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土耳其政變自導自演? 先從烏克蘭危機與俄羅斯「黑海戰略」談起

土耳其政變自導自演? 先從烏克蘭危機與俄羅斯「黑海戰略」談起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烏克蘭反映的僅是歐俄之間的政治角力,但土耳其卻可能引起兩大宗教文明的衝突;烏克蘭的結局是以失去克里米亞來避免情勢進一步升高,若土耳其局勢也走到無法控制的那一天,土耳其的「克里米亞」又是什麼?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的任期將在年底結束,近期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正在進行新任秘書長的遴選作業,於7月21日展開首輪的意向投票。在所有的聯合國區域集團(United Nations Regional Groups)中,唯獨東歐集團(Eastern European Group)至今仍未有出任秘書長的紀錄;目前官方認證的12位候選人中,就有高達八位出身東歐地區,外界預估下一任秘書長由東歐國家出線的機率頗高。然而,東歐候選人要在投票中勝出仍有許多障礙,畢竟東歐一直以來都夾在歐盟與俄羅斯兩大政治集團之間,其中嚐盡苦頭的國家就是烏克蘭。

2004年烏克蘭總統選舉爆發嚴重舞弊,得到歐盟支持的親歐派候選人尤申科(Viktor Yushchenko),意外輸給有俄羅斯撐腰的親俄派總理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為了抗議不公平的選舉程序,烏克蘭發生大規模抗爭行動,稱之為「橙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尤申科雖在重新舉行的選舉中勝出,但這起風波也造成烏克蘭國內親歐、親俄鬥爭的檯面化,更因有外國勢力直接表態支持特定人選,導致這項議題國際化。

亞努科維奇在2010年當選總統後,烏克蘭的歐洲政策就面臨許多挑戰,於2013年完全爆發。亞努科維奇拒絕簽署與歐盟達成的自由貿易協議,這項協議是做為烏克蘭準備加入歐盟的重要談判環節,因此引發國內親歐派強烈不滿,以基輔(Kiev)為中心的抗爭行動蔓延全國。

2014年2月,亞努科維奇政府在失控的局面中垮台,烏克蘭東部數州與南部的克里米亞(Crimea),其人口結構以俄羅斯裔占多數,對於親俄派失勢感到不滿,克里米亞議會轉而請俄羅斯出兵協助,演變為一場震驚世界的戰爭。克里米亞在2014年3月16日舉行公投,高達97.47%的選民同意加入俄羅斯聯邦,雖這場公投不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但烏克蘭武力遠不及俄羅斯,難以改變俄羅斯介入後的結果,因此這場因歐洲政策所導致的烏克蘭危機,最終以烏克蘭丟掉克里米亞的慘劇收場。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威脅不僅是武力,還有一張更關鍵的王牌:天然氣。俄羅斯是烏克蘭與歐盟重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其中大部分管線經由烏克蘭運往西歐,近年來三方多次為了天然氣運輸的費率與價格產生爭議,烏克蘭在兩強之間的處境更加險峻,一旦沒有謹慎處理,就有可能會引發進一步的衝突。對烏克蘭、俄羅斯與歐盟來說,天然氣已不僅是經濟問題,而是三方在國際舞台角力的政治工具。

烏克蘭危機讓人慶幸的一點,是這起動亂並沒有加入更難解的宗教問題,但與烏克蘭處境相似的土耳其,情況就顯得較為複雜。

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在擔任土耳其總理期間,土耳其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其率領的正義與發展黨(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AKP)還因此連續贏得三屆國會大選。然而,艾爾多安為了鞏固地位而採行伊斯蘭權威式領導,違背土耳其長期以來追求的宗教世俗化目標,還透過修憲將土耳其總統改為全民直選,幾乎是為了艾爾多安2014年參選總統量身打造的條款。

艾爾多安執政期間亮眼的經濟成績單,也為土耳其與歐盟之間的談判進入新的環節。土耳其早在1999年就已經是歐盟候選國,一直到2005年才因經濟條件改善而開始展開加入歐盟的談判。疑歐派的民族主義行動黨(Nationalist Movement Party,MHP)長期在土耳其政壇發揮影響力,因此對於加入歐盟與否,土耳其國內意見也很分歧,除了有文化上的差異,歐債危機之後更是讓人卻步,因此30多項的協議目前僅談妥一項,進度相當緩慢。

在周邊事務上,土耳其目前主要的對手是東南部邊境的庫德人(Kurds)與鄰國敘利亞;土耳其政府要對付的目標,竟然與「伊斯蘭國」(IS)具有高度一致性。這點或許可以解釋,起初歐美等國對抗「伊斯蘭國」時,土耳其位處戰場最前線卻沒有積極的參與軍事行動,正是因為「伊斯蘭國」可以幫助土耳其達成削弱庫德人與敘利亞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的效果。

由於艾爾多安長期以來強勢的統治手腕,在土耳其社會引起許多不滿,縱使艾爾多安在2014年成功當選首任民選總統,不過對艾爾多安的反彈聲浪依然持續發酵。2015年6月舉行的國會大選,正義與發展黨雖然保住第一大黨的位子,卻首度失去國會過半席次,須在該年11月重新進行大選。面臨一連串國內的政治困境,艾爾多安政府對「伊斯蘭國」的態度出現急劇的轉變,這個轉變的契機來自2015年7月的一次恐怖攻擊。

2015年7月20日,土耳其東南部小鎮蘇魯奇(Suruç)發生爆炸案,土耳其政府聲稱是與「伊斯蘭國」有聯繫的庫德族男子所為,除了開始支援美國對「伊斯蘭國」的攻擊外,還趁勢打擊土耳其境內的庫德斯坦工人黨(Kurdistan Workers' Party,PKK)。

利用人民的危機感與恐懼,艾爾多安在國內局勢不利執政黨的情況下,透過打擊庫德人與境外的「伊斯蘭國」重振政府威信,在「內需轉外銷」的手段下,讓執政黨於2015年11月第二次的國會大選大獲全勝,再次於國會中取得過半優勢;然而這麼做的代價,等同於對「伊斯蘭國」宣戰,導致這兩年「伊斯蘭國」對土耳其本土的恐怖攻擊越來越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