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考試、沒有分數或排名來「分好壞」,你還有辦法督促孩子學習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父母和教師,都極為依賴考試,連音樂和美術都有考試卷,出版社將考卷與課本套裝出售,乃是常態。因為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考試,如果沒有分數或排名作為工具,我們如何督促孩子努力?老師的最大考驗不是解題,而是觸發學生的主動熱情——這是未來台灣教育成與敗的關鍵。
在台灣,督促學生學習的最好方法就是考試。考試之後,有分數,有了分數,可以排名,排了名次,可以賞優罰劣—尤其是,排名殿後的學生,或是訓戒,或是指責,或是父母說「你讓我很憂心」,這些都構成恐懼:我是沒有價值的。
而台灣的父母和教師,都極為依賴考試,連音樂和美術都有考試卷,出版社將考卷與課本套裝出售,乃是常態。因為我們不知道,如果沒有考試,如果沒有分數或排名作為工具,我們如何督促孩子努力?

東亞國家,如台中日韓,以考試作為督促學生學習的的主要工具。這是最好的工具嗎?|Photo Credit: Pedro Szekely CC BY SA 2.0
不是每個國家都依賴考試和排名。許多學校用更好的方式促使學生學習和成長。他們怎麼能做到?在我參考許多其他國家的案例後,發現他們可能做對以下幾件事:
1. 這些國家從小就把重點放在教「思考」
在這些國家,從小學開始,教育的重點就不是機械式的算數、寫字、背知識。例如語文課程,老師們認為課文不只是學單字的載具,而是練習思考的材料。在教學生看懂課文之後,就開始教比背單字更重要的東西:思考。例如,課文中描述瑪莉和朋友因故吵架,老師會帶同學思考,為什麼瑪莉要吵架,這樣對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哪個方法更好…。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每一個課堂。
一直到大學,仍然如此。哈佛大學任何領域的畢業生,都要修習為數不少的社會人文課程,而課程中最重要的訓練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多視角看待問題。例如,在歐洲歷史課之中,學生要閱讀自傳、論文、課本、文摘、評論…。閱讀之後,老師和助教帶學生思考的,都是關於理解各方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在一次大戰時,德國人想什麼、法國人想什麼、在法國的德裔想什麼…等等。討論課和考試中的短文寫作,也會是以此為重點。這樣的訓練,讓畢業生日後在各種的工作中,更能有效和他人合作,妥善地溝通。
2. 從小就以人生未來期許,作為學習的原因與動力
從很早,歐美優秀學校老師就會讓學生想這個問題:你以後要做什麼樣的事,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且,鼓勵學生用這樣的思維規劃學習:「如果我之後想要…,那我現在應該學習什麼、準備什麼、達到什麼?」無論這個目標,是成為運動明星、學者、技術人才…老師都會幫助學生了解,他日後要面對的挑選、要求、門檻,以及他的學習途徑,所以,一切的學習,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涯願望,而不是為了短期考試的分數比賽。

在美國,學科學的動力來自於創造、發明中的刺激與趣味|Photo Credit: woodleywonderworks CC BY 2.0
3. 活動與競賽構成了多元學習的生態系
以美國為例,學生普遍花較少的時間和心力在準備考試上。各種運動項目、各種技能、各種興趣,都有校級、郡級、州級、國家級的各種比賽、選拔、展覽—這佔了學生很多的力氣和時間。在家庭中、師生間,學生之間,這整個社會普遍真誠地認為,任何形式展現了才能,都很光采,值得贊賞。
比賽、選拔、展覽不只是在運動、藝術方面的表現管道,即使在所謂「知識性」課程,這些也是用來刺激學生學習的方法。例如在工程的競賽之中,會學生用給定的材料,為雞蛋製造防護裝置,比賽誰的蛋可以從最高樓層跌落不會破;另一個競賽之中,則讓學生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在時限之內,指示隊友用工具和材料做出自己看到的形狀、結構(這樣的能力,在工程領域非常重要,尤其是太空人)。這種非常活潑的教學環境、生態,創造了極大的學習動能。
過去,學校用棒打罰站,迫使學習。後來,學校用排名促使學生學習。有些老師用給獎品、編趣味歌謠等方式企圖引發學習興趣。無疑,老師的最大考驗不是解題,而是觸發學生的主動熱情—這是最需要智慧和創造力的教學關卡,也會是未來台灣教育成與敗的關鍵。
(本文已在醒報專欄刊載,並授權其他學與業小棧合作之網路媒體引用轉錄)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