「一帶一路」,以及俄羅斯「歐亞聯盟」,加上蒙古倡議的「草原之路計劃」(Prairie Road program),全面地整合在一起。
隱隱然間,俄羅斯漸漸開始與中國、蒙古形成了一個更廣泛整合中的經濟區塊。因此,透過經貿視角,若是同時與中國、俄國之間的經濟與外交出現問題,則在將來的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南韓必然會付出相當程度的代價。事實上,南韓這幾年間在中國、蒙古、俄羅斯遠東地區都有鉅額的發資,大量的韓商投入了各種不同的投資項目。就以市場經濟規模較小的蒙古為例,南韓政府也努力與蒙古進行更多的經濟合作。例如朴槿惠總統將於本月14日至出訪蒙古,參加第十一屆亞歐首腦會議,會後將受蒙古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的邀請,對蒙古進行正式訪問,並且舉行兩國首腦會議。
此次訪問中,朴氏將與蒙古就開拓能源新產業、保健等新興合作領域,南韓企業參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共同謀求實質促進方案。透過此則報導,我們多少也可以一窺南韓在東北亞區域經濟中的企圖與長遠規劃。只是在軍事安全保障,以及區域經貿合作的利益之中,韓國該如何權衡,如何在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兩難之中,尋找出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國策,便是後續值得繼續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
相關評論:草原、歐亞、一帶一路:中俄蒙的深化經貿合作與蒙古政經新情勢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