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為甚麼曾被譯作「外洋紅坎山」?

「香港島」為甚麼曾被譯作「外洋紅坎山」?
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處理「香港」和「尖沙嘴」的翻譯時都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巴麥尊和義律對中方開埠和割地的要求,可以說本來就是整個鴉片貿易以至戰爭的核心。然而,眾所周知,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文書往來的翻譯存在很多爭議。而這些爭議英方在《天津條約》中表明「自今以後,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1即翻譯不再以漢文而是以英文為準,以及清廷稍後在1862年在京師設同文館培訓翻譯人才後,中英翻譯問題才稍微有所改善。

誤譯的爭議

當然,爭議中的誤譯問題是否存在真「誤」又是另一個回事,畢竟由於英方向來極為重視譯員的培訓,與及發展雙語能力的機遇,英方在此期間對翻譯無論在培訓以至在戰爭中角色的重視,都遠高於同期的清朝,因此英方不但很大程度上在與清朝溝通時都長期處於上風,而且亦能夠把握由「誤譯」引申出來對己方有利的空間,以加強英方政治與外交的籌碼。

關於開埠和割地的翻譯爭議之中,英方在開放商埠要求過程中對商埠名稱和位置的爭議並不嚴重,原因在於要求開埠之地如廣州、廈門、福州、上海、寧波等,當中的江浙閩甚至廣州,即使在乾隆在1757年設限關政策前都是傳統商埠,因此產生誤解的空間不大。

可是,在割地的翻譯中,更準確一點說是關於割讓香港的翻譯中,當中由於在一段時間之內中英雙方對於「孤懸海外」的香港存在不同的詮釋,加上琦善甚至整個朝廷都摸不清英方的底牌和套路,因此雙方處理香港和尖沙嘴的翻譯時都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讓我們與大家分享。

the Island of Hong-Kong=外洋紅坎山?

1840年12月初,欽差大臣琦善與義律就第一次鴉片戰爭問題開始進行談判。後來義律因不滿談判進程,在1841年1月7日進攻虎門。義律在1841年1月7日攻陷虎門的沙角大角炮臺後,並在1月11日向琦善發出照會,要求以「尖沙嘴、紅坎即香港等處,代換沙角」。2

然而,我們究竟如何詮釋「今擬將尖沙嘴洋面所之尖沙嘴、紅坎即香港等處,代換沙角」這一話呢?上文小遴已經分析過關於「尖沙嘴」的翻譯,今篇主要談「紅坎」和「香港」。

當時,英方在廣州談判的往來文書中,關於"Hong Kong"一詞的最早出現,是在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十九日(1840年12月12日)義律發給琦善的一份照會裡,提到「在外洋紅坎山暫屯」。3

那為什麼要在該地屯兵?義律在該照會表明,假如琦善能夠答允英方在賠款、給地和文書格式平等上的要求,英方便不再求地,並且退還定海。但要如此辦理,中方還要再多答應一項條件,那便是「在外洋紅坎山暫屯」。

當然,無論屯兵之目的是在於震懾中方或甚至作打開北方戰場的安排,如此無理要求琦善都不會同意。對此,琦善後來在12月15日回覆,只表示「屯兵何為」,卻沒有斟酌何處為「外洋紅坎山」。而在1月16日更只以「尖沙嘴與香港係屬兩處」回覆,索性把「紅坎」抽掉。4

什麼地方是「外洋紅坎山」?在義律英文的原文中,「外洋紅坎山」原文為"the Island of Hong-Kong"。不過,隨同義律的中文秘書及首席翻譯員(Chinese secretary and interpreter)馬儒翰(John Robert Morrison,1814-1843),卻將之譯為「外洋紅坎山」。

英國人如何理解"Hong Kong"

先不談馬儒翰為何會將"the Island of Hong-Kong"譯成「外洋紅坎山」。我們先看看當時英國人究竟如何理解"Hong Kong"。

對於當時的英人來說,"Hong Kong"一地之意,早在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堪稱網羅了當時世界最高中英雙語人材水平的阿美士德使團來華時已經有了"Hong-kong, one of the Ladrone Islands"或"the Hong Kong islands"的認識。5換言之,在英方的眼裡,"Hong Kong"「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島,而並非島上一隅。後來義律對"Hong Kong"一地的理解,基本上亦承傳了前人的說法。

那麼,「紅坎山」究竟是那裡?首先我們不應將「紅坎山」和「紅磡」聯想起來,因為兩者出現的時間、地理位置以至地點特色都明顯不同。其次,兩者都不是島。

「紅坎」一詞究竟何時出現?翻查資料,盡管1819年《新安縣志》出現過「赤磡村」,同年代的《中國海岸圖》亦出現了「赤坎」,但真正有「紅坎」二字的,是在1822年由阮元(1764 – 1849年)纂修完成的《廣東通志》:

map1
江蘇廣陵古藉,1986,第二四0六頁。
圖1︰《廣東通志》,卷一百二十四,海防略二。
map2
Hal Empson: Mapping Hong Kong: a Historical Atlas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s, 1992), p. 102.
圖2︰圖中位於21號「九龍潭」右側的是「赤坎」。《中國海岸圖》。

至於「紅磡」一詞,要到40多年後的1866年,由意大利傳教士獲朗他尼(S. Volunteri)繪製的《新安縣全圖》上才出現:

map3
圖3︰1866年由意大利傳教士獲朗他尼(S. Volunteri)繪製的《新安縣全圖》首見「紅磡」。

在圖1中可見,「紅坎」右側的是「九龍炮臺」,再往右的地標是位於紅香爐汛上方的「九龍汛」。1822年之前的九龍汛位於九龍寨的衙前圍,而九龍炮臺的位置亦處於九龍寨海旁。

在《廣東通志》中,「紅坎」的位置是在「仰船洲」(即昂船洲)右側,硬頭上(太平山)上方,即大約是在現時的旺角、何文田和京士柏一帶。假如我們看看時任英國國家測量員哥連臣中尉(Lieutenant T. B. Collinson, 1821-1902)於1845年以等高線所繪的《香港島形地圖》(Ordnance Map),便會發現當時兩地附近山岡的高度接近,6因此馬儒翰將「紅坎」貫以「山」字其實亦沒有犯上低級的翻譯錯誤。

image10
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Ordnance Map of Hong Kong by Thomas Collinson, 1846.
圖4︰當時紅坎山岡與紅磡山岡的高度相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