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廂情願的「南海和平倡議」:我國在南海仲裁案過程作為四點總檢討

一廂情願的「南海和平倡議」:我國在南海仲裁案過程作為四點總檢討
Photo Credit: 蔡英文 Tsai Ing-we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過高的期望,很容易帶來更深的失望。仲裁庭不僅認為中國對於九段線水域不能主張歷史性權力,也順便在菲律賓的訴訟策略引導下補了太平島一刀。

不同世代對於國家想像的不同,不僅發生在一半社會之中,就連公務機關以及學界,都會有相同的現象。也因為這樣不同的認知,我國對於南海的論述始終停留在與中國相類似的文字中,沒有人願意對我國南海主張做出大幅度的修正。

當然,國家領導人的想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點,馬前總統對於國家的想像與目前大多數40歲以下的年輕人都不太一樣,在他決定之下的政策,不可能跳脫出過往的固有論述。

由於我國一直以來的主張,並沒有很嚴謹的國際法依據,在沒有人敢去修正或設法補強的前提下,將我國南海主張與國際海洋法放在一起檢驗之後,結果就是現在的情況。

四、兩岸關係導致我們不敢動U型線,只好全部押寶太平島

國際社會對於南海仲裁案關注的重點與台灣不太一樣,由於南海是國際貿易的著要命脈,因此船隻自由航行的權利是各國關注的核心。當然,事實上軍艦的航行自由更是各國重視的議題,如果中國對於九段線內的水域有特別的歷史性權利,中國就可能可以限制其他國家的船隻進入。對於想要「重返亞太」的美國,或是南海周邊與中國有衝突的國家,這樣的結果都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

因為九段線的前身就是U型線,在訴訟進行中,各國(美國)對於我國的主張都非常關心,然而我國政府每當要對外與世界連結的時候,一伸手,就會碰到無形的阻礙-「兩岸關係」。中國建國於1949年,對於南海的論述幾乎是繼承我國而來,一但我國更動了固有疆域的主張,將會影響到中國主張的效力,一但影響到中國的主張,兩岸關係將會陷入冰點。夾在中國與美國之中,我國不敢往任何一邊傾斜,因此就只好維持原本的南海主張(說給中國聽),並且表示將尊重國際法且不會與中國聯手(說給美國聽)。

在不敢碰觸U型線的前提下,「太平島是島」的主張便成為政府轉向的目標。南海仲裁案中其他與我國有關的議題都太過棘手,牽扯到中、美、台的三邊關係,另外我國也有太多主張的島礁目前已經由其他國家所控制,不可能一次挑戰所有的國家;然而主張太平島是島,則可以把對手導向菲律賓,另外也有具體的內容可以說。

筆者以為,這樣的操作方式,必須要配合一件事,那就是我們對於太平島要有非常深厚的國際法論述。

島嶼的定性在國際法領域中是一個爭議性相當大的議題,從過去《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籌備會議中,就受到不少國家的討論以及爭論;國際法學者對於島嶼的定義也有著寬嚴不一的認定;各國間也有許多不同的實踐,更重要的是,在本次仲裁案判決之前,沒有一個國際仲裁機構或國際法院對於島嶼的要件有下過任何的定義。

我國缺乏國際法的訴訟人才是不爭的事實,對於如此重大的議題,或許真的應該要考慮由專業的國際法律師事務所來承接,可能會好過單單憑靠自己做出主張。

然而,在仲裁案進行的後期,我國傾全國之力要向外界證明太平島符合國際海洋法上島嶼之定義,可以主張專屬經濟海域(實際上我們到現在都沒有主張),民眾也將太平島視為最後的保衛戰,並且混雜了我們對於日本主張沖之鳥具有專屬經濟海域的複雜情緒,舉國上下將情緒抒發點放在太平島之上。

過高的期望,很容易帶來更深的失望。仲裁庭不僅認為中國對於九段線水域不能主張歷史性權力,也順便在菲律賓的訴訟策略引導下補了太平島一刀。

結語

在仲裁案結果出來後,國內政治人物各種不同的言論讓人眼花撩亂;將結果歸因於藍綠統獨領導人的錯誤更是不正確,筆者僅提供自己在這件案子上的觀察,希望能激起更多公眾對於此一事件的理性討論。

仲裁庭的判決對我國不可能毫無影響,一味地跟著情緒行動對於我國並沒有好處。唯有檢視問題的核心,才有可能思考下一步要走的路。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