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行動科技無助於改善階級流動?數位或翻轉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還給孩子學習的自主權

行動科技無助於改善階級流動?數位或翻轉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還給孩子學習的自主權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了解為什麼數位教學在台灣推展的速度這麼慢,以及結合共享經濟概念的新服務,如何能解決這些問題,進而提高教育的品質,創造更多的學習價值。

前日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新書 《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中的研究指出,社群與行動科技,對改善社會流動性一點幫助都沒有。他統計較貧窮家庭的小孩玩手機時常漫不經心,或盲目地使用手機來殺時間;而來自較富裕的家庭孩子,除了娛樂休閒的目的之外,也經常使用手機來進行學習、工作、社會參與、新聞搜集、增進健康等事情。普特南點出,知識數位化後,貧富與機會的差距有可能更為擴大,而不是縮小。

這項研究,對於致力於推動數位教育的人來說(包括我),是一個不小的衝擊,特別讓人反思網路/數位世界帶來的影響,是否真能創造我們期望看到的諸多價值——豐富、便利、均等、效益等?最近正值我們要推出一個全新的數位學習服務,我也透過分享這個新服務的理念,來回應這個求進步的兩難。

這些年從事中小學數位教學的應用推廣,我們(特別在台灣)看到三個主要的問題,這些互有關聯的因素,阻礙了推廣的成效:

  1. 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不夠強,還包括思考、提問、表達、探索與自律等能力的薄弱。
  2. 家長的信任度低,擔心網路世界及數位工具的副作用,大過於它們能帶來的學習價值。
  3. 老師有效推行數位教學的障礙還很多,從政策和學校環境,到自身的觀念,資訊能力與素養。

當看到自己小孩抱著手機不放,不確定她在做什麼,也無法禁止她使用時,包括我和其他家長一樣,很少會不焦慮的。

此外,台灣的師道這些年每況愈下,少子化、教改體制、社會氛圍(年金批判、怪獸家長)等趨勢,常不利於老師全心投入教職,所以有相當數量的老師提早請退,流浪待職、或是在崗位上抱怨連連,熱情衰減。我過去比較過兩岸的教育環境,常認為台灣最大的優勢在於老師的素質與熱情,現在看來,開始令人擔憂。

經過一年的籌畫,參考國外(特別是美國及中國大陸)的發展模式,我們決定推出一個以「共享經濟」為概念的「即時輔導媒合服務」好問/iAsk。透過整合有經驗的老師,有效的行動工具,以及豐沛的數位學習資源,希望能改善上述的數位教育問題,同時創造更大的學習價值。

也可以稱這個服務是「新一代的隨身導師」

線上學習或遠距教學都不是全新的概念,但是由於網路速度、行動應用、以及共享概念的進步,這樣的服務模式變的更直覺,更實用。初期,服務的具體操作如下:

  •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碰到疑惑,自己找答案的過程不滿意,可以透過行動裝置/App,隨時隨地向平台提出問題。
  • 學生可看到目前上線,符合該年級科目,能提供解惑的教師,包括他的評價、背景資料、互動歷史等。學生可以選擇老師,也可以讓老師選擇,或是接受平台的推薦(根據數據分析),進行教學的媒合。
  • 若媒合成功,即進入即時的輔導環境,老師利用類似LINE的互動對答形式,及平台提供的工具和資源,引導學生思考,獲得解答。
  • 若無法即時媒合成功,問題可以丟到認領區,平台會通知相關科目的教師,以非同步解答或預約輔導的機制來盡快回應。
  • 完成解答後,學生對教師的服務給予評價,教師也能給予學生建議,家長會收到定期報表,系統會監控使用狀況,確保服務品質。
  • 服務的計費以使用的時間,和分等級的教師鐘點費來計算,搭配與學校/機構的合作,另提供免費/志工形式,讓廣大,不同經濟條件的學生都能負擔。

我們相信這樣的整套服務設計,能達到三種創新價值:

第一是「即時性」

利用十分便捷的方式,鼓勵學生發問,避免學生在碰到問題的時候,放棄思考,或在似懂非懂的情形下硬著頭皮往前,對後續的學習都不利。

對於老師來說,具有時間與空間的彈性,也能提高他們參與的意願,特別適合已退休,或不具有正職的(流浪)教師,符合「閒置資源」充分利用的概念。

第二是「個人化」

古今中外的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想,因為數位科技的進步,以及共享開放的概念,終於更能實現。

因為平台聚集眾多的教學資源,加上聰明設計的媒合機制,具有不同種類的學習需求及問題,都有機會得到最適合、較個人化的解決,不再是一體適用的標準化教學。

這個理想,要透過大量及精準的紀錄學習,以及數據分析才能達到。了解個別學生學習的型態、進程、以及盲點後,適當的時刻,平台能提醒教師,建議家長,以及提點學生,達致更有效的個人化學習。

第三是「有效性」

在上面兩個創新基礎下,我們的核心目標,就是要確保這種新的教導形式,可以滿足學生解惑上的需求,而且能最大化學習的成效。

為此,我們建立完善的教師管理機制,從線上教師的招募、審核、培訓、分派、評價、監督、支持、以至於淘汰等方面,都有縝密的設計。目前招募的教師,都具備中小學教師資格,或是受過專業的師資訓練,在品質和數量上,要求一定的標準。

教學輔導的過程,平台會提供有效的數位工具(例如互動白板),以及學習資源(例如教育雲上的公用數位教材,或是合作夥伴的付費素材),並訓練老師適當地運用,增加學生學習上的理解,絕非只是填鴨式的給予標準答案。

線上的問答輔導,未來還會串聯到實體的教學流程(學校、補教、其他場域),成為完整的學習迴路(Closed Loop),達到最高的學習成效。

「數位或是翻轉,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還給孩子學習的自主權,建立與激發他們持續學習的能力和信心。」

我們的新公司英文名字叫做「AceMentor」,Mentor譯為良師益友。翻轉教育的兩個重要精神,以學生為中心,以及老師角色調整成引導者 (傳道及解惑),而不只是知識傳遞者(授業),希望都能透過我們的新服務,發揮與實踐,讓每個學子在學習的道路上,時刻都有許多良師益友一路相隨。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