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梅、消脂茶含「番瀉」須加警語 食藥署新制預計2018年上路

減肥梅、消脂茶含「番瀉」須加警語 食藥署新制預計2018年上路
Photo Credit:AP/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目前市面上許多標榜「消脂」、「減肥」的產品,如減肥梅、消脂茶等,都添加有「番瀉」。除標榜有助每日排便順暢,甚至暗示有助於減肥。然而番瀉實際上並沒有消脂、減肥的效果,頂多只有腹瀉的作用,而腹瀉最終會造成脫水,對身體可能造成很大的傷害。

衛福部食藥署今預告草案,規範食品中的「番瀉苷」每日攝取量,需不超過12毫克,且產品外盒須加註「番瀉苷含量」、「本品可能導致腹瀉」等警語,新制預計2018年上路。新規定上路之後,如查獲含番瀉食用產品用量超量,可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未依規定標示者,同樣可處3萬到300萬,標示不實者則可處4萬到400萬的罰鍰。

根據研究,番瀉內含的番瀉苷(sennosides)成分,每日最多只能食用12毫克,過量即可能引起腎臟毒性,也會出現手抖、心悸、抽蓄等症狀。華視新聞報導,然而目前市面上許多標榜「消脂」、「減肥」的產品,如減肥梅、消脂茶等,都添加有「番瀉」。食藥署食品組科長高怡婷表示,高劑量的番瀉可當瀉藥,因此常被業者添加在食品當中,標榜有助每日排便順暢,甚至暗示有助於減肥。然而番瀉實際上並沒有消脂、減肥的效果,頂多只有腹瀉的作用,而腹瀉最終會造成脫水,對身體可能造成很大的傷害。

蘋果即時聯合新聞網報導,食藥署今日(26日)預告的《食品原料番瀉之使用限制及其標示》草案,主要是依照過去的規定,再更嚴格地規範:

  • 規範番瀉的使用範圍:草案規定番瀉只能使用番瀉葉、番瀉莢。
  • 限縮可以使用番瀉的食品:過去是所有食品都可以使用,草案則是規範只能用於茶包。
  • 完整標示警語:過去沒有規範警語要寫些什麼,這次食藥署明確寫出來,要求業者跟進。

草案要求的警語包括「本品可能導致腹瀉」、「於晚上食用一次,一星期不得食用高於3次,欲連續食用超過一星期須先諮詢醫師意見」及「有慢性腹瀉、腸阻塞、腸狹窄、乏力、炎症性結腸疾病(如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闌尾炎、不明原因腹痛伴隨水及電解質缺乏、嚴重脫水或是慢性便祕者,以及孕婦、授乳婦女及未滿十歲兒童不宜食用」。

以上警語必須要同時出現,缺一不可,但是業者可以用較為口語化的方法撰寫警語,若是語意不符合原意,食藥署也可依照《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開罰3到300萬元,業者也需要在包裝上告訴民眾食用方法,如「喝一包茶包每日番瀉苷的攝取量就會達標,建議一天只喝一包即可」等方式呈現。

相關新聞:

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