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氣溫飆高熱到中暑,太熱真的會有死亡危機:4張圖教你用熱壓力指數防暑保命

氣溫飆高熱到中暑,太熱真的會有死亡危機:4張圖教你用熱壓力指數防暑保命
photo credit:Climate Central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近日溫度持續走高,台北連日達37度高溫,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紀錄,2016年將會是歷史紀錄上最炎熱的一年。看圖學如何在熱天氣學會測量熱指數與相應防護措施,避免過熱造成熱傷害。

台灣高溫持續破紀錄,台北市自7月27日到29日連續三日飆出攝氏38度高溫,創下台北氣象站1896年設站以來的連日高溫最多天數紀錄。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紀錄,2016年將會是歷史紀錄上最炎熱的一年。炎炎夏日除了躲到冷氣房以外,有時仍不可避免需要外出或在室外工作,更甚者,長期需要在戶外勞動的工作者也不在少數。

氣候變遷引發的氣溫與濕度上升,可能導致不穩定「熱壓力」過高天數的增加。熱壓力可能造成頭暈、乏力、噁心,甚至造成死亡,導致勞工曠工,東南亞等國在未來30年的勞動生產力可能減少16%,處於生產力大幅下降的巨大風險中。

你知道,事實上是有個「熱壓力指數」,是綜合溫度、濕度、風力等數據所計算出來的一項綜合指數,反映人在特定溫度下的舒適度。

熱壓力指數如何計算?在高度熱壓力下,如何做相應的防護措施以防損害健康?且見下圖逐一說明:

HEAT-05
photo credit:Yulin/關鍵評論網

什麼是「熱壓力」?當人體運作之溫度為攝氏37度,空氣溫度與溼度結合超過攝氏33度,人體會感到壓力,這就是熱壓力,當感受到熱壓力時,身體會有大量出汗、快速呼吸、心跳加快等徵兆。如果指數超過攝氏32度,每上升一度,死亡率會上升2倍以及加大中暑的機會。

實際以2016年7月28日台北市為例,當日下午1:30最高溫攝氏37.5度時,濕度為48%,當天熱壓力指數就有41。

HEAT-07
photo credit:Yulin/關鍵評論網

當在7月28日的台北市下午1:30時,熱壓力指數達41的狀況已經達到「危險等級」。

在一般室外待的時間過長,就有可能發生熱痙攣或熱衰竭。長期暴露在室外環境做體力勞動則有中暑的可能。

HEAT-06
photo credit:Yulin/關鍵評論網

當天熱壓力指數達41時,每工作30分鐘就需要休息10分鐘,並每15分鐘需補充一次水份(1/4升)。這樣的熱壓力指數下,已經不適合在室外陽光直射的場所工作。

HEAT-04
photo credit:Yulin/關鍵評論網

根據UCL研究指出,近日愈趨增強的極端氣候狀況,所造成影響已經遠超過科學家預測的想像,極端高溫事件對健康的影響顯示,熱浪可能是致命的。

極熱從2000年已經成為美國與天氣有關的死亡的首要原因,從1999年到2009年這段期間,極端高溫已經在美國造成7,800多人死亡。

除了死亡,極端高溫也引起了廣泛的其他健康問題,如皮疹,痙攣,熱衰竭和中暑。極端高溫同時造成現有的醫療條件差的地方情況更糟糕。光是在2003年那年夏天歐洲的熱浪,就造成了14800人遇難。

這個夏天仍未結束,持續的高溫並不是躲到冷氣房就能視而不見,過熱的天氣已經造成太陽能板燒壞、全台電力吃緊等現象,除了持續保持自己在夏日時避免熱傷害的避暑措施,是否也該正視因為破壞環境造成越來越極端的氣候現象呢?

資料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