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飆高熱到中暑,太熱真的會有死亡危機:4張圖教你用熱壓力指數防暑保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近日溫度持續走高,台北連日達37度高溫,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紀錄,2016年將會是歷史紀錄上最炎熱的一年。看圖學如何在熱天氣學會測量熱指數與相應防護措施,避免過熱造成熱傷害。
台灣高溫持續破紀錄,台北市自7月27日到29日連續三日飆出攝氏38度高溫,創下台北氣象站1896年設站以來的連日高溫最多天數紀錄。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紀錄,2016年將會是歷史紀錄上最炎熱的一年。炎炎夏日除了躲到冷氣房以外,有時仍不可避免需要外出或在室外工作,更甚者,長期需要在戶外勞動的工作者也不在少數。
氣候變遷引發的氣溫與濕度上升,可能導致不穩定「熱壓力」過高天數的增加。熱壓力可能造成頭暈、乏力、噁心,甚至造成死亡,導致勞工曠工,東南亞等國在未來30年的勞動生產力可能減少16%,處於生產力大幅下降的巨大風險中。
你知道,事實上是有個「熱壓力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風力等數據所計算出來的一項綜合指數,反映人在特定溫度下的舒適度。
熱壓力指數如何計算?在高度熱壓力下,如何做相應的防護措施以防損害健康?且見下圖逐一說明:

什麼是「熱壓力」?當人體運作之溫度為攝氏37度,空氣溫度與溼度結合超過攝氏33度,人體會感到壓力,這就是熱壓力,當感受到熱壓力時,身體會有大量出汗、快速呼吸、心跳加快等徵兆。如果指數超過攝氏32度,每上升一度,死亡率會上升2倍以及加大中暑的機會。
實際以2016年7月28日台北市為例,當日下午1:30最高溫攝氏37.5度時,濕度為48%,當天熱壓力指數就有41。

當在7月28日的台北市下午1:30時,熱壓力指數達41的狀況已經達到「危險等級」。
在一般室外待的時間過長,就有可能發生熱痙攣或熱衰竭。長期暴露在室外環境做體力勞動則有中暑的可能。

當天熱壓力指數達41時,每工作30分鐘就需要休息10分鐘,並每15分鐘需補充一次水份(1/4升)。這樣的熱壓力指數下,已經不適合在室外陽光直射的場所工作。

根據UCL研究指出,近日愈趨增強的極端氣候狀況,所造成影響已經遠超過科學家預測的想像,極端高溫事件對健康的影響顯示,熱浪可能是致命的。
極熱從2000年已經成為美國與天氣有關的死亡的首要原因,從1999年到2009年這段期間,極端高溫已經在美國造成7,800多人死亡。
除了死亡,極端高溫也引起了廣泛的其他健康問題,如皮疹,痙攣,熱衰竭和中暑。極端高溫同時造成現有的醫療條件差的地方情況更糟糕。光是在2003年那年夏天歐洲的熱浪,就造成了14800人遇難。
這個夏天仍未結束,持續的高溫並不是躲到冷氣房就能視而不見,過熱的天氣已經造成太陽能板燒壞、全台電力吃緊等現象,除了持續保持自己在夏日時避免熱傷害的避暑措施,是否也該正視因為破壞環境造成越來越極端的氣候現象呢?
資料來源:
- CDC - Climate Change and Public Health - Publications
- 2016 Is Blowing Away Global Heat Records
- Heat Wave
核稿編輯:楊之瑜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