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小管、小卷、中卷和透抽其實都是同一種生物嗎?跟魷魚又有什麼不同?

你知道小管、小卷、中卷和透抽其實都是同一種生物嗎?跟魷魚又有什麼不同?
Photo Credit: Blowing Puffer Fish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鎖管的生長快速與一年春秋兩次的繁殖期,且成長攝食的蛋白質轉換率相當高(鎖管幾乎是吃多少魚長多少肉),且食材耗損率也相當低(僅有眼珠和幾丁質內殼無法食用),在永續海鮮名單中絕對是名列前茅的選擇。

作者:白尚儒(FB社群:臺灣鱻漁永續發展

嘿!你知道小管、小卷、中卷和透抽其實都是同一種生物嗎?騙人!透抽這麼大條,和那些大中小卷的應該是完全不同品種吧!其實牠們都是泛指頭足綱—管魷目—閉眼亞目—鎖管科的品種,「鎖管」二字是指「閉眼亞目」的眼睛上有著透明覆膜而有「鎖」字由來。

27745146491_ecee063f70_b
圖片來源:白尚儒。
新鮮的鎖管,皮膜細胞十分活躍。

台灣主要產量最多的兩種鎖管為劍尖槍魷(真鎖管,Uroteuthis edulis)、中國槍魷(台灣鎖管,Uroteuthis chinensis),兩者幼體時外貌十分相近,超過20公分以上成體的身型才有顯著差異存在。這兩種鎖管的平均壽命都僅約一年不到,因為牠同鮭魚般產完卵後便會筋疲力盡而亡。

也因為壽命如此短暫,所以牠的成長速度十分驚人,若環境中的食物來源充足時,牠們只需短短七個月就可以茁壯成30公分的「透抽」(40公分以上的雄性個體,俗稱「炮管」)。所以一般大家俗稱的「小卷」,其實都只是剛出生兩三個月內的鎖管,而加工品「小卷干貝醬」中的咪咪小卷,則是出生未滿一個月的鎖管。

27209542993_82f44b40fd_o
圖為澎湖船家作業照。
俗稱「炮管」的大鎖管,昔日近海十分常見,現今罕見且價格昂貴。

魷魚 鎖管 傻傻分不清楚

對於一般消費者比較容易搞混的是鎖管與魷魚,可以從下列特徵可以作區辨:

(1)「開眼亞目」的魷魚眼睛無眼膜覆蓋,「閉眼亞目」的鎖管則有透明覆膜。

27786563086_fd5a3c0d64_k
圖片來源:白尚儒。
魷魚(上)與鎖管(下)的眼睛比較圖。

(2)魷魚的外套膜末端較鎖管來得收束窄縮。

27786569236_44f88c20fb_z
圖片來源:白尚儒。
套膜末端比較圖。

(3)魷魚的鰭片呈佔身體長度一半以下、鰭形似愛心型,鎖管則是等同一半或超過一半、鰭型似菱型。

27786603576_3a20c63186_z
圖片來源:白尚儒。
魷魚、透抽(鎖管)的魚鰭比較。

台灣的鎖管怎麼來的

鎖管在台灣的網撈方式為棒受網(先以聚魚燈集魚,再逐步收攏光源將魚群引導到撐開的網具內)與拖網,因拖網撈捕過程容易導致鎖管皮膜破損,且拖網冰存方式通常是直接浸泡在大量冰塊中保鮮,使得外觀賣相與鮮甜度較為不佳;加上鎖管有趨光性,於是捕撈方式就以燈火漁業的棒受網占大宗。釣鎖管的方式南北大不同,在北部是夜間一支釣,澎湖則是白天延繩釣;前者為釣手使用長達五公尺的專用釣竿配上8到10門不等的假餌釣取,過去擅釣者每人一夜可釣50公斤不是問題,但現今有20公斤就可以當全船冠軍了。

後者為漁船一次在海中放置百門假餌,再以揚繩機逐一收線;近年來受到越界漁船以拖網大肆盜捕,產量已大不如前。

27194964614_3b341f9e71_k
圖片來源:白尚儒。
拖網捕撈的透抽常以浸泡冰水的方式出售。

哀傷的海鮮祭 鎖管捕撈不管制

提到鎖管,不免宣傳一下基隆市的「鎖管季」,鎖管產量雖然只佔總漁獲量的5%左右,但捕獲量卻一直是位居全台鎖管總產量的前三名,加上北部海域湧升流作用旺盛,其帶來的豐富營養鹽更造就了鎖管的黃金漁場。看著各縣市紛紛舉辦的「海鮮季」,基隆市自然不落人後也辦起了「鎖管季」,並結合在地漁業資源開辦有夜釣鎖管、鎖管風味餐、漁村文化體驗等一系列活動。只是辦沒幾年就鬧出了大笑話,夜釣鎖管的海上行程都釣沒有鎖管!說好的鎖管呢?

原來北部捕撈鎖管的作業船多半以燈火漁業的棒受網為主,依《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依漁業法第44條公告燈火漁業管理規範原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授漁字第0921341011號令》第一條:「燈火漁業禁漁區至少以海岸至『距岸三浬』為範圍,倘超過三浬至十二浬間海域設有資源保育設施者,得一併劃為燈火漁業禁漁區。」宜蘭的三海浬內海域嚴格執行燈火管制,但不知道為何基隆市的三海浬內海上燈火通明程度可不輸陸上的廟口夜市,也許是基隆的棒受網漁船不受此法條約束吧?這些棒受網漁船在海釣船的掩護下,一同為基隆的三海浬內點亮了名為「經濟」的水族絕望之燈!

27195593634_7c06ddda94_h
圖片來源:白尚儒。
3-6月沿海捕撈鎖管時,常會大量混獲有青鱗魚與鯖魚的幼苗。

筆者曾多次在防波堤目睹棒受網漁船直接港口下網作業,通報海巡請依法規處理時的答覆也僅是「我查一下法規看有無違法」、「我們會續觀察追蹤」等笑話。因為有時後鎖管離岸比較近,所以漁船就近捕撈鎖管也是理所當然的,那試問劃分禁漁區和資源保護區的用意是?在離岸三海浬內可是孕育幼苗的場所,因此離岸太近捕撈鎖管時常會混獲到鯡科的青鱗魚、鯖科的白腹鯖與花腹鯖這三者的幼苗(這三種同為北部沿海的常見趨光性魚種),造成不必要的幼苗大屠殺。

基隆市政府更犯了嚴重的「海鮮季」通病——未有捕撈配額或總量管制,只是一昧地行銷推廣鎖管,變相去鼓勵漁民大量無節制的捕撈鎖管。台灣已經有屏東黑鮪季、花蓮曼波魚季以及媒體推波助瀾的澎湖馬糞海膽,這三個血淋淋的案例作為借鏡了,難道非得要等鎖管資源也徹底崩潰後才願意有所改變嗎?

27194964694_ded75929b2_o
資料來源: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
基隆鎖管季恰巧是2005年8月13日開始舉辦,此後產量逐年下降。只見年年行銷鎖管季,未見任何漁業管理策略。圖片擷自:台灣東北部海域鎖管棒受網於夜捕撈能力之分析,范.104年。

珍惜漁業資源 全國人人皆有責

近年來由於漁具的改良,使得鎖管的捕獲效率更為提高,在1998年時曾高達2萬多公噸的產量,之後便開始逐年遞減(請參考圖七),雖然近幾年有回升趨勢,但也不排除是全球氣候影響(近期有研究指出海水暖化加速頭足類的生命週期)與人類過度捕撈牠們的天敵導致的假象。

但台灣的政府機關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由於環境保育無法有立即性的顯著政績效益,常都需要耗費十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看到成效,但政權連任也不過短短八年的時間,故往往都是等到物種瀕危時才願意請託學術單位著手研究,最後再制訂一個隔靴搔癢的保育法規。絕多數的台灣議員立委也容易受到少數投機份子的煽動,去介入與杯葛執法單位的仲裁,這些民代們為了選票利益而葬送後代子孫的未來。

與台灣相比之下,愛吃魚的鄰國日本又來得高明許多了!日本習慣生食海鮮的文化,因此對於海鮮的保鮮相當重視。但若要妥善處理好每條漁獲,勢必改變漁撈方式、並小心呵護照顧好每條魚,過程勢必會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以致漁撈作業時間減少,讓漁民們間接減少了過漁的發生。此外雖提高了成本,但日本將最高品質的漁獲留給國民自己享用,並對進口水產品的來源與標示都嚴格管控,在一切透明化之下,自家產品與進口海鮮的差異立馬分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