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理幫生物學家解決問題:從針孔透視基因

用物理幫生物學家解決問題:從針孔透視基因
Photo Credit: Fredrik Sandberg /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教育系統習慣將自然科學拆散為三科,但造福人群的科研成果往往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這裡談到的「納米孔測序法」,正是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合作的結晶品,缺一不可。

科學嘅迷人之處之一,係佢包羅萬有:從宏大嘅宇宙到最細嘅粒子都喺佢嘅框架之下。近代人類研究唔同尺度嘅現象時,將科學粗略分為物理學、化學同生物學。而隨著科技發展,呢三個領域有時候又會走返埋一齊,擦出火花。今日要講嘅,就係咁樣嘅一個故事。

而故事嘅主角叫做「基因」。佢真係好神奇︰佢提供咗一切生物構造嘅藍圖,令細胞複製嘅過程近乎完美copy-and-paste。從呢幅藍圖,研究人員可以追尋病毒嘅來源(例如 SARS)、追尋疾病嘅起因,進而幫我哋研發療程。另一方面,醫生亦可以檢測病人嘅基因,從而知道病人會唔會對特定藥物過敏

基因裡面嘅訊息,係由四個單元A、T、C、G拼砌而成。每個字母都係一種化學物嘅簡寫,而化學物喺空間上嘅排列就代表咗遺傳訊息。要利用基因做嘢,咁我哋就需要有效率嘅方法去讀取佢。問題嚟啦︰即使係小如大腸桿菌,佢嘅基因序列都有460萬個字母咁長。而傳統通用嘅做法,係先將基因打斷成好多份,用螢光染料分別做好標記,然後放入啲大部笨重嘅機器到分析。成個過程簡直費時費力!

點算好呢?而物理學就提供咗可能嘅解決方案。呢個方案嘅靈感取自Coulter 數細胞機器;經過90年代到宜家二十幾年嘅研究,先開始實現到 (4)。

個構思係咁︰我哋將成串冇打斷嘅基因通過一個好細嘅窿,細窿本來有電流通過嘅,基因一入去即刻就會令電流降低。而A、T、C、G嘅大細都唔同,所以電流下降嘅程度都唔一樣!咁我哋就分辨到啲字母同埋佢哋嘅排列啦。

咪住!咁一開始點解會有電流嘅?睇下幅實驗示意圖啦。個set-up一分為二,基因一開始喺左邊。兩邊嘅空間都裝滿液體電解質,而中間有個電絕緣膜,上面穿咗個細窿。電解質入面充滿離子(就好似平時飲開嗰啲咁);離子有電荷,所以電池產生嘅電壓(差)會推郁佢哋,令佢哋通過個細窿。

nanopore-set-up

由於基因分子有好強嘅負電荷(-2e / 0.34 nm),所以佢哋都會被電池嘅影響下穿過個窿。就因為係咁,穿過細窿嘅電流就會隨著時間變化啦。而如果想有可觀嘅電流變化,個窿嘅直徑就要同基因嘅差唔多——亦即係納米尺度(0.000000001 米,比頭髮直徑細一萬倍)。成個構思因此就叫做nanopore sequencing(納米孔測序法,筆者自譯)。

而納米孔點整,喺呢到就唔詳細講啦。簡單而言,你可以用有機 (1) 或者人造無機 (2) 嘅材料都得。前者製造好簡單 — 例如可以用細菌大量生產 — 但就冇人造材料咁耐用 (4)。而同時候,物理學家亦喺度探索基因進入納米孔嘅仔細機制——例如話,一串基因嘅頭、尾、中間首先進入納米孔嘅機率係咩呢 (3)? 如果係中間最有可能嘅話,咁同時會有兩個基因字母喺個納米孔入面,而我哋解讀電流數據時就要小心啦。

講左咁耐好似好學術咁,但其實附屬牛津大學嘅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已經喺2014年將納米孔測序法做成商業產品啦。文章頂嘅圖,就係呢間公司最細嘅產品 MinION。試想像一下︰一支手指咁大、用 USB 充電嘅測序工具,對要做即時、實地實驗嘅人簡直係恩物(例如伊波拉爆發嘅時候,MinION 就大派用場)。

納米孔嘅介紹就係咁先,最後想再強調一點: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分成三科有佢嘅原因,但自然世界 doesn’t give a damn about what we think。現實係複雜嘅,而傑出嘅科學家就會知道喺咩時候需要跨越學科界限去思考。納米孔測序法,就係呢個過程嘅結晶品。

原載於作者博格Facebook Page

參考資料:

  1. J. J. Kasianowicz, E. Brandin, D. Branton, and D. W. Deam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3, 13770 (1996).
  2. A. J. Storm, J. H. Chen, H. W. Zandbergen, and C. Dekker, Phys. Rev. E 71, 051903 (2005).
  3. M. Mihovilovic, N. Hagerty, and D. Stein, Phys. Rev. Lett. 110, 028102 (2013).
  4. M. Muthukumar, C. Plesa, and C. Dekker, Physics Today 68, 40 (2015).

責任編輯:王陽翎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