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日本企業的不傳統:豐田汽車導入「在家工作」制度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了解TOYOTA來導入在家工作的制度,進而對身邊的工作環境做出改變。
最近觀察日本企業有一個感覺,引導日本變革的,似乎不是新創公司,反而是一些日本的大企業。就連新創業界來說,日本的主要資金來源也是來自大企業的投資,是跟其他國家很不一樣的地方。(請看Corporate Venture is the King in Japan)。
為什麼呢?或許因為日本優秀的人才大部分還是在大企業上班,或許只是因為媒體都報導大企業,不報導小家公司的創新,也或許是日本的新創公司原本就不多。(最近看了快思慢想這本書,所以不能太斷言自己想的東西,或許只是我腦裡系統一在作怪)
今天介紹一個最近的例子。
豐田汽車8月實施員工「在家工作」制度
大家記不記得幾年前Yahoo取消了員工「在家工作」福利引起的喧然大波?這個「在家工作」的話題終於跑到日本來了。這次帶頭的是日本最大車廠TOYOTA,從去年(2016年)8月開始,TOYOTA所有的總合職社員(25,000人,包括人事、會計、業務、研發,不包括契約社員、工廠勤務的社員)都可以在家工作,一個禮拜只要到公司2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可以在家裡工作。
現在已經導入「在宅勤務」(home office)的日本企業不是沒有,但是大部分都只是針對部分員工,而且可以在家工作的時間也有所限制,沒有像TOYOTA一樣全公司的(辦公室)員工都可以申請,而且時間幾乎沒有限制(一個禮拜只要到公司2個小時)的企業。TOYOTA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留住人才」更勝「改善效率」
之前Yahoo取消在家工作的福利,主要的討論都在於「效率」,員工一起在公司工作可以加強溝通。又例如像Dell也推行在家工作的制度,2020年要達到50%的員工在家工作的目標,如此一來可以減少辦公室所需要的空間(1年可以省1,200萬美金),員工也可以減少通勤時間,同樣是經營效率的討論。
TOYOTA(或說是日本企業)導入在家工作制度,有個比較不一樣的議題:育兒跟介護的需求。TOYOTA 配合日本政府政策,在2020年前要將女性的管理職人數增加三倍,為了這一個目標,第一個要做的就是防止女性因育兒而離職的狀況。「在家工作」的制度就是防止的對策之一,不僅女性可以利用這個制度在家邊工作、邊帶小孩,男性也同樣可以輪流在家工作、幫忙分擔育兒的工作。
另一個原因是,在家「介護」(照顧年老爸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如果不施行在家工作的制度,TOYOTA也會因此失去許多人才。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目前日本每年有約10萬人,因為介護而離職或轉職。日本人口老化嚴重,需要在家介護的人也勢必再增加,在家工作的制度變成「不得不的福利」。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循序漸進」的執行
為什麼TOYOTA能這麼做?在家工作員工不會偷懶嗎?它是不怕資料外洩嗎?在其他國家執行都會有這種擔心了,更何況是在日本。如果你曾經有過在日本工作的經驗,多少可以感受到這種變革在日本有多難推動,隨便在公司提一個小改變,可能就被先輩、上司challenge到爆了。
那TOYOTA會什麼敢這麼做了?答案是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TOYOTA是採階段式的執行,一開始只有以育兒階段的員工為對象,而且就算在家工作,每天至少還是要到公司4個小時。執行一段時間沒有太大問題之後,在去年的4月,再將對象擴大到只要有1歲以下幼兒的員工都可以在家工作,而且一個禮拜只要到公司2個小時即可,最後才變成所有的員工都適用,階段式的作法也很符合豐田式改善的風格。
另外,對於資料外洩,TOYOTA也有防簽措施,將員工的資料集中到雲端硬磁管理,而不儲存在員工的電腦,如此一來可以減低電腦不見的風險。
TOYOTA帶頭的兩個意義
由TOYOTA帶頭來導入在家工作的制度,有兩個代表性的意義。
一是,日本汽車產業甚至是部分製造業的制度,都是跟著TOYOTA在走,像是每年的暑假什麼時候放,一定都會參考TOYOTA的日曆。每年「春鬥」(工會工資談判),大家也都是參考TOYOTA薪資的漲幅、bonus的多寡,來評估自己公司的談判。這次TOYOTA帶頭導入在家工作制度,期待其他企業也會跟進。
二是,TOYOTA的生產系統、作業模式上的管理不僅是日本企業,在世界也是標竿企業。這次TOYOTA導入在家工作的制度,大家也期待TOYOTA可以以它在生產上的效率管理,帶到辦公室員工在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效率管理上。
話說,台灣的企業以後對在家工作會不會也放寬?(或是已經放寬了?)如果放寬的話,是走美國路線,想要提高效率,還是走日本路線,想要留住員工呢?如果放寬的話,會是大企業領導改革呢?還是新創公司帶頭衝呢?
參考資料:日本経済新聞, Yahoo News photo via blupics, cc license
本文獲《日本‧職場‧生活‧趨勢》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