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只擴增實境,還擴增了公共空間使用的Pokémon GO

不只擴增實境,還擴增了公共空間使用的Pokémon GO
Photo Credit: Kin Cheung/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兩天走在街上,和平日最明顯的分別就是街上人頭湧湧——香港人終於肯走出來,好好利用城內的公共空間,原因就是Pokémon GO終於登陸香港。這個遊戲對於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與使用,有甚麼衝擊?

文︰程玉然

昨夜,全香港的公園人山人海,不論男女老幼,人人手執一機Pokémon GO,樂也融融。有網友戲稱「好似中秋節」,這句描述「一言驚醒洛克人」,晚間的公園從來應該是我們消閒的去處,何時成為了只有中秋節才有人享用的都市荒漠?

展示公共空間的另一可能

一個遊戲,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為我們展示城市公共空間的另一個可能。從「打機」開始,使都市人重新體驗「公共空間」。

玩家而言,遊戲優劣的分野十分明確,就是好不好玩。然而,「好玩」這個元素,卻成為了營造公共空間的一處盲點。所謂社區,是人的流動與互動。空間營造,也就是在公共空間創造「互動、消閒、建立地方歸屬感」的過程。然而,在公營機構的想像中,就成為了一連串設計、經營與管理難題。

即使只是在中秋節開放公園讓人自由活動,亦要計算清理現場的成本,「少做少錯」的官僚思想下,公共空間活動更見凋零。而硬件設計又往往只能流於理論,再好的設計,只要新鮮感一過便難吸引人前往,即使空間硬體完善美觀亦無法養成社群。

當路徑、活動等細節都被分析得太細緻,直接一句「簡單好玩」才是首要誘因。

成本極低的遊戲式空間營造

而Pokémon GO的遊戲性質就補足了這個缺陷,提供令使用者體會到樂趣的活動。擴增實境技術由來以久,甚至已經有不少地標、博物館採用,但其實只是以更立體的方法呈現資訊,而缺乏遊戲中透過主動發掘而獲得的滿足感。

遊戲以千禧世代的集體回憶作招徠,加上實時使用真實場景,固然都是新鮮感作祟,終有一天會消退。然而,遊戲提供了探索地域的可能,讓用家從過程中重新發現環境中的趣味,加上與其他玩家互動,再在其他社交平台分享過程見聞,使這潮流不經意成為了一場集體社區探索活動。

空間層面而言,這個遊戲場地的要求極低,只需要Wi-Fi覆蓋就能成事,各玩家在捉精靈與對戰間已不亦樂乎,不需要額外安排人手、活動或器材。唯一要注意的是,玩家在場會否對其他使用造成太大滋擾(例如玩家行得太慢阻塞行人通道),或是容易觸犯場地本身規例。

虛擬地圖點出社區地標

已有不少報道指出,不論在哪個國家或地區,精靈中心、道場等功能場所都座落在現實的地標上,在一些著名景點引起不大不小的訓練員騷動。

這個處理,既能避免滋擾私人地方,更可借用更這些公共地標的人流管制設施(有時還有Wi-Fi)。從場地一方來看,長期被本地居民無視的歷史景點,這股潮流帶來額外的人流,遊戲也為地標帶來了全新的欣賞視角。

pokemon-1-2
Photo Credit: Pokémon GO

對於社區而言,更有意義的是藉遊戲突顯各處社區地標——那些只有當區居民才最清楚的聚腳點。遊戲的虛擬地圖會蒐集及使用玩家產生的數據,因此功能場所也會因應用家流動習慣而改變。

而這些地方,通常都與生活細節掛勾,例如哪間餐廳的老土立體招牌、大家說不出名字卻總會路經的小海灣等等。成為遊戲的功能場所後,玩家更留意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地點,便是凝聚社區歸屬感的起步點。

虛實之間的空間擁有權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則有關地域擁有權。遊戲設定中,玩家可以選擇加入紅黃藍三隊的其中一隊,而這些隊伍又會「擁有」一些地方,例如澳洲的悉尼歌劇院就是藍隊的「地頭」,隊員要駐守捍衛。

玩家流轉快,且成員多雜,形成流動的群組,而不同遊戲又會在不同的現實場景劃界。雖然現時這些分界僅是玩笑,但也許將成為日後虛擬地域擁有權的第一次劃界。

科技重寫人與空間的關係

終於,第一次有科技產品把人從室內帶到室外去,還迫使他們與其他陌生人互動,藉著這個遊戲的契機,不只打破科技產品只會加深人際隔閡的一貫形象,更打入實際空間、重寫人與空間的關係。

「互動、消閒、建立地方歸屬感」這些設計師們想破腦袋的目標,執行起來,無論細節設計如何仔細,及後如何費索思量去管理,卻總是事倍功半。今次Pokémon GO這個遊戲卻似乎在一夜之間,就令都市公共空間終於體現出真正意義。流動智能裝置正在改變新一代的生活面貌,而這種改變終於到達公共空間的層面。

過往,社區營造的路向往往是試圖把人類從手機世界扯回現實,但今次Pokémon GO風潮似乎顯示,將現實世界也納入手機鏡頭下,似乎更能有效吸引這些數碼原生世代。至於這個融合成效如何,則要等大眾繼續實踐與實驗了。

相關文章︰

參考文章︰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