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共享經濟」成為政綱:有人要承受不良影響,我們如何補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來越來越多人指出,發展共享經濟,對部分群體有不良影響,我們要反思當中問題,以及如何補救。
翻看王維基的政綱,最吸引人的是「換特首」,因為這最難突顯其政治定位。細看經濟和民生部分,明顯是發展主導,而且偏重工商界利益。
驚喜位是,政綱包括共享經濟,並放入「經濟、創科產業」章節。他主張多發出租汽車許可證給Uber司機,合法化Uber;規管Airbnb,同時放寬金融科技法規限制。
他眼中的共享經濟,是商業思維,科技主導,以金錢為交易媒介的。這沒有錯。不過,近來越來越多人指出,發展共享經濟,對部分群體有不良影響,我們要反思當中問題,以及如何補救。
加劇就業零散化 平台去除責任
以Uber為例,香港以至外國的的士團體也抗議Uber。例如在德國,法院維持禁止UberPOP經營,因為Uber司機沒有持牌,違法經營。的士司機則抗議他們不用接受統一考試和健康檢查。香港人關心乘客出意外時能否獲保障。即使Uber稱全球保險能夠保障,但能否索償仍然成疑。
Uber,以及工作外包網站Taskrabbit衍生另一個問題。究竟司機伙伴和Tasker是否僱員?誠然,他們本身也未必願意成為僱員,散工/freelancer的確方便人彈性工作。然而,如果全職炒散,他們的生活就未能享有正式僱員的保障,例如醫療保險或者退休金(你可以說散工高出的酬勞幫補醫療開支)。而不少文章也指出Uber司機要養車,收入不會比的士司機多,遑論如宣傳所說,有豐厚收入。這些科技平台也堅稱只是中介而非僱主,不會提供保障給自僱服務提供者,後者也不能成立職工會。
這是Gig Economy(我譯做「極碎經濟」)的利弊。
規避稅項 打擾居民生活
這些平台去掉傳統公司的勞工和法律責任,但賺取豐厚收入,並規避繳利得稅給各國政府,例如Uber於2014年賺取86.6萬英鎊卻只繳2.2萬鎊給政府。Airbnb在酒店業對手壓力下,去年才開始在法國和美國一些城市試行代繳酒店稅。
批評Airbnb的論點,適用於本地和外地,例如住宅社區多了陌生人,或者業主會因為短租客賺錢多而踢走長租客,擔憂仕紳化。有本地傳媒也報導有些Airbnb房間已被集團式經營,實情是無牌賓館,或者是租上租,即使違反法例也難以制止。那些服務評價的參考作用十分有限,因為用家也相當客氣,甚少劣評。
那邊廂,在外國就出現種族排拒,黑人租客難以找到Airbnb房間,直至本年六月創辦人承諾設法改善。王維基認為要限制Airbnb,明顯是向私樓住戶派定心丸。
P2P借貸不全屬peer and pleasure
筆者不大熟悉P2P金融、眾籌等金融科技,所以只能粗略評論。P2P金融出現,除了是科技進步,還有人們不願再忍受銀行和借貸公司收取高息和交易費用。共享經濟提倡金融交易去中介化,減低交易成本和增加資訊,以及鼓勵基層市民參與。我們看到Kiva微型貸款,幫助貧窮地方人民創業,他們平時難以在一般銀行或借貸公司借錢。
商業的小型貸款機構,例如Lending Club或者Zopa,發展訊速,前者更在美國上市。他們運用客戶的信貸記錄釐定息率,信譽成了重要篩選器。在香港,我們看到不少預售和捐款眾籌,但股權眾籌和點對點借貸就受嚴格監管。今年三月金融發展局提交報告,建議如何促進香港股權眾籌活動的發展。
不要期望微型貸款能夠解決主流貸款的問題。有證據顯示不少以幫助窮人為名的微型貸款機構,息率也相當高,而且逼迫借方還錢,結果自殺。另外,部份貸款來源來自機構投資者或者大銀行,而非個人。社會質疑微型貸款的初衷失去社會目標,甚至被主流經濟體系收編。
共享經濟需要顧及正義和平等

人類自古以來也有分享的傳統,由簡單的家庭或者社區物品交換,到義工,到政府的再分配,多少也有分享性質。城市有密集的人口和基礎建設,而城市面臨很多問題,例如污染、交通、以至信任。城市是促成共享的地方。
筆者不是說要推倒方興未艾的共享經濟活動。共享經濟的確增加不少人的生活選擇,還衍生賺錢業務。要留意的是,共享經濟不應是(白人)中產階級的生活品味(這正是Uber Black和Airbnb塑造出來的印象),不應被過份商業化。新書Sharing Cities: A Case for Truly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的作者Duncan McLaren和Julian Agyeman提出,共享經濟活動要包含正義(justice)和公平(equity)的元素,既促進信任和協作,也回應現時共享經濟出現的問題。要達到正義和公平,社會制度要令每個人得到同等能力發揮自我,當中需要公共投資、社會再分配和民眾共識。
人人皆可實踐共享經濟。其實,香港和其他城市也有多種多樣著重社會價值的範例:
- Uber以外,街坊泥鯭鼓勵免費共乘;
- 買賣以外,facebook有大量freeshare平台,Gaifong app 給人家租借物品;
- 「吉場」配對場主和租場者,「城西關注組」在空地和斜路搞社區活動;
- 商場連鎖店以外,有墟市和以勞動時間為單位的社區經濟計劃;
- 廚房共享,居民善用餐廳閒置時間烹煮食物出售。
世界各地流行共享食物、工具圖書館、各類共居(co-housing)社群、生產/消費合作社、儲蓄互助社(credit union)等等。一些城市和地區——較出名的是哥倫比亞城市Medellin——更容許參與式預算,社區居民有共同制訂財政的權力。首爾市政府有一系列措施推動共享城市和社會創新,締造共享城市。
期望共享社會成為政綱
如果各種共享形式能夠普及,共享經濟就能進化為共享社會,人們對產權的理解會更開放,更接受共同管理組織,共同擁有產權。當然,香港今天距離共享社會很遠。忽發其想,這也是建立一份共享社會政綱的機會。不如由改革合作社條例做起?
本文獲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周雪君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