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那場與柬游擊隊領袖的會面:見證柬越對抗下求存的33萬柬埔寨難民

36年前,那場與柬游擊隊領袖的會面:見證柬越對抗下求存的33萬柬埔寨難民
Photo Credit:鄭昭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柬埔寨抗越運動是由多個不同組織組成,分散在邊界地帶的不同地點,沿著泰柬邊界設立自己的總部和自己的營寨。在那兵荒馬亂的時期,加上人地生疏,我們要找到自己所要意見的特定反越派系之英宅和他們的首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闖入戰亂的邊區,隨時可能會遇到不可預測的風險。

亞蘭鎮
Photo Credit:鄭昭賢
1980年3月,筆者(左)在全副武裝的自由高棉戰士(中)的保護下參觀游擊隊營地。右為星洲日報編輯黎龍生。

柬埔寨抗越運動是由多個不同組織組成,分散在邊界地帶的不同地點。它們都在泰柬邊界沿線設立自己的總部和自己的營寨,各有各的地盤和山頭。

在那兵荒馬亂的時期,加上人地生疏,我們要找到自己所要意見的特定反越派系之英宅和他們的首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闖入戰亂的邊區,隨時可能遇到不可預測的風險。

當時我們年輕志氣高,帶著對新聞工作的熱忱,一心只想要會見游擊隊領袖,完全不把個人的安危放在心頭。在星洲日報駐曼谷通訊員鐘開基的帶領下,於邊界戰亂地區四處亂竄,一面走,一面探聽抗越部隊的營寨。雖然我們的車子機件發生故障,還是不到黃河心不死,改用其他交通工具,繼續我們的行程。

33萬人遊擊隊營寨

當時邊界地區每天有大批泰國小商販,冒險越過邊界,進入柬埔寨做「黑市生意」。一種小型貨車,稱為都都(口旁)車是他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我們決定跟隨這些小商販,進入柬埔寨境內,找尋我們的目標。

爬上了都都(口旁)車,我們與小商販一起擠在車上,站在後部無蓋的車鬥上,手抓緊車的圍欄,一路顛簸。三月是泰柬邊區地的乾旱季節,天氣炎熱。我們所經之處沒有茂密的大森林,只有疏落的叢林和空曠的荒野。都都(口旁)車在泥路上前進,沙塵滾滾。越軍可能就藏身於不遠處的叢林裡,不久前越軍才在這地帶與自由高棉游擊隊駁火。有時越軍在柬境內基地開炮,砲彈紛紛落在泰國境內和邊界線上。

終於不負眾望,我們乘搭的那輛都都車送我們到由自由高棉派系控制下的「二0四」營寨。此英宅規模不小,住著超過三十三萬名柬埔寨難民。做黑市生意的泰國小商販把日常生活用品帶到這個戰亂的荒野地區,賣給流落在那裡的柬難民,賺取利潤。

舉目四望,只見茅屋陋棚連綿不絕,遍山漫野都是身穿黑衫的柬埔寨人。眼前的情景是,在風沙滾滾的林野地帶,逃難的難民萬頭攢動,黑壓壓一片。為了逃避戰火,為了不願在越南人統治下生活,這些柬埔寨人被迫流落在這片荒野地帶,無法從事生產活動,前途茫茫。我一生之中從未看過這麼大規模的難民群。據說,當時如果不是聯合國和國際社會及時提供糧食等援助,大批柬埔寨人會餓死荒野中。

籲提供武器反擊越軍

控制「二0四」營寨的自由高棉派系自稱為「柬埔寨民族解放運動」。這個組織的主席是旺阿迪旺,又名旺沙利,以前是龍諾軍的一名軍官。

80難民_018
Photo Credit:鄭昭賢
筆者進入柬邊區游擊隊營寨,採訪自由高棉領袖旺沙利(右)。

我們抵達營寨時,剛好旺阿迪旺也在營地的總部內。他歡迎遠地的記者到訪,吩咐手下的武裝人員,帶領我們進入柬民解總部外頭的一間會客室。

這是一間茅草屋,裡面相當寬敞,佈置得倒相當整潔。四面牆壁是以竹和樹葉編成,竹製成的椅子和桌子整齊排列。牆上掛著多幅政治宣傳畫,有高棉人炸燬越軍坦克和高棉人群起反抗越南侵略者等圖畫。

旺阿迪旺在會客室裡接見我們。他有一位會講英語的助手,同時他們也能操泰語,我們的同事鍾開基又能講流利的泰語,因此溝通無問題。旺阿迪旺說,柬埔寨人民堅決反抗越南侵略柬埔寨,但越軍已挺進至邊界地區,準備發動大攻勢,消滅抗越運動。在離「二0四」營地僅一英里之處,已有越軍出沒,自由高棉部隊已多次與越軍發生駁火,有些人遭到越軍殺害。

越軍已一步步逼近柬埔寨抗越部隊,威脅到他們的存亡。有鑒於此,旺阿迪旺呼籲聯合國緊急派出一支軍隊到泰柬邊界保護他們。他說,至少聯合國也應向他們提供武器,以便他們有能力自衛,反抗越軍的攻擊。

他說,在獲得保證有個安全生活的地方之後,反對越南統治的柬埔寨人民才能從事農耕,靠自己養活自己。眼前單靠外界的救濟,自己不能從事生產,長久下去,前景堪虞。

80難民_014
Photo Credit:鄭昭賢
自由高棉游擊隊徽章

我們坐在竹椅上,細聽旺阿迪旺講述柬人民的困境。他還出示一些越軍戰俘的照片和播放他與聯合國官員會談的錄音帶。

訪談結束後,旺阿迪旺派遣他的游擊隊戰士,護送我們巡視他們的營地。游擊隊隊員全副武裝,手持火箭發射器,滿身佩戴著子彈。當時我倒放心地跟著他們走,希望能多瞭解那裡的情況。走了一小段路後,經驗豐富的鍾開基覺得,如果再往前走,萬一遇到越軍,子彈掃過來,我們可能就無端端地死在異鄉,多麼不值得,沒有必要冒這樣的風險。於是我們婉拒好意,告辭離開「二0四營」,返回泰國境內。

延伸閱讀:冷戰對立下的沈默孤軍 :他們七次出征阻泰國赤化,在金三角掙扎求生存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實習編輯:周慧儀
核稿編輯:吳象元

80難民_015
Photo Credit:鄭昭賢
自由高棉游擊隊營寨外觀。
80難民_016
Photo Credit:鄭昭賢
自由高棉游擊隊營寨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