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影像動畫的未來:評「抽象系列——杜珮詩個展」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是否能有錄像作品符合真人動畫的邏輯,視覺上是一部抽象動畫,而拍攝手法是定格的方式呢?
文:鄭文琦
藝術家杜珮詩過去最擅長的風格,是結合手繪與現成物拼貼的定格(frame-by-frame)動畫。這次為了探索動畫與錄像之間的差異,她在數位藝術中心的個展《抽象系列》擷取了網路上的兩部現成影像,並反轉視覺成像的數位構成邏輯,將影像按照每秒20幾張影格還原為數千張的靜態影像,以為材料印出並依照原時間軸重新於相機鏡頭前拍攝,最後,經鏡頭放大40倍並對準焦點部位重組為兩部全新「動畫」作品。
在取材內容上,兩支影片分別來自YouTube上的拳擊紀錄片實況-四頻道《抽象與真人動畫的「2014年10月18日戈洛夫金大戰鲁比奥」》(四頻道包含兩場拳擊賽、選手戈洛夫金勝選後的訪談,以及開場前拳擊台的氣氛。)以及Pornhub的網路A片「射入亞洲妹妹的騷穴」-單頻道《抽象與真人動畫的「射入亞洲美眉的騷穴」》(編按:礙於法規無法提供連結)。
藉由大量影格的重新對焦、重製輸出,以及照實時序列組合為影像,我們看到雖然它們與原始素材播放長度相同,但呈現出來的結果顯然很不同。在此,藝術家透過延伸相同命名的再製動畫所拋出的提問是:究竟錄像和動畫要如何不同?或者,這樣取材自現成錄像的動畫,還能視為不同於錄像的動畫-用藝術家自己的話來說:
「是否能有錄像作品符合真人動畫的邏輯,視覺上是一部抽象動畫,而拍攝手法是定格的方式呢?」

對於不明製作過程的現場觀眾來說,探討動畫或錄像的區別或許是無意義的,這囊括了那些向來視錄像為畏途的觀眾。不過,本文打算跳過這兩類觀眾而就生成過程加以討論。看過展的觀眾或許會發現,就算不了解兩支作品是如何取材、產出;結果仍表現出一種鏡頭(或被拍攝目標物)的歷時逐格「運動」程序,而這些目標物或瑰麗、或曖昧的動態構成狀態,也都指向一個超越各個影像框架的「整體」存有。於是,我們首先在從「運動」到「整體」的路徑裡,辨識出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電影1:運動-影像》(L'Image-mouvement. Cinéma 1)裡(評論哲學家伯格森的)第一章〈關於運動的論述〉的迴響,即「把電影定義為一個用運動與任意瞬間對接來複製運動的系統」這樣的說法 。【1】
同時,我們還可以宣稱在所謂的「電影前史」裡找到動畫與錄像尚未分家的「原始場景」;仿效運動生理學家馬黑(Étienne-Jules Marey)等人以等距瞬間分割(人或動物)運動攝影的視覺暫留邏輯-如同「走馬燈」構成的連續視覺幻象。【2】

讓我們回到上段的兩個發現:「運動」與「整體」。借用德勒茲闡釋伯格森的話來說明兩者的關係,即「運動表現某種更深層的東西,它是綿延或整體中的變化」。但這裡的運動並非鏡頭或目標物的實時運動,而是不同的靜態切片總和。也就是當藝術家將網路影片輸出為影格時,就如馬黑所做的一般切開瞬間與整體之間的聯繫,運動也只是一種幻覺,是通過數位鏡頭所建構的連續變化。【3】
杜珮詩的「抽象系列」乃是通過畫框/鏡頭的「逐格設定」體現動態影像的繪畫性。如她所認知的動畫媒材實踐,不管是藉著現成物的拼貼、手繪創造,或現成影像的重新取樣,仍然是預設在每秒多少格數的集合構成中。此外,她以二次鏡框/拍攝所製造的新畫面單位,基本上,正如同在鏡頭內部調整景深(放大40倍)而製造二次透視的作用。
於是,藝術家此處採取的操作,正好逆著從類比到數位的媒介過程,或可形容為一種數位影像的「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是一種先數位後類比的重組集合。儘管如此,觀眾仍必須在「數位」的基礎上去理解此種逆向邏輯,因此就算過程大多涉及的是效法類比的動畫拍攝手法,最終它的成果仍不會被視為類比影像(假如區分「類比/數位」還是有意義的)。在此,我們不妨用「後數位影像」來描述之。
從「後數位」角度觀察這些作品會發生什麼事呢?

當動畫被推進到「後數位影像」的位階後,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