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再牽拖姜皇池:你知道仲裁庭認為太平島上的淡水足夠支持人類生活嗎?

莫再牽拖姜皇池:你知道仲裁庭認為太平島上的淡水足夠支持人類生活嗎?
Photo Credit: 馬英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依據仲裁庭的判決書,應該可以還給姜皇池教授一個公道,法院不僅沒有依據他的說法來做判斷,甚至還認為太平島上的淡水足夠維持人類生活所需。

南海仲裁案的判決在三天前出來後,國人最關心的焦點莫過太平島被仲裁庭認定為無法主張專屬經濟海域。由於太平島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自然生成島嶼,其上也有相當罕見的淡水,島上官兵達上百人,國人普遍無法接受仲裁庭的決定,心想一定是哪裡有問題了。

大概在第二天開始,一些網路圖片與文章開始流傳,指稱菲律賓向仲裁庭主張我國海洋法學者姜皇池教授曾經投書《Taipei Times》,文內提到太平島上沒有淡水,就因為這個原因,太平島被仲裁庭認為不是個島,而是個礁,不能主張專屬經濟海域。

14日,馬前總統在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針對南海仲裁案所辦的會議中提到,國內有些學者連太平島都沒有去過,居然還亂說島上「沒水沒耕地,一切還仰賴進口」;馬前總統酸人功力也是一流,溫文儒雅地說這個學者「幾句話沒有一句話是真的」。經過媒體報導後,姜皇池教授變成了蔡前立委正元口中的賣台賊,大家都知道太平島丟了專屬經濟海域的帳要算在他頭上。

因此,如果要用「姜皇池」、「淡水」來造個句子的話,目前大部分的國人應該會造出以下的句子:

因為「姜皇池」投書說太平島上沒有「淡水」,所以仲裁庭判決太平島不是島,沒有專屬經濟海域。

我們人類面對複雜的事情的時候,都喜歡簡單看待;當自己生氣的時候,更希望能夠找個對象發洩。將自己受委屈的複雜事件歸因於單一對象,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很快就可以接受的。

但是當你說出:「我只想要一個答案」的時候,代表你根本懶得去瞭解一件事情背後的複雜因素。不過沒關係,看完以下的文章,你會發現結論將讓你感到驚訝。以下,我們就來從判決書中分析這兩個名詞,再來看看應該怎麼要造句。

「姜皇池」

姜皇池教授在《Taipei Times》上面的那篇文章,準確一點地說,不是他自己投書的,而是《Taipei Times》把他之前在《蘋果日報》的投書翻譯成英文,再呈現給讀者。姜教授說,因《Taipei Times》翻譯的問題,導致他被誤解,他的原意是太平島上沒有足夠的淡水,飲用水要從台灣運補過去。

不過,馬前總統和沈前大使呂巡對姜教授的批評不是沒有依據的,因為菲律賓在聽證程序中,的確對仲裁庭引用了姜教授「被翻譯」的這篇文章,說明太平島不能被當成是島嶼。

一個國際法學者的說法在國際法判決中為什麼重要,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國際法問題。仲裁庭要判斷一件事情,他的依據順序分別為:條約、習慣國際法、一般法律原則以及權威的公法學者學說。這也是為什麼在仲裁庭公布的聽證會文件中,菲律賓在提到姜皇池教授「被投書」的說法之前,還要先跟法院鋪陳說了這個人在台灣是海洋法的重要學者(one of Taiwan's pre-eminent authorities on law of the sea),而這個重要海洋法學者說了「太平島上只有空氣跟陽光,水還要從外面進口」這件事情。

先別生氣,先想一下,我們剛剛提到的是:「權威的公法學者『學說』」,一個公法學者說太平島上的水要進口,是一種「學說」嗎?首先,《Taipei Times》不是重要的國際法刊物,其次,姜皇池教授過去也沒有針對太平島是否符合島嶼性質有任何投書重要法學刊物的作為(不過姜皇池教授曾經投書台大法學論叢,分析過日本沖之鳥礁的性質,非常值得一讀),因此,我們可以說姜皇池教授「被翻譯」的言論,頂說只是一種說法而已,不能當做學理的解釋,也稱不上是「學說」。

要判斷仲裁庭是否有採信姜皇池教授的說法,應該要查詢的是仲裁庭的判決書,而不是菲律賓在聽證會中的主張。因為當事國當然可以隨意主張,但是仲裁庭採不採信是另外一回事。

首先,在判決書的第427到445段,是法院綜合整理菲律賓針對太平島所有主張的內容,也就是說,被仲裁庭寫進這些段落中的,就是仲裁庭認為菲律賓比較有理由的主張。

在判決書中的427段,菲律賓主張太平島不能主張專屬經濟海域的理由一共有八點,缺乏飲用水只是其中第一項。另外,依據第428段,仲裁庭看重的是菲律賓為了主張太平島缺乏飲用水而提供的兩點證據,其一是因為太平島上缺乏飲用水,所以「中國台灣當局」(Taiwan Authority of China)在上面建了淡化場,其二是因為所謂的「1994 scientific study」,這篇報告由「中國台灣當局」所資助的植物學家所做,菲律賓依據這份報告向仲裁庭證明島上的水、土以及植物不可能維持人類居住。

因此,姜皇池教授的說法不僅在427到445段中完全沒有出現,通篇判決書搜尋菲律賓在聽證會中提到的「Chiang Huang-Chih」字句也沒有任何結果,這說明了一件事,仲裁庭不認為菲律賓在聽證程序中提到的姜皇池教授言論有何重要性,當然不會寫進判決書中。

另外,姜皇池教授曾經在2003年時登上過太平島,並不是從來沒有登島過。

「淡水」

由於「是否登島喝過水」已經變成我國民眾心中衡量任何人對於太平島發言的可信度依據,現在輿論都會認為說仲裁庭的法官從來沒有登上太平島,沒有實際喝過水,憑什麼可以說「因為太平島上的水不能喝,所以不是島。」

實際上,法院認為太平島上的淡水,在過去的自然狀態下可以維持小群人類居住。是的,你沒看錯,法院真的信了太平島上有可以喝的淡水,也認為這個淡水足夠維持人類生活所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