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變」與「選舉」次數幾乎相同的泰國:八月憲法公投的未知,持續盤旋在微笑國度的炎熱天空

「政變」與「選舉」次數幾乎相同的泰國:八月憲法公投的未知,持續盤旋在微笑國度的炎熱天空
Photo Credit:PROZephyTho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帕拉育軍政府的思維模式強調服從,把國家政策當作軍令執行也相較過往民選政府更有「效率」,但軍隊破壞民主制度,不尊重人民的政治選擇權,是泰國民眾對軍政府反感的主要原因。

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深夜傳出槍響,拉開土耳其軍事政變的序幕,雖然土國政府穩住情勢,卻也讓土耳其的未來充滿不確定。 軍事政變在世界各地並不罕見,鄰近台灣的泰國更有政變「傳統」,自1932年立憲以來,泰國舉行27次大選,卻發生25次政變,政變次數與選舉次數幾乎相同,在泰國特殊的歷史脈絡下,軍隊效忠皇室,並不聽令於民選政府。

泰國陸軍總司令帕拉育(Prayut Chan-o-cha)在2014年5月發動政變,取代民選的盈拉(Yingluck Chinnawat)政府,並接管政府擔任總理,至今超過兩年,今年8月初將舉辦新憲法公投,更將牽動未來泰國政治局勢發展。

「政變次數」與「選舉次數」幾乎相同的泰國

2011年泰國大選,流亡海外的前總理塔克辛(Thaksin Chinnawat)大力支持其妹盈拉出征,率領為泰黨(Pheu Thai Party)贏得大選並籌組政府,盈拉更成為泰國首位女總理。

除被視為塔克辛代理人,盈拉在較為貧窮的泰北以及東北依善地區獲得廣大支持,卻被曼谷中產菁英、企業家視為民粹化身,指責盈拉動用國家資源扶助偏遠地區,包括收購農產大米,大幅提高最低工資等,無異於政策買票,要收買偏遠民眾對盈拉政府的支持。

自2013年底,最大的在野黨泰國民主黨(Democrat Party)為首,與其它反政府組織結合,抗議盈拉政府擬研議特赦法案,為塔克辛回國鋪路,發動佔領曼谷民主紀念碑(Democracy Monument)周圍進行抗爭,並包圍政府官舍,泰國政治再次陷入亂局。

盈拉依靠所屬政黨在全國的高支持度,遂於2013年底宣布解散眾議院,訂於2014年2月2日重新選舉,卻因反政府抗爭、佔領投票所等行動,全國大選無法順利完成,泰國憲法法院在2014年3月判決該次選舉無效、5月更解除盈拉及9名內閣部長職務,由副總理暫代,反盈拉的街頭抗爭卻沒有停止的跡象。

2014年5月22日,陸軍總司令帕拉育上將,宣布泰國實行全國戒嚴,理由是「使各地持續暴力抗議行為盡早落幕,恢復和平」,並宣布成立「國家和平秩序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eace and Order, NCPO)取代原有政府及國會,由帕拉育擔任總理,並頒布臨時憲法,全數國會議員及內閣改由軍方委任。

泰國自1932年立憲以來,共舉行27次大選,卻發生25次政變,其中21次是由軍方發動,當前的泰國,由軍方主導的NCPO全面接管政府及國會,由民眾直選的眾議院(下議院),更因為政變,成員全數由軍方指派,民主制度蕩然無存。

泰國軍政府在爭議聲中推動新憲法公投

泰國軍事政變滿兩年之際,軍人總理帕拉育推出新憲法草案,將在2016年8月7號舉行憲法公投,同時頒布法律,禁止民間反對新憲法草案,並逮捕散發反新憲公投傳單的學生、社運人士,箝制言論自由,也多次發言警告媒體。

泰國8月新憲法草案公投的主要爭議,主要在於設計讓總理委任的「參議院」(上議院)部分議席需保留給軍方,且參議院有權選舉總理,相較過往民選政府時期,總理只由眾議院(下議院)推選的內閣制,在落實「還權於民」前,要能夠確保軍方能在體制內持續發揮影響力。

當前的泰國,5人以上集結或試圖影響他人公投立場,就已違法。而8月新憲公投若出現騷動抗議,政府可依照臨時憲法第44條「採取任何行動控制破壞國家和諧的行為」。

英國脫歐引發英國首相負起政治責任辭職,泰國總理帕拉育卻表示,即使新憲法草案在8月未獲得通過,他也不會辭去總理職務,因為「泰國的情況不同於英國」。

此前,反對新憲法內容的「反獨裁民主聯盟」(United Front of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 UDD),也是俗稱的「紅衫軍」,針對泰國新憲公投組成「全國公投監督中心」,在泰國各地遭到警方取締關閉。鄰近投票之際,政府更祭出規定,限制媒體對於新憲法草案的報導,不得鼓吹或杯葛新憲草案,也有學生因為散發反新憲傳單而被捕入獄。

A member of the pro-government "red shirt" group gestures while holding a picture of ousted Thai PM Yingluck Shinawatra and her brother Thaksin during a rally in Nakhon Pathom province
支持塔克辛的紅衫軍 Photo Credit:Chaiwat Subprasom CC BY 2.0

軍事政變對泰國負面影響 歌舞昇平只是表面幻影

泰國近年受到全球經濟連動影響,成長率並不如其他國家亮眼,而持續更迭的政變,也影響國際形象甚至政府決策,對於泰國民主制度的破壞,更讓政策運作受到影響。 軍政府對泰南穆斯林的高壓政策、加上政治環境錯綜複雜,近年發生恐怖攻擊、爆炸案的次數也較往年頻繁,甚有傳出泰南叛亂份子與伊斯蘭國(ISIS)開始合作。

泰國政變對於市井小民不至於有「金融風暴」式衝擊,表面仍舊看似歌舞昇平,但許多經濟報告紛紛警示泰國政治不穩定造成的投資風險,加上泰皇年事已高,更讓泰國未來充滿高度不確定性。

政變也影響對外關係,泰國奉行「竹子外交」,企圖在大國之中尋求平衡,軍事政變後,美國與歐盟對於泰國軍政府態度轉趨冷淡,泰國轉向「親中」,美方減少高層訪問及軍事交流的次數,並支持被軍人罷黜的民選盈拉政府,讓美泰關係倒退。 原因不僅只是「民主」,美國更不願意向周遭國家釋放訊號,支持軍事政變的非民主政府,至少,美國在檯面上要如此表態。

面對政爭多年的泰國,多數人民對於政治感到疲累,甚至因為「黃紅相爭」的撕裂,以及對民主事務的無力而選擇低調,加上軍政府執政後加強「冒犯君主罪」取締,許多民眾或媒體發表針對泰王或者軍政府的言論,可能面臨最高15年的監禁重罪,也逼迫泰人政治表態「犬儒化」,在經濟大環境欠佳的情況之下,只求顧好眼前生活才是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